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驼背李的春天 ①只要远远看见他,刚才还在嬉笑玩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驼背李的春天

①只要远远看见他,刚才还在嬉笑玩闹的孩子们,总是吓得迅速逃窜开,呼啦啦作鸟兽散。

②说来,他的样子确实有些疹人。瘦小黧黑,背弓如钩,手拄木棍,常年罩着黑色的旧衫子。只要戴上一顶尖帽,他就像极了童话里的男版老巫婆。

③孩子们都怕他,村子里的大人们也不喜欢他,直呼他驼背李,谈论起他时,都流露出一副可怜和鄙夷的神情。谁家的孩子调皮或是半夜哭闹,只要说一声,驼背李来了啊,孩子便立马噤声,变得听话起来。

④驼背李一人独住在村子北角。家门口有棵歪脖子树,一年四季常青着。当村民们的口袋日渐饱满,一家赛一家地盖起窗明几净的小洋楼时,驼背李的家仍是七十年代低矮的红砖房。远远望去,就如歪脖子树下立着的一顶黑蘑菇。

⑤除了李奶奶,几乎没人去驼背李家。李奶奶是驼背李的姐姐,她常送去一些蔬菜瓜果。只要李奶奶去了,驼背李就一改往日的落寞寡言,姐姐长姐姐短地叫,满是皱褶的脸盛开如花。

⑥李奶奶和我家是邻居,一次她和母亲聊着天,说到驼背李,突然落下泪来。也是那时,十岁的我,听了驼背李的故事,才开始渐渐懂得人世的艰辛。

驼背李有过一个完整的家,妻子贤惠,儿子乖巧,日子虽然贫穷却也温馨。而这幸福生活,在儿子两岁那年戛然而止。冬日里,一场极致的严寒,让儿子半夜感冒发起了高烧。两口子踏着没膝深的雪,赶到村子卫生部。赤脚医生忙中出乱,未做皮试就给孩子注射了青霉素……孩子去了,妻子如抽去主心骨般悲痛欲绝。一日,趁驼背李不备,她悬梁自尽,追随孩子而去。儿子的病逝,妻子的离去,接连的打击,让只有三十来岁的他迅速苍老下来。空荡荡的屋子里,常听到他一个人在自言自语地念叨着什么。

⑧驼背李沉寂了很久,当他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时,发染白霜,背驼得更厉害了。有好心人介绍他去城里一家工地做保安。半年后,工地完工,他回到了村里。回来的他变得精神抖擞起来,脸上也有了久违的笑容。

⑨从那以后,无论刮风下雪,驼背李每个月都雷打不动地去趟城里。去时满脸期待,回时,满目欢喜。于是,有好事者嘻笑着调侃,说驼背李去城里找相好的了。他听了,亦不恼,一人微笑着径直走回他的蘑菇房里去。

⑩当我高中毕业回到村子,偶遇到驼背李时,几乎没认出他来。他更消瘦了,发白如雪,面颊深陷下去。他让我想到了深冬里枯槁的树木,似乎在一寸寸地腐朽下去。不久,就听到了驼背李重病卧床的消息。

那一天,是寒冬里难得的一个大晴天。有个年轻男孩一路寻了来,挨家挨户地问,李二勇的家在哪?村民们呆愣半晌,一个满口无牙的大爷恍惚记了起来,说,他问的好像是驼背李吧,大家才醒过神来。

村民们跟着年轻人去了矮蘑菇家。进到黑暗的屋子里,见到病床上的驼背李,年轻人扑通跪下了:“爹,儿来看你了……”他的一声“爹”让大家惊呆了,也让昏迷中的驼背李醒了过来。他抬起迷蒙的眼,定定地看着年轻人,脸上有了明媚的笑容,竟奇迹般地精神焕发起来。

原来,那年驼背李去城里打工,无意中从电视上得知偏远山区的孩子们需要捐款助学时,他默默地记下了校址,捐了身上所有的钱,资助了一名品学兼优、早年丧父的孩子。前些年,他每个月定时去县城,就是去邮局给孩子汇款。钱不够了,他便去公园和街头拾荒,所得的钱全都给孩子汇去,一直供到那孩子中专毕业。

他资助的孩子就是眼前的年轻人。如今,年轻人已事业有成,便一路寻来感恩。在场的村民得知事情的经过,一边唏嘘感叹着,一边落下泪来,看向驼背李的眼神多了赞许和敬佩。

自那天起,驼背李的头发被梳理得格外齐整,衣服也是分外的整洁。在暖暖的冬阳下,我常看到男孩扶着驼背李出来晒太阳。男孩将毛毯细致地搭在驼背李的腿上,热茶递到他的手上,然后坐在一旁和他聊天。画面温馨感人。村民们都羡慕地说,驼背李的春天来了。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瘦小黧黑,背弓如钩,手拄木棍,常年罩着黑色的旧衫子,只要戴上一顶尖帽,他就像极童话里的男版老巫婆。”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了驼背李的样子疹人,表现了孩子们对他的害怕、大人们对他的可怜和鄙夷。

