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著名的科幻和探险小说家______(人名)的作品。他被人们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和______。《海底两万里》是他的“海洋三部曲”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他的“海洋三部曲”除了《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外,还有一部是______。
古诗词默写。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三句作答,如答句超出三句,则按所答前三句判分)
①念天地之悠悠,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②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③会当凌绝顶,______。(杜甫(望岳》)
④______,赚得行人错喜欢。(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⑤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2)请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和李商隐的《贾生》中任选一首,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喜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九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河间:地名。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③研:研磨。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阅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
B.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C.佛作引手取物状 引:弯
D.以一铜佛置案上 置:安放
2.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其言/其术乃败
B.当求之于上流/而装金于外
C.闻之笑曰/沿河求之
D.乃石性坚重/乃悟其盘中之丸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最先以庙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
B.甲文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C.乙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河间的游僧用科学的方法诊断病情、治病救人却不被当时的人们理解的故事。
D.乙文可用成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来概括文中“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这句话的含义,以比喻外表华美,里面一团糟。
4.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两处)。
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
5.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
跳出地球“看”地震
①2018年2月2日,我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张衡一号”以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命名,它的发射使我国在卫星地震电磁空间探测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②地球的板块、断层移动引发地震,同时也会在地震前后带来包括地球电磁场变化等很多信息。“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实时监测空间电磁环境状态变化,研究地球系统特别是电离层与其他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和效应,初步探测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信息特征及其机理,从而有效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
③“张衡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兼副总设计师、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申旭辉介绍,受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在地面上,像青藏高原的极寒地区,现有的地震台网并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也观测不到。目前我国对以青藏高原为主的近200万平方公里陆地缺乏地震前兆监测能力,在国境线和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地震监测能力也几乎为零,而跳出地球“看”地震,就能突破一些地震研究的限制,对我国及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
④“张衡一号”不仅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新视角,成为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同时它也集合了多项航天技术创新成果,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卫星电磁洁净度的控制技术。
⑤卫星本体磁性对磁场测量的“影响不确定性”需控制在0.5纳特以内,这大约相当于地球表面磁场强度的十万分之一。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卫星平台的各个单机、系统都进行了无磁化的更改。但在这一过程中,却面临着许多难题:比如,去掉了有磁的红外地球敏感器,整个飞行程序都要改变;再比如,无磁化要求太阳能帆板不能转动,但为了保证卫星能源供应,又必须让帆板对日。如何找到平衡点?卫星研发团队想了很多办法,最终,科研人员打造出来的“张衡一号”整星,其磁洁净度达到了0.33纳特。
⑥“张衡一号”的主要载荷,是用于探测卫星轨道环境空间电场的电场探测仪。这也是目前国际上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功能配置最全的空间电场探测仪器。
⑦为了感知空间三维电场,探测仪通过伸杆向“张衡一号”本体外伸出4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如同灵敏的触角一般,每个传感器都能准确感知周围等离子体环境电势,灵敏度极高,可以探测到非常微小的等离子体电势变化,相当于在数千米高的巨浪浪尖,分辨一粒小水珠。
⑧在卫星内部,有着探测仪的“大脑”——信号处理单元。这台高灵敏电子学测量设备,能把传感器探测到的微小波动细分成十几个通道,通过进一步精细处理,变成数字量,分成频谱,再传输到地面,供科学家研究。
⑨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表示,“张衡一号”卫星的发射和投入使用,使我国首次具备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的技术能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在轨运行多载荷、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
1.下列有关“张衡一号”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不致的一项是( )
A.“张衡一号”的主要载荷是目前国际上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功能配置最全的空间电场探测仪器,用于卫星轨道环境空间电场的探测。
B.“张衡一号”具备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的技术能力,此技术的运用在我国尚属首次,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拥有该项技术。
C.“张衡一号”集合了多项航天技术创新成果,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卫星电磁洁净度的控制技术,它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新视角。
D.“张衡一号”本体磁性对磁场测量的“影响不确定性”需控制在0.5纳特以内,此精度相当于地球表面磁场强度的十万分之一
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我国在卫星探测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重要标志是“张衡一号”的发射,成为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
B.帆板对日能保证太阳能帆板为“张衡一号”供应能源,为找到平衡点,科研人员打造出来的“张衡一号”整星,其磁洁净度达到了0.33纳特。
C.跳出地球“看”地震,能突破地震研究的限制,对我国各地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全球7级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
D.为感知空间三维电场,探测仪通过伸杆向“张衡一号”本体外伸出4个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能比较准确感知周围等离子体环境电势,灵敏度很高。
3.对选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衡一号”集合的航天技术创新成果有电磁洁净度高,传感器灵敏度高,信号处理单元处理精细。
B.⑥⑦⑧段顺序不能调换的原因:第⑥段与第⑦⑧段是总分关系,第⑦⑧段有从探测信号到处理信号的先后顺序。
C.“在卫星内部,有着探测仪的‘大脑’——信号处理单元”,运用比喻的方法,具体解释说明其在探测仪中的重要地位。
D.第②段加点词语“初步”表示开始阶段,说明“张衡一号”对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探测技术尚处于起始阶段,还需进一步发展,语言准确严密。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篆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B.《骆驼祥子》以祥子为中心,以其在买车问题上的“奋斗、挣扎、幻灭”三起三落为主线,立体地展现了市民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画面,从而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二十年代初北平市民社会的风俗画卷。
C.《卖油翁》的作者欧阳修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些文章是专门为少年儿童所写,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读来饶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