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与苏洵、苏...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与苏洵、苏辙合称为“三苏”。

B.消息和新闻特写都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都要抓住新闻事件的片段展开。

C.《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作品,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D.《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里的“黄金台”,相传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

 

B 【解析】 B.消息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新闻特写要抓住新闻事件的片段展开。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市”活动中,使我县自然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

B.有学者认为,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将国学经典通俗化,有利于更多人了解、研究传统文化。

C.同学们都在积极准备节目,迎接元月一号的元旦联欢晚会。

D.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作品不仅表现手法自由活泼,而且思想感情丰富细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突然,客人惊奇地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应。这道目光就像①    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    (搜寻/探寻),任何掩抵挡不住。它像②    ,它像③    。在这种    (入木三分/聚精会神)的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屏(píng)住  犀利

B.灌(guàn)木  反应

C.掩饰()    抵挡

D.审(shěn)视  无可置疑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搜寻  入木三分 B.搜寻  聚精会神

C.探寻  入木三分 D.探寻  聚精会神

3.在文中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把锃亮的钢刀  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  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B.一把锋利的亮剑  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

C.一把锃亮的钢刀  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

D.一把锋利的亮剑  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  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作。

我们曾收到过许多奖品,是妈妈多给的零花钱,是我们成长路上的一份微笑,还是失落时的一句安慰,还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米阳光。

请以“奖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说明:(1)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550字;(4)请勿透露考生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阅读《落叶,写入大地的风光》,完成下面小题。

①抬望树梢,只见香樟树的枝头窜出一簇簇鲜嫩、红艳艳的芽叶,不知几时长成的年轻的绿叶在呵护着它们,年长些的更是密密匝匝地簇拥着,稍老些的则是选定这个春天的黄道吉日,在悄然地撤离。

②随手捡起几枚,惊喜地发现它不像秋天里的落叶那般枯黃,有的依然有着青翠靓颖的面容,只是边锋有些卷曲;有的只是在碧绿的底色上透着些许微红或者微黄。春风轻拂中,落叶悠然地旋舞着,仿佛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飞向大地;然后静静地躺下,享受着大地的抚吻和绿色的拥抱,那种怡然,让人感受到一种满满的自信。

③我不知道还有哪些树在春天落叶,大概在橘乡黄岩只有这香樟树了吧。黄岩不仅多橘树,而且公路街道两旁的香樟树也多,它们郁郁葱葱,四季常青,且树龄都达几十年,大的树径也在五六十厘米以上,有些都成了参天大树。倘在炎热的夏天,站在树下阴凉无比,若是遇上小雨,着实可以抵挡躲避一阵子。

④我对香樟叶是怀着深深敬佩的。记得小时候,我曾得过疥癣,奇痒无比,忍不住用手去抓,殊不知,越抓越挠越痒,甚至有血水渗出。奶奶就到村前的马路边,采来香樟叶洗净,煮一大盆香樟叶水,每天早晚擦洗,然后又将新鲜的叶子捣烂敷在患处。这样坚持个把星期后,我的患处不痒了,居然好了!从此,我就对香樟叶生出些许感激。每当看见它落在地上无人理睬,或者被过路的车子随便碾压,被清洁工人扫进了垃圾桶,我便心生惋惜。

⑤香樟树,选择在春天落下叶子,它们应是些不恋红尘、不负光阴者,它们落在向春夏大踏步的挺进中,落在若有若无的轻松叹息中,它们挥别了每天的日升日落,月圆月缺,默默地重新返璞归真,而后再也不会伤春悲秋忧晴愁雨了。它们在树上的日子应是幸福的,它们造就了大自然不可或缺的绿,千变万化的绿,斑驳多姿的绿。我想,每片叶子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故事,而每个故事是否都是那样的感人至深,只有它们自己知道,我们人类只有怀揣着它们那样的一颗心方才能够感悟吧!

⑥站在香樟树下,面对一片叶子的凋落,仿佛我的心底也有一片叶子在落下,但这样的落下不是伤悲,不是哀怨,而是一种让人高不可攀的急流勇退,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高风亮节。流水前波让后波,长江后浪推前浪,芳林也从来都是新叶催陈叶的。有一片叶子飘落,就有一片叶子新生,谁也无法改变生命的更迭。

⑦这些春天的落叶,肆虐的秋风不曾奈何得了它,严酷的霜雪更衬托出它的英姿碧色,在那惆怅沮丧的季节,它用自己生命的绿色告诉世人,无论怎样寒冷,都要坚强,都要拥有希望。

(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2018年7月,有改动)

1.请按照顺序,用原文中的词语写出作者对香樟叶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

惊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赞美

2.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香樟树为什么选择在春天落下叶子?“我”又为什么不感到伤悲和哀怨?

