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住脚跟的根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孝文化”滋养着民族的心灵,为了弘扬孝文化,某校组织开展“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的综合实践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1.你作为一名孝亲敬老的好少年,请列举三件关心父母的事情。
2.校报为本次活动开设新专栏,请你填写专栏名称和内容。
栏目名称 | 栏目内容 |
①_________ | 解读“孝礼”内涵 |
践孝行 | ②_________ |
③__________ | 讲述“孝义”故事 |
3.下面是两幅拆散的关于“孝亲敬老”的对联,请你调整搭配好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全部用上)
孝心似籽 风尚好 国泰民安 心里种 孝亲敬老 脸上开 敬老如花 岁月新
①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鉴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最后两句诗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登上飞来峰多次寻找传说中的塔,因为在那里“闻说鸡鸣见日升”。
B.“浮云”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在古诗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
C.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后两句表面看是即景说理,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
D.这首诗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物各有短长
甘戊①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②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③,可事主,不施④用兵;骐骥、绿興⑤,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⑥;干将⑦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⑧,子亦不如戊矣。”
(注释)①甘戊:人名。②间:间隔。③谨愿敦厚:谨慎老实,诚恳厚道。④施:使用。⑤骐骥、驟興:骏马的名称。⑥小狸:小野猫。⑦干将:古代利剑的名称,这里泛指利剑。⑧千乘之君,万乘之主:指小国、大国君主。
1.解祥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但微颔之
②尔安敢轻吾射
③名闻天下
④匠以治木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②甘戊使于齐,渡大河。
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乡村旅游
材料一:
现代中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兴起的所谓“农家乐”,到现如今相对高端的“民宿”,乡村旅游产业向着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市场发展。
材料二:
(来源网络)
材料三:
“美丽乡村”的创建,发展培育经济产业是关键。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把“乡愁”作为文化来发掘,以红色游、田园游、智慧游为主导,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旅游发展带动经济增长,使花茂变成集观光、乡村休闲游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呈现出无限美好前景。花茂村以农家餐饮业为龙头,带动富有地方特色的土陶制作,村里还成立专业合作社,流转300多亩土地,种植蔬菜、中药材、经果林等,花茂村人守住了自己的乡愁,也因此走上了致富路。
材料四:
乡村旅游投资还将持续升温,但同样需要关注的是,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仍然面临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不过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乡村旅游众创”也在近几年迅速地发展起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创业项目,民宿客栈、艺术村落精致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新形式层出不穷。解决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创新是关键。位于新蒲新区新舟镇槐安村洛安江河畔的贵州农业博览园今年“五一”期间试开园,迎来众多游客参观,该园汇聚了农业科技研发、科普教育、农产品展示销售、旅游观光等功能,寓科于游、寓教于游、寓乐于游。
1.请从材料二中归纳出三点有意义的结论。
2.结合材料,说说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
3.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叫“民宿”。
B.花茂村把“乡愁”作为文化来发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呈现出无限美好前景。
C.近几年“乡村旅游众创”迅速地发展起来,不用关注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
D.要解决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关键是发展培育经济产业。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可贵精神,薪火相传
黄可昕
①古人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是的,坚忍不拔,彰显出的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它代代相传。
