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植树的牧羊人》,完成下列问题。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
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1.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B.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C.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D.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2.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是一丝不苟的。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冰心,原名谢婉莹,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C.《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史铁生,当代作家。文章歌颂了伟大的母爱。
D.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风婉约,如代表作《观沧海》。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学生食品是否安全,关系到我国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这是一个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B. 去年,这里发生了大约里氏7.0级左右的地震。
C. 为应对南海地区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我国派出3艘海洋执法船在黄岩岛海域执行护渔任务。
D. 为不断提高全区中小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潍坊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奎文分局举行食品安全进校园活动。
下列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型纪录片《大国工匠》呈现了工人师傅对技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
B. 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到西部扎根。
C. 经过十年生态治理,瓜州县广至藏族乡从不毛之地到如今绿意盎然,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D. 各级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梯队建设,真诚关心、爱护人才,增强人才凝聚力,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你在那里弄术哩?”句中“那里”是代词。
B.“只在地上打滚,疼得他面黄唇白”中“黄”“白”是形容词。
C.“即将香茶一壶”中“一壶”为数词。
D.“老孙一生不会弄术,都是些真手段,实本事”中“是”为动词。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抽噎(yé) 耸立(sǒng) 哄笑(hōng) 拈轻怕重(niān)
B.酷热(kù) 殉职(xùn) 暮色(mù) 战战兢兢(jīng)
C.狭隘(ài) 蜿蜒(yán) 坍塌(dān) 刨根问底(páo)
D.废墟(xū) 险躁(zào) 目眩(xiàn) 瞻前顾后(zh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