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记忆是一颗五彩斑斓的水晶球,在我们追着岁月的步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记忆是一颗五彩斑斓的水晶球,在我们追着岁月的步伐飞身而过时,散落成一地的碎片,或闪着璀璨的光芒,或攒着晶莹的泪滴,或盈着欢声与笑语……一路走来,我们遗失了太多,每次深深地想起却又在不经意间忘记,你是否会回身捡拾你遗落的点点滴滴?

请你以“捡拾      的碎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将把题目补充完整;(2)自选文体;(3)500字以上;(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等。

 

范文 捡拾幸福的碎片 幸福并不遥远,它是一幅绝美的拼图,破碎后散落在世间的各个角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捡拾,然后拼成属于自己最美好的回忆。 操场上的汗水 又到了大课间,我喝了口水,整理好着装,收拾好心情,与同学一起奔向操场,准备体育锻炼。在操场上站定后,随着体育老师的一声令下,队伍便运动起来。冬天的空气冷冰冰的,不一会儿我的脸便冻僵了,只有丝丝缕缕的阳光照在身上尚有一丝温暖。看着自己和前排又稍稍拉开了距离,我便咬紧牙关跟上去,总算是又一次没有落在最后。同行的友人侧过脸,给我了一个暖暖的微笑。虽然天气寒冷,我却跑得大汗淋漓,运动后的疲惫中却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幸福和快乐。 在操场上我挥洒汗水,见证自己的进步,感受友情的温度,我捡拾起幸福的碎片。 黑夜里的灯光 每天晚上回到家,我匆匆地吃完晚饭便走进卧室,关上门把自己和客厅里电视的嘈杂声隔绝开来。走到书桌前,一头扎进作业堆里,投身题海,分析着电路图,背记着单词,计算着函数,与难题进行一轮又一轮激烈的斗争。小区里的灯光一盏盏地熄灭,时间一点点地流逝,只有我还在乐此不疲地解开一道又一道难题。终于我在与作业的搏斗中完胜,抬头看表已近午夜。我拉开房门,见爸妈卧室的灯光依旧明亮,他们一直在默默地陪着我。手中拿着笔和家校本的我,心中充满了幸福和感动。 在静谧的黑夜中,享受着奋斗的快乐,感受亲情的温馨,我捡拾起幸福的碎片。 泥土里的新生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在外面散步,在一级台阶上发现了一片多肉的叶子。原本应该是饱满的叶片却皱皱巴巴,蒙上了一层灰,只连着一条不及毛线粗的断根,一副饱经沧桑的样子。我把它捡起来,抱着试试的态度把它放在妈妈养其他花的花盆。在以后的一个多月里,沉浸在学习的忙碌中,我几乎忘记了捡拾回来的这片多肉的叶子。偶尔的一日,我惊讶地发现它生出了新叶,长成了那样精致的一簇。原来成长是这样美好,不放弃就会有惊喜。 泥土里的多肉重获新生,看到美丽的奇迹,感受生命的力量,我捡拾起幸福的碎片。 幸福其实很简单,它触手可及。生活中的每一天,我都用心把握捡拾幸福的机会,用这些幸福的碎片拼出我多彩的生活。 【解析】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首先要认真审题。题目中的“捡拾”本义是拾取,此处可以理解为“感受”“体会”“发现”等;“碎片”本指小碎块,此处可以理解为琐事,平常小事。一些看似不太完美的碎片有时能拼凑出一幅美好的画面,同样,一些平常的琐屑小事也可成拼凑成一首感人的歌曲。这就暗示考生可以选择一些平凡的小事,从小事中让人感受或发现一些美好的东西。因此标题中已给出的“捡拾”“碎片”给考生在横线上究竟补充什么内容提示了方向,考生要补充的就是一些积极、乐观、健康的内容,如幸福、感动、鼓励、阳光等。明确题意后,考生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最令自己难忘的,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感触的,然后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写作时可以选择两三件小事来写自己的体验或感悟。在叙事中要有描写,尤其心理描写要细腻,要抒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做到以情动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隐身人