B.“男孩将毛毯细致地搭在驼背李的腿上,热茶递到他的手上,然后坐在一旁和他聊天。”运用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男孩对驼背李细心体贴的照顾,表现了男孩懂得感恩的美好品质。

C.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插叙,写了驼背李过去的家庭变故,补充交代了驼背李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原因,使小说情节完整,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D.段画线句子运用细节描写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懂得感恩的少年形象。

2.开头部分写孩子们怕他,大人们不喜欢他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联系全文,说说第段画线句“驼背李的春天来了”的含义。

 

1.A 2.欲扬先抑。通过写驼背李样子的瘆人,与下文写他倾尽所有资助男孩读书形成巨大反差,赞颂了驼背李善良的高贵品质。 3.①指驼背李被男孩悉心照顾,使他能在冬日里享受到春天的温暖;②驼背李在儿子病逝,妻子离去,孤独一人的情况下,没有丧失生活的信心,资助同样不幸的人,以自己“春天”般温暖的付出获得“春天”般温暖的回报。 【解析】 1.A.有误。此句是外貌描写。故选A。 2.掌握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欲扬先抑:要发扬、要放开,先控制、压抑。然后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即可。文本意在突出“驼背李的善良与乐于助人,表达了对驼背李的钦佩之情”。先写驼背李样子的瘆人,村人对他的可怜与鄙夷,这是“先抑”,后写村人得知驼背李利用打工赚来的钱甚至是拾荒赚钱资助贫困学生时的赞许和敬佩,从而更加突出驼背李的善良与乐于助人的形象,表达了对驼背李的钦佩之情。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再掌握标题的作用:交代主要内容、揭示主旨、点明线索、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设置悬念等。文章题目,要把字面和表达的主题联系在一起,一切都是为了表达文章主题服务的。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的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一种深刻的内涵,甚至还有第三种更深刻、更深远的内涵。本文题目“驼背李的春天”写相互了丑陋形象“驼背李”与美好季节“春天”反差强烈,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天”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暗示文章故事情节——没有亲人陪伴、受村民鄙夷的驼背李有了亲人(男孩)的陪伴和村民的理解、尊敬,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名单,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依托当地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成果展示为助推,通过举办传承项目展演展示,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材料二: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碎片化、不系统,兴趣淡、重知识,课时紧、难安排,有活动、不持久,家校分、不整合……这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主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涵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摘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材料三: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当前,“互联网+”发展得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中与材料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第二批传承学校覆盖了31个省(区、市),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其中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

B.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主现场,教师本身的涵养、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都影响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

C.学校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并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相融合。

D.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

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的第二段采用了列数字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准确、清晰地介绍了第二批传承学校的特点。

B.材料二中的加点词“几乎”是接近于的意思,表示绝大部分但非绝对化,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C.材料三第二段中加点的“因此”为连词,表明文段前后的内容从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D.材料二与材料三的侧重点不同,材料二侧重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之间的差距;材料三侧重基层落实。

3.结合材料,你认为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采取哪些措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人工智能时代以疾风暴雨之势降临人间,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生产演化的规则,颠覆了人们衣食住行用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严峻地冲击着人们传统阅读书籍的习惯。如今,在几乎人人一部手机和电脑的情况下,网络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 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我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也许正是阅读让他度过了那段苦难的岁月。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让你感到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有重量的”阅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B.是无功利性、无预期的自发性阅读。

C.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式阅读。 D.是各取所需、立竿见影的快餐式阅读。

2.下列材料,能够论证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读书时也应该像牛进食一样,不但慢慢咀嚼,而且需要反刍,把吃进的草料再加以精磨详研,如此反复,当然效果极佳。”——刘心武

B.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C.东吴大将吕蒙不喜读书,经过孙权再三劝读,他才答应。不久,鲁肃与吕蒙共商国事,发现他谈吐不凡,感慨他变化很大。吕蒙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D.意大利卓越画家达·芬奇从小就爱好绘画,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苦练素描基本功,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练和实践,终成一代艺术大师。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阅读能使人们快速、便捷地获得大量信息,但人们也由此产生了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B.“无用”的阅读不为生计,令人心境解放,容易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温暖和自身的价值。

C.文章除了引用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外,还运用了比喻论证,如第①段的“疾风暴雨之势”“细嚼慢咽似的”等。

D.文章通过准确、通俗、朴实的语言将“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这个抽象的内容阐述的清楚明了。

 

查看答案

作文。

在公交车上你给别人让座,在校园里你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在运动场上你奋力为班级争光,在家里你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你伸出援助之手……你的表现给人温暖,让人赞赏,你也许是不经意的,但你在他人眼中早已成了一道风景。

请你以“我也是一道风景”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规范工整得书写;②为了内容的充实,最好不要少于600字,文中请不要出现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尽粟一石

(2)才美不外

(3)求其能千里也

(4)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根据你对短文的理解,完成下列填空。

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中,作者以“千里马”寓_____________,以“食马者”寓_______________

