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向一棵树鞠躬 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

向一棵树鞠躬

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天天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②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③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④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⑤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1)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⑥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⑦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⑧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2)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1.第②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2.文中画线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2)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3.解释第④段加点词“经营”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4.文章写榆树,却为什么要花较多笔墨去写“老人”?请简要分析。

 

1.生长环境极其恶劣;外形矮小、纤弱、朴实;忍受苦痛,顽强生长。 2.(1)运用拟人手法,写榆树“拦”不住雨水,“挽留”不住露珠,表现了它忍受着干旱和贫瘠的苦痛。 (2)将老人远去的形象比喻成行走着的“永恒的雕塑”,赞美了那种不畏艰辛、乐观生活的精神品质。 3.经营:原意是筹划,这里指榆树“安于命运,顺势而长”。 4.引出这棵树的生长年龄,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由写树到写人,赞颂了面对逆境坚强不屈、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解析】 1.考查信息的提取和概括。由第②段“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可知解答这个问题应从第③段开始找答案。文章第③段写的是榆树的生长环境,故从“榆树”的“恶劣的生存环境”来表现“这棵树的不同寻常”。文章第④段通过“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表现出榆树的“矮小朴实但顽强”来体现出“榆树的不同寻常”。第⑤段从“榆树通过自身努力艰难的生存下来”来表现“这棵树的不同寻常”。据此进行分点概括即可。 2.考查句子的赏析。作者情感的表达,往往要借助于一些精彩的语句,这些语句又要借助于一些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感情。①从“拦住、挽留”等人格化的词语可以判断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雨水不屑一顾”“露珠只吻了一下”等语句说明榆树生存的环境没有水,表现出榆树生存环境的恶劣,但不管环境如何恶劣,榆树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由此表达作者对榆树的敬佩之情。 ②这一句话把“老人比作雕塑”,故可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前文对老人的刻画,可知此处表现出老人的崇高品质以及表达作者对老人的赞美之情。结合文章内容及比喻的作用进行分析即可。 3.考查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联系作品内容和作者感情去推断其语境义。“经营”的愿意是筹划并管理,根据上下文对榆树生存环境的描写并结合“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可知榆树的“小心经营”指的就是“安于命运,顺势而长”。 4.考查对文章写法的分析。文学作品讲究一定的艺术性,为了曲折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要借助于一些写作手法。如本篇文章就是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助于“老榆树”的描写来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助于对“榆树的顽强、执着等优秀的品质”的描写来表现“老人不畏艰辛、乐观生活”的形象。另外,从老人那里我们得知榆树在缺水少土的环境里竟活了十八年,由此写老人还能引出这棵树的生长年龄以及突出这棵树的顽强的生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智慧不会衰老

鲁先圣

    ①苏格拉底长相十分丑陋,扁平的鼻子,大腹便便,粗矮的身材,还有些秃顶。但是,在当时的雅典城邦,他丑陋的相貌与他睿智的哲学同样享有盛名。人们知道雅典有一个长相十分丑陋的苏格拉底,同时更知道苏格拉底无与伦比的智慧。

    ②苏格拉底本人从来也没有介意过自己长相的丑陋,他并不在乎自己出现在什么地方会给他人留下难堪的印象,相反,他总是穿着褴褛的衣服,光着脚到处走。他大部分时间都会准时出现在市中心的广场边,发表演讲,撒播智慧,告诉人们幸福的真谛。只要他一出现,整个城市似乎就动起来了,人们像时刻等待着这一时刻的出现,立刻就从四面八方围拢到他的身边。他立刻就成为城市的核心。大家不是围观嘲笑,而都是静静地听着他的演讲,感受他的智慧。

    ③有人问过苏格拉底,你长得这样丑陋,怎么丝毫没有羞耻的感觉?苏格拉底这样回答:每个人的容貌都是天生的,生得美和丑都没有必要炫耀和自卑,再漂亮的面孔也会衰老,只有美化自己的心灵,用自信和智慧去塑造你在每个人心目中的形象,才会具有永恒的魅力。