晚上。父子俩吃晚饭的时间。男孩因情绪上的低落,比平日里显得更加顽劣。他故意将整勺子的米饭撒在饭桌上,蜷着手,伸出舌头,直接去饭桌上舔舐,像一条小狗。

“巴顿,好好吃饭!   男孩不予理会。伸着舌头,继续去舔饭桌上的米粒。“巴顿,你这样做,就不是一个乖孩子了。”

男孩愣住了。那声音有些异样,像动画片里某个卡通人物在说话。那声音,并不是从父亲的嘴巴里发出来的。因为听到第一句话后,他翻着眼睛正在看父亲,见父亲的嘴巴一动未动。  

“谁在说话?”男孩问。   

“谁在说话?”他的父亲也这样问。嘴巴奇怪地扭动了一下。   

上床之前,男孩无数次听到了那个声音在同他说话。那个奇怪的,貌似卡通人物发出的声音。  

“巴顿,你该吃个苹果吧!要注意营养搭配。”  “巴顿,你看电视不要离得那么近好不好,这样对眼睛不好。” “巴顿,你洗脚了吗?小屁屁洗了吗?   

每听过一句,男孩便会问他的父亲:“他在说话。他刚刚又在和我说话。你难道没听到吗?  

他的父亲却每次都在摇头。并显得很吃惊的样子。他以为男孩在说胡话,摸了摸男孩的额头。  

这多么奇怪。男孩想。这就像父亲曾对他讲过的一个故事——只有聪慧的孩子才可以听到精灵在说话。那是孩子独享的权利。那天晚上,男孩比任何时候都要显得乖巧。他饭后吃了一个苹果。只看了一会儿电视,便主动把遥控板让给了他的父亲。这多么出色!只是躺到床上之后,男孩睁着大大的眼睛,有些忐忑地对他的父亲说:“爸爸,我觉得那个和我说话的人,是我妈妈……只有我妈妈才对我说过那样的话……  “怎么会呢!”父亲说,“你是不是又想她了?” “嗯……”男孩点头。   

父亲摸了一下男孩的脸,想了想,有些伤感地说:“那好吧!我们睡吧。看我在梦里会不会遇到你妈妈,如果遇到了,我就问一问她,问她是不是偷偷回来了。”   

第二天,父亲照例早早上班去了。他在一家木偶剧团工作。有演出任务时,他便不能留在家里照顾男孩。早饭留在餐桌上。这是星期天,幼儿园放假。如果不是公休时间,男孩便要被父亲早早从床上扯起来,睡眼惺忪吃上几口饭,驮在自行车后架上,送到幼儿园去。男孩每天赶到幼儿园的时间,往往要比别的小朋友早一刻钟。而放学后,仍旧比别的小朋友晚走一刻钟,或半小时。有时父亲临时有事,他便要一直在校园里呆到天黑……自母亲忽然消失之后,男孩便开始过起了这种孤苦伶仃的生活。他独自坐在空荡荡的校园里,感到与年龄不相称的落寞与疾苦。但现在,妈妈似乎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回归,这种生活会不会结束呢? 但那一整天里,那个声音都未曾出现。空寂的房间内,只能听到男孩落寞的自语声。——他试图和那奇怪的声音再次搭讪,却始终得不到回应。父亲回来时男孩在沙发上睡着了。等父亲把他弄醒,他很快便记起昨晚的话题,他问他的父亲:“爸爸,昨晚你在梦里遇到我妈妈了吗?  

他的父亲正在把饭菜摆上餐桌,解下腰里的围裙,忙不迭说:“遇到了,遇到了。”  

“她和你说了什么?   

父亲在餐桌边坐下来。替男孩盛了一碗饭,忽然将脸抵近男孩说:“她说,她真的回来了。 

“是真的吗?”男孩兴奋地叫了起来。   

“是的。”父亲说,又竖起食指,抵在唇上。示意男孩说话小声一点。“这是个秘密,”他说,“你妈妈在梦里告诉我……   “什么秘密?那我怎么看不到她?  “她穿了隐身衣……  

 “隐身衣! ”“对!隐身衣……  ”“那她怎么不把隐身衣脱下来?”“她脱不下来的。你知道那个中了巫婆咒语的公主吗?她变成了一只丑陋的青蛙……你妈妈就是这样,她错穿了一件隐身衣,永远都脱不下来了。但她让我转告你,她回家来了,在家里陪着你。 

