填空。
(1)王维《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请将这两句诗填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く孟子〉二章》)
(3)李清照在《渔家傲》一词中描绘了一幅海天相接的辽阔图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原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
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後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於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
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於江南丹徒。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月馀,越人斩吴王头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郤。
——《史记峰周物世家》节选
1.下列对句中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有缓急 缓急:危急情况
B.楚兵剽轻 剽轻:强悍轻捷
C.坚壁不出 壁:墙
D.壮士数千人亡走 亡:逃跑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
A.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
B.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
C.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
D.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及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景三年,吴、楚叛乱,车骑将军周亚夫亲自领兵攻打吴、楚叛军,叛乱很快被平定。
B.周亚夫向景帝建议,用梁国来牵制吴、楚叛军,景帝同意了他的意见。
C.梁国危急,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周亚夫求教,周亚夫认为坚守有利,没有前往救援。
D.梁孝王多次向周亚夫求救兵,周亚夫不为所动,这导数果王与周亚夫结怨。
4.将文中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
(2)甚矣,汝之不惠!
阅读下面三则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选官制度(一)察举制度
汉代选拔人オ,采取察举和征辟制度。所谓察举,即由公卿、列候、郡国守相等官吏在他们所管辖的地区内,定期或临时考察选拔人オ,向朝廷举荐,察举的科目很多的有“贤良方正(品行优良,行为端正)、“能言积谏”(敢于批评建议)“秀オ”(オ能出众)、“孝廉”(孝敬父母,办事廉正)等等。定期的选举就是“岁举”,即乡举里选,名目为秀オ、孝廉。视郡之大小,规定举荐的名额,每郡一至数人。对边境人口稀少地区则给予一定优待。察举的对象主要是官府的官史和各级学校的学生。就两汉比较而言,西汉以举贤良为盛,东汉以举孝廉为盛。
选官制度(二) 九品中正朝
九品中正制是继汉代察举制和征辟制后发展起来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末年曹操家族掌政的时候萌芽的。曹操在汉末群雄割据、军阀混战之中,企图一统天下。不拘一格起用人オ成为一个迫切的课题。同时,曹操从汉代选人制度中发现察举不实和过分注重品德的弊病,提出“唯オ是举”的主张。曹操数次发布求贤令,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是“高才异质”,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可以起用他们来治国安邦。这是对当时用人标准的一次有力纠正,这一指导思想的改变,带来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为建立新的选人制度创了条件。
曹操死后,曹丕采纳了礼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把曹操“唯オ是举”的方针制度化,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设置中正是九品中正制的关健环节。所谓中正,就是负责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官员,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晋以后,改由朝廷是选授。其中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中的打中正官推举,但仍需经朝廷任命。
中正官的主要职责以是品评人物。品评的内容主要有三条:1.被品评入物的家世家庭出身和背景。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品评,相当于现在的品德评语。3,定品,即确定品级。初期定品,原则上依据行状,家世只作参考,晋代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所谓“品”,是综合士人德オ、门第所评定的等级,共九品,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三类。
实施之初,确实包含了“唯才是举”的精神,但由于中正官大多由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人士担任,于是品评的标准逐步转向由家世決定,豪门大族把持了人オ选拔的大权,渐渐形成了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腐败现象。
选官制度(三)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实材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唐太宗时,扩充国学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成绩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选官制度,彻底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1.阅读第一二则短文,下列对“察举制度”及“九品中正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察举制度”"是两汉选拔人才的选官制度,由公卿、列候、郡国守相官吏,在他们所管辖的地区内,定期或临时考察选拔人才,向朝廷举荐。
B.“察举制度”察举对象主要为官府的官吏各级学校的学生,这种选人制度也存在察举不实和过分法重品德的弊病。
C.“九品中正制”是曹操提出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则度。
D.“九品中正制"设置了负责对某一地区入物进行品评的官员,中正对被品评入物评定的等级共九品,分为上品、中品和下品三类。
2.阅读第三则短文,下列对“科度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制度”是隋朝创立的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史的选官刷度。
B.“科度”在唐朝得到完善。完善措施有: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C.“科举制度”从创立到废除经历了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朝代,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
D.“科举制度”改善了古代的用人制度,使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3.下列对三则短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选拔入才采取察举和征辟制度,两汉时期有不同点,西汉以举贤良为盛,东汉以举孝廉为盛。
B.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一共有“察举制度”“九品中正”“科举制度”三种。
C.九品中正制实施初期,确实包含了唯才是举的精神,后来品评的标准逐渐转向有家世来决定,渐渐形成了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
D.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相关制度。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卢沟桥的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B.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C.为什么我国的石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
D.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通过阅读介绍中国石拱桥、园林、绘画艺术的文章,了解我国人民的非凡智慧和杰出创造力。
B.“红色经典”是指新中国建立初期以讴歌中国革命、讴歌中国共产党,表现革命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为主题的作品。
C.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展现着自然的造化,凝聚了人类的智慧,是我们宝费的精神富。
D.习近平主席关于“中国梦”的阐述,使我们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填入下面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结构,造型及风格都巧妙的运用了衬托,借景等造园艺术技巧,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我国古典园林的_____艺术手法,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代表,它在有限的空间内_____假山,树木,_____亭台楼阁,池塘,小桥,其中却能欣赏到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这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苏州园林虽小,但景致丰富,在园中行游。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间曲经通幽,峰回路转,真是步移景异、_____。
A.因地制宜 安排 点缀 变幻无穷
B.不拘一格 安排 点缀 变化多端
C.不拘一格 点缀 安排 变化无穷
D.因地制宜 点缀 安排 变化多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