    ④面对苏格拉底,人们容易想到这样一句话:上帝是公平的。上帝给了他无比丑陋的外貌,同时又给了他超凡绝伦的智慧。当他出现在城市街头的时候,人们关注他什么呢?是他的丑陋的容貌,还是他的智慧?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只是对他的智慧津津乐道,也没有人因为他的丑陋而否定他的哲学。

    ⑤其实,长相并无美丑的标准,有的人以小巧精致为美,有的人以强悍粗犷为美,有的人欣赏杨柳细腰的纤弱,有的人喜欢丰腴富态的高贵,我们大家都是其中美的一种,没有什么真正的丑陋。美是一种你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苏格拉底喜欢去公共场合,他没有考虑自己的容貌会引起什么议论,而是考虑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吸引他人,征服他人,引领人们走进自己的心灵,获得心灵的快乐和幸福。事实上,当时的苏格拉底,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完全征服了人们,人们心目中的苏格拉底形象,不再是那个长相丑陋的人,而是一个具有高深智慧充满魅力的哲人。

    ⑥苏格拉底把自己变成了一种美的象征,而且这种美是永恒的,甚至到了几千年后的今天,他的美依然在全人类闪耀着耀眼的光辉。

    ⑦一个人的长相并不是最紧要的,如果一个人把长相看成人生的关键,就一定会与幸福背道而驰。容貌是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老的。不会衰老的,只有智慧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客观地介绍了苏格拉底的长相和智慧,为下文的分析作好了必要的交代。

B.第⑤段指出美只是一种相对而言的主观感受,并没有科学的标准,因而人们眼中的苏格拉底不仅不丑陋,还因为智慧高深而充满个人魅力。

C.文中反复将苏格拉底的外貌与智慧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了智慧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D.本文意在告诉读者,要用智慧找到生活中的幸福和自信,无需注重外表。

2.下列内容不属于第⑥段中“这种美”的一项是(    )

A.秦始皇运用自己的雄才大略,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

B.曹雪芹耗尽心血创作的《红楼梦》,为世界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为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精彩的内容。

D.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3.联系全文,谈谈对文章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查看答案

赵奢劝说平原君

(宋)司马光

赵田部吏赵奢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赵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之。赵奢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使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选自《资治通鉴》卷五)

(注释)①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小官。②赵奢:战国时赵国名将,善于用兵。③平原君:即赵惠文王之弟赵胜,号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④用事者:管事的人。⑤今:如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赵奢以法之/则臣之罪 B.诸侯兵/弗敢

C.国强则赵/执己见 D.君为贵戚/执策临之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王 使 治 国 赋 国 赋 大 平 民 富 而 府 库 实。

3.平原君依仗自己的权势想杀掉赵奢,后来为什么被赵奢所折服?

 

查看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词语

缟素________  错 ________  谕________

2.翻译句子

(1)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3.下列是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不辱使命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即使是弱国,也是可以战胜强国的。

B.文章描写了唐雎和秦王斗争的场面,唐雎的“挺剑而起”,把这场斗争的高潮推向了顶峰。

C.本文的人物对白用得巧妙:用对白交代事情的缘由,用对白推进情节的发展,用对白展现斗争的情景,用对白刻画人物的性格。

D.全文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出唐雎在强权面前不卑不亢、有礼有节。

 

查看答案

在参加“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活动中,有同学收集到以下材料,请阅读这些材料,按要求作答。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1)请根据你的理解,简要概括以上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字。

(2)班里将举办一次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你是主持人,请为本次活动准备几句简短的开场白,要求讲明活动的意义,并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查看答案

下列病句修改错误的一项是(     )

A.随着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的放映,让我们了解了国家在各领域中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删去“随着”或“让”)

B.在今年召开的十九大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刻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美好蓝图。(把“刻画”改为“描绘”)

C.在语文综合实践中,“阳光阅读”的开展与策划,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将“策划”与“开展”对调)

D.央视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仅让观众深刻领悟到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而且更能让观众在歌手的演绎中领略到诗词的音韵之美。(把“领略”改为“感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