4.文章标题为《落叶,写入大地的风光》,说说它的作用。

5.选出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构思精巧,通过记叙、抒情,议论的方式,表达对香樟树叶的赞美,耐人寻味。

B.文章第④段倒叙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写出了香樟树叶的作用,表达了对奶奶的感激思念之情。

C.文章第⑦段中"它用写入大地风光的生命的绿色告诉世人,无论怎样寒冷,都要坚强,都要拥有希望 "的含义是人生中会遇到很多挫折,只要坚强乐观,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D.文章托物言志,运用对比手法多角度描写香樟树落叶,为下文抒发感受作铺垫。

 

查看答案

完成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弹棉花

莫清荣

①“弹棉花,弹棉花咯……”一声带着湖南口音的长长吆喝从小巷的深处传来。

②我赶紧探出头去观望。只见一个穿着灰色棉衣的年轻人,肩上背着一张大弓箭样的东西,一边扯长声调吆喝着,一边弹拨两下弓箭上的铁丝,发出砰砰砰砰的响声。

③母亲赶紧出去把他叫了进来,说有一床旧棉絮要弹。母亲从房间里抱出发黄的旧棉絮,塞到那个人的手中,那个人抱起旧棉絮就往晒谷坪的插青屋里走。我和母亲跟了过去,看到灰尘满天的屋里有两个人,在棉架上砰砰地敲打着弓弦。砰砰砰,砰砰砰,棉絮弹起又落下,落下又弹起,轻飘飘的棉絮飘舞在空气中。顿时,他们的头上全白了。

④师傅手里又拿着一根细长的竹枝,牵着一根长长的纱线,熟练地把纱线从这个对角牵到那个对角,绕在一根一根木钉上,拉成一张纵横交错的网。棉絮像个听话的孩子,服服帖帖地躺在师傅拉起的纱网里。师傅让两个徒弟拿来木制的磨盘,压在棉絮上,棉絮渐渐由厚变薄,由松变紧。师傅摸摸棉絮,觉得可以了,就缝上几针,又继续推压,每个角落都推一遍,翻过来再推一遍。一床崭新的棉胎才做成了。

⑤直等到日落西山,才轮到弹母亲的旧棉絮。旧的棉絮比棉花更难弹,一来它用的时间长了,积累的灰尘比较多。二来它太实,要反复击打才能弹松。从太阳升起一竿子到太阳落山后,三个人分工合作,就弹了两床棉胎,得到八元钱的加工费。

⑥弹棉花的过程中,母亲和那个师傅唠起了家常。师傅说,他是湖南人,那两个年轻人一个是他的儿子,一个是他的徒弟。他们三人平时在家农忙,从八月之后就外出弹棉花,生意好的话,过年前可以赶回家去与家人团聚。如果生意不好,或者揽到的活儿没有完成,他们就不回去过年了。他们从湖南辗转来到广西,几乎走遍了广西的每个乡镇农村。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会租住一两间民房或公家的房子。白天,那里是他们的作坊和厨房;晚上,又成了他们的卧室。把架子一收,铺盖卷一展,就能美美地睡上一觉。临近过年前,工期赶得紧,晚上也要加班,做到半夜才睡几个钟头。母亲问他,家里还有什么人。师傅说,家里有老婆还有四个没有成年的孩子,他只带了大儿子和徒弟出来。大儿子本来学习成绩很好,但家里那么多张嘴等着吃饭,就靠着他一人外出弹棉花贴补家用,基本生活都难以保持,只得让孩子辍学,跟着他走南闯北,学一门手艺,自己养活自己。我看了看旁边那个略显瘦弱的年轻人,他苍白的脸色上分明露着无奈。他朝我苦涩地笑笑,说:“小妹妹,以后勤读书,有出息,可别像哥一样,干这下等的活计。”

⑦前几年,我也种棉花。去弹棉胎的时候,发现用的都是弹花机了。棉籽脱粒有脱粒机,弹棉絮时,把脱粒后的棉花塞入机器中,出来的就是白花花的棉絮了。纱线不再一根一根地手工来拉,而是铺一层事先做好的网纱。压棉胎也有木制的磨盘,但只是开始时用来压实棉花,之后的工序都用机器来完成了。

⑧小巷里,不再有“弹棉花,弹棉花”的吆喝,那些走街串户弹棉花的湖南人,也不知去往了哪里。我还是怀念那种手工棉絮的温暖。

(选自《回望故园》,有删改)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弹棉花师傅具有哪些品质?

2.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

他朝我苦涩地笑笑,说:“小妹妹,以后勤读书,有出息,可别像哥一样,干这下等的活计。

3.第④小节和第⑦小节两次提到“木制的磨盘”,有何用意?

4.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的最后一小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