晚上睡下时,男孩问他的父亲:“妈妈也和我们躺在一张床上吗?”“或许会吧?”他的父亲疲惫地说。

 男孩随父亲到剧团里去过很多次。父亲排练时,他便乖乖坐在台下。他喜欢那些木偶说话的声音,觉得和穿了隐身衣的母亲说话的声音很像。他在那些声音中间感觉到了温暖和踏实。他觉得他母亲的存在就像一种传奇。为此比同龄孩子多了一份隐秘的惊喜。他在一种平和的心态中慢慢长大。养成了一种自言自语的习惯。   

直到男孩上初中那年,父亲做了一次声带息肉手术后,再不能开口说话。他穿了隐身衣的母亲,从此也消失不见了。   

又过了很多年。这一年的春节,长大后的男孩陪在妻子和儿子身边,坐在客厅里看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   

当那个来自宝岛台湾的艺人表演完“腹语术”时,妻子和儿子完全被惊呆了。他们被他娴熟的技艺惊得目瞪口呆。特别是儿子,完全被那个大嘴巴的玩偶迷住了。他跳到父亲身边,嚷着也要买一只那样的玩偶,也要让他的父亲给他讲一段“腹语”。  做父亲靠在沙发上一动不动。   

儿子去看他的脸,发现他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1.随着情节的发展,男孩对“隐身人”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情节

感情

晚上,初次听到“隐身人”的声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自己留在家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道“隐身人”是妈妈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春晚“腹语”表演,明白真相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隐身人”的真相呈现前,小说埋下了哪些伏笔?

3.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他故意将整勺子的米饭在饭桌上,着手,出舌头,直接去饭桌上舔舐,像一条小狗。

2)父亲了一下男孩的脸,想了想,有些伤感地说

4.小说结尾处,巴顿的脸上为什么淌满了泪水?这样的结尾有些什么好的效果?

 

查看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 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现在的网络阅读说起,指出其失重感,从个人的经验角度,提出了“阅读其实是一种有力量的精神运动”的观点。

B.本文②③段列举“我”少年时偷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深受感动、一位亲人下放乡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和《列宁全集》的事例,证明了中心论点。

C.作者认为,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在于阅读给人身心的沉稳和力量,有时却在于它的“轻”,在于阅读心境的解放。

D.在论证过程中,作者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道理讲述的非常透彻,能让读者信服。

2.下列不属于第⑦段中“无用阅读”的一项是(     )

A.只是因为喜欢,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一位青年依靠着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

B.铁凝读《约翰·克里斯朵夫》出于一种非功利的自发行为,扉页上的题记,给了她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C.歌手李健闲暇时会读古诗,他几乎不读畅销书,读古诗让他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D.家长强迫孩子读四大名著,目的是让孩子学习写作技巧,获得作文高分。

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洋洋,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①深矣,常有以自下②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③。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以是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志念:志向和兴趣。②自下:自卑,自以为不足,与“自高”相对。③仆御:驾驶车马的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夫问其/渔者歌曰

B.甚自也/吾穿井一人

C.然子之/将隧入以攻其后

D.妾以是求也/后乃至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其 夫 为 相 御 拥 大 盖 策 驷 马 意 气 洋 洋。

3.阅读选文,说说晏子为什么推荐仆御做大夫?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意思。

(1)余一小舟_______

(2)上下________

(3)是金陵人,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清幽、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做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地正面描写。

D.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近年来清明节祭奠亲友,一些地方从烧冥钞、纸人、纸马,发展到烧纸电视机、纸数码相机,甚至烧纸汽车、纸别墅……

材料二: 今年清明节前,某市首个在线祭祀网站开通。清明节时,许多市民纷纷登录该网站,上传纪念图片,发布纪念文章,祭奠逝去的亲友,表达哀思。

材料三: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近5年来35%的森林草原火灾集中在4月份。其中,很大一部分灾情与清明祭扫时的烧香烧纸、燃放烟花爆竹等有直接联系。因此,要以更大力度、在更大范围提倡“无火祭扫”,鼓励和推广网上祭奠、植树祭奠等安全的祭扫方式来祭奠已逝亲友,有效减少“火”的隐患,让清明更加安全。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内容。(不超过15个字)

(2)根据三则材料内容,以“文明祭扫”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方法,写一句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