4.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久远的家

殷桂珍

①父亲喜欢种花种树,两亩大的院子,有四分之三种的是果树和花。春风一到,果树花与鲜花交相辉映,一个个粉色、白色、黄色的花骨朵竞相绽放,院里是一片花的海洋。

②好像是和父亲在争夺地盘一样,母亲又会在果树与花的间隙里撒上些菜籽。一场雨后,菜苗纷纷钻出地面,夏天时黄瓜顶着黄花,豆角戴着粉色的花串盘绕在果树上,灯笼似的辣椒结了出来,香菜也变成了绿色的小扇子,红绿相间的西红柿也缀满了秧……就这样零星种出的菜一家人都吃不完,还可送些给干妈家。干妈每次来我家,除了摘很多菜带回去,还会带走母亲送的补衣服和做鞋面用的布块。

③院子的东南角有棵很大很高的桑树,初夏时那些嫩绿色的桑葚由嫩绿变为鲜红,再由鲜红变为紫红,最终成为深紫色。枝头越高光照越充分,果实就越香甜。站在树下望去,那一串串黑黝黝、胖嘟嘟、沉甸甸的桑葚挂满了枝头,很是诱人。我不会爬树,只能摸索着一脚蹬着墙,一脚踩着树杈,坐到了中间的树杈间,缓了一缓,才继续攀着树枝,站到了树枝的最高处,摘到了又大又黑又紫又甜,享受光照最充分的桑葚。我欢快地边摘边吃,站得高看得远,才发现不止园内的景色,院外的风景更是一目了然。我的两只手被染成紫红色,衣服口袋更是被桑葚的果汁湿透,身上到处是紫红色。我有点得意,不由得笑出了声。一阵风吹来,树枝一晃我一脚悬空,人差一点就掉了下来。我吓得喊出了声,幸亏抓住了树枝。

④遇到刮风的天气,我被父亲看护着不许出门,怕迎了风咳嗽。我百无聊赖地盖一条灯芯绒小花被坐在炕上,盼着父亲快点睡着。七月初,院子东边那棵硕大的李子树上,沉甸甸的李子挂满了枝头。满树的李子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晶莹的光泽,一个个李子上覆着薄薄的一层果霜,鲜嫩圆润,像是在召唤我一样。呼噜声一响起时,我就悄悄地溜下炕,穿上鞋起身来到院子里,踩着蜂窝去摘李子,摘满几个口袋以后便走出家门找小伙伴玩。裤腰是松紧的,我得双手紧紧提着裤子,迈着小小的步子走,就怕口袋里沉甸甸的李子把裤子拽得掉下去。

⑤麦收时节,杏子熟透了,黄中带红,像少女羞红的脸。二嫂贪活又泼辣,总是在太阳快要下山了,才和二哥双双提着镰刀回家。他们一放下镰刀就走向树下,仰头找又大又红的杏子,胳膊轻轻一伸,手里就有两三个杏子。哥嫂在树底下一坐,两手一擦就将杏子送进嘴里。尽管劳累,可是吃着杏子的他们却露出惬意的笑容。

⑥院子的正中间有一棵很大的葡萄树。葡萄树下打扫得光洁干净,吃饭时,母亲会在葡萄树下摆上饭桌,一家人躲在阴凉里用餐,一家人吃着饭、聊着天,一天的疲劳在笑声中消散。

⑦有一年传言有地震,我和嫂子就在葡萄架下搁一张床休息。半夜时突然被一阵雷声惊醒,雨也哗啦啦地下了起来,人很快就被透过树叶的雨淋湿了。我们抱着枕头、被子又急急地往房间跑。那种感觉是既惊奇又喜悦,那雷声惊醒了梦,打破了平静,让生活并不平淡。

⑧那些年少雨多旱,每逢下雨天,屋檐下摆放着盆子、罐子、坛子、缸来接水,屋檐下的滴水噼里啪啦合奏出一曲美妙的交响乐,使得下雨天比平常更热闹了。我站在屋中间伸长脖颈向外看。父亲穿着雨鞋,身上披一块塑料布,手里握着铁锨在院子里挖出小小的沟渠,将水引入果树下,引入菜地。院子是土院,虽然人的走动使场院的土质变硬,但是一遇到雨天,依然泥泞。父亲拄着铁锨有时会一个趔趄,但很快就抓住了身边的果树。果树被父亲一抓,就会轻轻地晃一下,随即有大的水珠纷纷落下,落在父亲头上肩上。

⑨父母过世后,我很少回到老家了。由于路多次重修,去年我回去的时候竟然找不到路,让我不由得心生悲意。父母不在了,老家变成了空壳,我的灵魂再也回不到魂牵梦绕的家乡。

1.作者回忆了老家很多的往事,请从“我”的角度,仿照示例,分别概括③④段的情节。

第③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⑦段:睡在院子里半夜被雨淋醒,既惊奇又喜悦。

第⑧段:下雨天看父亲引雨水浇灌果树。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3.作者回忆童年时,字里行间也表现出一家人的性格,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家里人的性格。

4.作者说:“父母不在了,老家变成了空壳我的灵魂再也回不到魂牵梦绕的家乡”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