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父子夜话 ①父亲从窑场回来,已经掌灯了。微弱的灯火一闪一闪...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父子夜话

①父亲从窑场回来,已经掌灯了。微弱的灯火一闪一闪的,照着儿子满是忧愁的脸。

②父亲一愣,按说儿子应该回学校了。虽说今天是星期天,但学校离家很远,十五里路。儿子住校,每星期回来一次。往常,儿子下午就走了,不耽误上晚自习,况且第二天还有正课呢。

③父亲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在窑场干活;搞得他每天都灰头土脸的。父亲边拍边问:“怎么没去学校?”

④儿子看了一眼疲惫的父亲回答:“放假。”

⑤儿子年纪还小,说谎说得不地道,父亲从儿子躲闪的目光中一眼就看穿了。

⑥母亲从院子里进来,肩上扣着一袋子晒干的小麦。母亲的脸色不好看,母亲说:“孩子不想上了。”看来,儿子已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母亲。

⑦父亲的脸一沉,如外面已经沉下来的黑暗。但父亲没有发作,只催母亲快点做饭。要是在窑场,父亲早就暴跳如雷了。父亲性子孬,村里村外出了名的。

⑧饭后,父亲准备了一盏马灯,加足油,不容商量地说:“回吧,我送。”

⑨父亲在前,儿子在后。父亲手里的马灯,一晃一晃的。周遭是一片片茂密的庄稼地,庄稼地里传来高一阵低一阵的虫鸣。这些音乐家,正在演奏一场大合唱呢。

⑩父子俩没有说话。两个大的心里,都闷着一尚未舒畅的气儿。露水不知什么时候已经下了,打湿了他们的布鞋和裤脚。灯光暗了下来,油烟已把灯罩熏得越来越黑。

父亲的脚步慢了下来,沉重的砖块已经压了他整整一天儿子的呼吸声渐渐粗重,一方面由于害怕,另一方面由于父亲摇晃的身体。

“歇歇吧。”沉默的父亲终于开口了。

父子俩在一处空地上坐了下来。土地湿湿的,凉凉的,很解乏。父亲突然问:“你知道吴多三吗?”

儿子点点头。吴多三是父亲的小学同学,现在北京搞农业科学研究,是全乡乃至全县人的骄傲。在家乡一带,一提到“吴多三”这个名字,没有不肃然起敬的。

父亲接着说他和吴多三上小学的事。这些事,儿子听过,都是夸吴多三有志气的。儿子低下头,静静地听。在空旷的田野上,父亲俨然是一名传教士,把吴多三这个凡人神化了。

父亲站起身,伸一伸懒腰说:“走吧,还有七八里地呢。”父亲边走,边接过刚才的活茬儿说:“吴多三就是这么一个人,不出息才怪呢。”

儿子知道父亲的用意。父亲的这道题出得并不难,甚至有漏洞。父亲一说起吴多三,儿子就知道父亲的答案了。父亲把“出息”两字咬得很重。

灯光彻底暗了下来,连脚下的野草都看不清了。一点光明,在黑暗的挤对下,苟延残喘。只有“吴多三”这个名字,才能在黑暗中游走。仿佛吴多三就是光明,就是黑暗挤对不了的光明。

沉默了一阵的父亲突然长叹一声:“吴多三是前年春节回来的。三年没见了。”父亲是说给自己听的,但儿子也听得真真切切。

学校出现在眼前。父亲说:“去吧。”然后消失在回家的路上。儿子知道,父亲必须回去,天明必须赶到窑场去。那儿还有一大堆的活儿,父亲必须亲自安排好。父亲是村里在窑场干活的一帮穷人的头儿。

父亲回去的第二天断了腿。一担沉重的砖头,把疲惫不堪的他撂倒了。父亲从此落下个“瘸子”的外号,再平整的路,也被他走得坎坎坷坷。

后来,儿子成了新吴多三。儿子考上大学,去了北京,从医。

尽管儿子想尽千方百计,最终也没能治好父亲的腿。

这件事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因为我就是那个曾经准备退学的孩子。

1.第②段中“父亲一愣,按说儿子应该回学校了”一句中的“一愣”能不能换成其它词语?为什么?