②古有大禹治水——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可贵精神,很难创造流芳千古的伟业。远古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洪水,庄稼被淹,房子被毁,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再加上毒蛇猛兽伤人伤牲口,真叫人无法过日子。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大禹亲率治水群众,历时数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以坚忍不拔之精神,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服服帖帖地流入大海。在治水的同时,大禹和治水的大军还大力帮助老百姓重建家园,修整土地,恢复生产,使大家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③今有黄大发修渠——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可贵精神,很难书写中国农民的传奇。贵州草王坝村因缺水成为远近闻名的“穷窝窝”。为了打开脱贫致富之门,黄大发带领村民,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建成一条跨3座大山、大小9个悬崖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而后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建学校,今天草王坝村已经走上了致富之路——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终于变成了富裕美丽的新农村。他们凭借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和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书写了传奇。
④从古到今,我们的祖先和前辈们凭着坚忍不拔的精神创造了无数的奇迹。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别的不说,单就脱贫方面,现今,中国绝大部分人都摆脱了贫困,实现了“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而到2020年我国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要全面实现脱贫。这从一个侧面彰显了我们国家、我们的人民坚忍不拔扶贫攻坚的决心和信心。
⑤正是这种坚忍不拔的可贵精神薪火相传,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历经沧桑而不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它是一种思想境界,无论什么时代,都被视为一种精神力量。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一定要继承这些可贵的精神,把古代先民和前辈们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发扬光大。
(选自《作文素材》)
1.下列最适合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立志用手中的笔来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的灵魂。
B.译届泰斗许渊冲用诗词贯通古今,借文字融汇中西,翻译出“美"的作品。
C.90后医学博士黄佳写多篇科普文传播科学知识,彰显医者仁心的风范。
D.西晋文学家左思少年时受张衡《两京赋》的启发,花费十年的心血完成《三都赋》。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3.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最后一段画线句的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姥爷教我们规矩
王士跃
①我读小学的时候,每天放学肚子饿了准一定要往姥姥家跑。
②每一回火炕上都满满当当地置备上一小桌香喷喷的菜食,主角自然是高高在上的姥爷。姥爷的位置总是独占一方,他坐在炕头的雅座,孙男孙女则一字摆开,于炕梢隔桌相对。他的饮食之道颇有古风,极少听他讲话,只是喝酒吃菜。吃饭讲究细嚼慢咽,喝一碗稀饭似乎比喝一盅酒快不了多少。他常批评我们孙子辈的,坐无坐样,吃没吃相。可是对于七八岁的孩子们来说,受不了条条框框的拘束。过不多久,我们就开始叽叽喳喳地说起话来了,好像空降了一群麻雀。此时,只听姥爷清了一清喉咙,撂下碗来。仿佛感到一股龙卷风正在我们头上迅速聚集,大家便立刻鸦雀无声地吃饭了。
③姥爷不但在餐桌上讲究规矩,就是起居作息等寻常琐事,他也都有一套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雷打不动。二老平时广结善缘,喜欢热闹,到了晚上,家里总会来一些大摆龙门阵的邻里街坊。可是他们都知道老人家有早睡早起的习惯,约莫九点来钟光景,通常是只听到舅舅一声“睡觉喽”,拖长的京剧道白腔调有心无心地下逐客令,舅舅先下了炕出屋,大家也便知趣地起身离去。
④俗语说“无规矩不足以成方圆”。听长辈说,姥爷的生活习惯以及繁琐细碎的规矩,多是与他的早年经历有关系。他幼年时逢清末民初时代大变革,因家境困迫,十六岁就出外谋生,当学徒经商。从“立端正,揖深圆”一类的旧时社交礼数,到“店无信不兴,人无信不立”的经商与为人处世的理念,他都耳濡目染地记刻在心。
⑤姥爷三十岁便升做了掌柜,经营着辽南数家杂货行,相当于今天的连锁店。东家则住在河北,一年也来不了几次,他对姥爷一百个放心。不为别的,就是看中了他的笃厚实诚,板板正正地做事为人的禀性。
⑥都说内外有别,一碗水难以端平,可是姥爷对待家人向来是“轻重看秤杆”,在公平方面绝不打折扣,哪怕是自己的亲生骨肉。比方说,平时逛大菜市场,他会顺道给我们捎来一些时鲜早货。两条鱼、几块豆腐能值多少钱?可是姥爷一定会对母亲提醒一句说:“鱼五元、豆腐两元啊。”那意思分明是在和女儿“明算账”。儿女独立,绝不养“啃老族",这也是他不成文的一条家规。
⑦可是,他的家规有时发扬到了极致,难免生硬死板,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了。比如我哥哥在外面闯了什么祸,父亲要责打他,姥爷还会在一旁火上加油:“打!打出血滋儿来,看他还长不长记性!”
⑧虽说在晚辈面前姥爷是一位不苟言笑的大家长,望之俨然,甚至闻之也惧。然而他仍有儿女情长的一面。
⑨那一年父母奉调支黔,姥爷惦记着我们一家人,便付诸思念于笔端,写了一封很特别的家信。这封信情真辞恳,一扫往日那股正襟危坐的老八股味。可是他心里仍感到言犹未尽,后来竟然一个人千里走单骑,从老家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来贵州看我们。
⑩虽然我已远离故土很多年,我的书房里至今仍然珍藏着姥爷的那只小酒壶。姥爷并没有给后代留下什么像样的家财,在众多的旧物件中,我独挑中了这只貌不惊人的老酒壶。因为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对于姥爷的那份温存的记忆,也是一件历经沧桑的信物,是一件弥足珍贵的吉祥物。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撂下碗来”的“撂”字表现姥爷已经吃饱喝足了。
B.父亲要责打闯祸的哥哥,姥爷在一旁火上加油,姥爷真是不近人情。
C.第⑧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第一句话承接上文,第二句话开启下文。
D.姥爷的小酒壶是本文的线索,借小酒壶表达了“我”对姥爷的思念之情。
2.第④⑤两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结合文章内容简析姥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4.你怎样看待文中姥爷教的规矩?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