2.段在记叙的顺序方面有什么特点?从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

3.本文中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形象?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4.文中的父亲性子不好,脾气暴躁,针对儿子他为什么选择了文中的处理方式?谈一谈你的看法。

 

1.不能。因为“一愣”能够准确的表达出父亲看到儿子本该在学校,可是现在却在家中这种情况后的吃惊情形,如果换成其它词语,表达效果不够好。(意思对即可) 2.插叙。插叙父亲的小学同学吴多三的情况,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下文写到父亲用吴多三的事来教育儿子,读者读到这里时就不再产生疑问了。(意思对即可) 3.吃苦耐劳,教子有方,等等(意思对即可)。语言、动作、神态。 4.合乎题意即可。 【解析】 1.考查语言的表达运用。这种题型一般回答不能换,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上下文来分析。答题格式:解释本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分析表达效果(结合中心思想或人物性格);并分析换词后的表达效果;就可以得出结论。第②段中“父亲一愣,按说儿子应该回学校了”一句中的“一愣”,意思是短暂的发呆。这个词语的使用,准确、形象而传神地写出了父亲看到儿子本该去上学却还在家里时的吃惊情形,若换成其它的词语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所以不能换。 2.本题考查对写作顺序(插叙)理解。文章第⑭段“吴多三是父亲的小学同学,现在北京搞农业科学研究,是全乡乃至全县人的骄傲。在家乡一带,一提到‘吴多三’这个名字,没有不肃然起敬的”这一内容,从记叙的顺序看,是中断了原来的叙事,插入了相关的其他内容,运用的是插叙的写法,介绍了吴多三的情况,为下文叙写父亲用吴多三的事来教育“我”的故事做铺垫。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从“父亲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在窑场干活;搞得他每天都灰头土脸的”“父亲早就暴跳如雷了。父亲性子孬,村里村外出了名的”“儿子知道,父亲必须回去,天明必须赶到窑场去。那儿还有一大堆的活儿,父亲必须亲自安排好。父亲是村里在窑场干活的一帮穷人的头儿”等内容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父亲性子不好,脾气暴躁,但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人。从父亲冷静地处理“我”不想去上学这件事来看,父亲又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文章在刻画父亲这外人物时,主要运用了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如:父亲站起身,伸一伸懒腰说:“走吧,还有七八里地呢。”父亲边走,边接过刚才的活茬儿说:“吴多三就是这么一个人,不出息才怪呢。”——语言、动作描写;父亲的脸一沉,如外面已经沉下来的黑暗。——神态描写。 4.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文章叙写了一个不想上学的孩子,父亲采用亲自去送儿子去学校,并在路上与儿子谈心,又用父亲朋友“吴多三”事来教育孩子,使孩子打消了辍学的想法,结果父亲第二天在干活时因疲惫而成了“瘸子”,表现了伟大的父爱和儿子的愧疚之情。所以本题作答可从“父亲对儿子的爱”“教育有方”等角度来分析作答。答案是多元的,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性学习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养育子女,并不求回报,作为子女的我们,要充满感恩之心,孝敬父母,更进一步,要扩大到敬爱所有的长辈,是一种更为可贵的品德。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现在学校开展以“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主题教育活动,请你为学校设想三种活动形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述一个古今中外的孝亲敬老故事_____________

(3)写两句有关孝亲敬老的名言警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甲板上绝对沉寂。人们距白热的焦点不到一百英尺了,光度更强起来,照得我们的眼睛发昏。这时侯,我伏在船头前面的栏杆上,看见尼德·兰在我下面,一手拉着帆索,一手挥动他锋利的鱼叉。就和这睡着的动物距离不过二十英尺了。忽然,他的胳膊使劲地一伸,鱼叉投了出去。我听到鱼叉发出响亮的声音,像是碰上了坚硬的躯壳。对面的电光突然熄灭,两因巨大的水猛扑到战舰甲板上来,像急流一般从船头冲至船尾,冲倒船上的人,打断了护墙桅的绳索。接着船被狠狠撞了一下,我没来得及站稳,从船栏杆被抛掷到海中去了。

1.选文出自《_____________》,作者是法国小说家_____________(人名)

2.“接着船被狠狠撞了一下,我没来得及站稳,从船栏杆被抛到海里去了。”后来我怎么了(简要概括)?选文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角度写莲的高洁、庄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晚春》中写杨花、榆荚惜春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的《望岳》中表现自己登顶决心和豪情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贾生》中表达作者对统治者不顾百姓疾苦的愤恨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文章表达了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誓言。

B.《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宗璞,文章借景抒情按照忆花——赏花——悟花的思路写作。

C.《伟大的悲剧》以时间为序进行写作,文中有生动的细节描写,使整个叙述过程更加真实,更加感人。

D.《黄河颂》选自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作者光未然。

 

查看答案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各国的认同、支持和理解,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交流领域不断扩大。

B.通过调查,使我们了解到真实情况。

C.为了提高王强的学习成绩,老师们花费了大量的心血。

D.全校师生没有一个不否认,素质教育使整个校园发生了巨大变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