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少年护城河 肖复兴 ①在我童年住的大院里,我和大华曾经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少年护城河

肖复兴

①在我童年住的大院里,我和大华曾经是“死对头”。原因其实很简单,大华倒霉就倒霉在他是个“私生子”,他一直跟着他小姑过,他的生母在山西,偶尔会来北京看看他,但谁都没有见过他爸爸,他自己也没见过。这一点,是公开的秘密,全院里的大人孩子都知道。

②当时,学校里流行唱一首名字叫《我是一个黑孩子》的歌,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在黑非洲。”我给改了词儿:“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不知在何处……”这里黑孩子的“黑”不是黑人的“黑”,而是找不着主儿即“私生子”的意思,我故意唱给大华听,很快就传开了,全院的孩子见到大华,都齐声唱这句词。现在想想,小孩子的是非好恶,就是这样简单,又是这样偏颇,真的是欺负人家大华。

③大华比我高两年级,那时上小学五年级,长得很壮,论打架,我是打不过他的。之所以敢这样有恃无恐地欺负他,是因为他的小姑脾气很烈,管他很严,如果知道他在外面和哪个孩子打架了,不问青红皂白,总是要让他先从他家的胆瓶里取出鸡毛掸子,然后撅着屁股,结结实实挨一顿揍。

④我和大华唯一一次动手打架,是在一天放学之后。因为被老师留下训话,出校门时天已经黑了。从学校到我们大院,要经过一条胡同,胡同里有一块刻着“泰山石敢当”的大石碑。由于胡同里没有路灯,漆黑一片,经过那块石碑的时候,突然从后面蹿出一个人影,饿虎扑食一般,就把我按倒在地上,然后一痛拳头如雨,打得我鼻肿眼青,鼻子流出了血。等我从地上爬起来,人影早没有了。但我知道除了大华,不会有别人。

⑤我们两人之间的“仇”,因为一句歌词,也因为这一场架,算是打上了一个“死结”。从那以后,我们彼此再也不说话,即使迎面走过,也像不认识一样,擦肩而过。

⑥没有想到,第二年的夏天,我的母亲突然去世了。父亲回老家沧县给我找了个后妈。一下子,全院的形势发生了逆转,原来跟着我一起冲着大华唱“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不知在何处”的孩子们,开始齐刷刷地对我唱起他们新改编的歌谣:“小白菜呀,地里黄哟;有个孩子,没有娘哟……”

⑦我发现,唯一没有对我唱这个歌的,竟然是大华!

⑧我很想和他说话,不提过去的事,只是聊聊乒乓球,说说游泳世界冠军就好。好几次,碰到一起了,却还是开不了口。再次擦肩而过的时候,我看见他的眉毛往上挑了挑,嘴唇动了动。

⑨一直到我上了中学,和他一所学校,参加了学校的游泳队,由于他比我高两年级,老师指派他教我总也学不规范的仰泳动作,我们才第一次开口说话。这一说话,就像开了闸的水,止不住地往下流。过去那点儿事,就像沙子被水冲得无影无踪,我们一下子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童年的心思,有时就是这样窄小如韭菜叶,有时又是这样没心没肺,把什么都抛到脑后。只是,我们都小心翼翼的,谁也不去碰过去的往事,谁也不去提私生子或后妈这令人厌烦的词眼儿。

⑩大华上高一那年春天,他的小姑突然病故,他的生母从山西赶来,要带着他回山西。那天放学回家,刚看见他的生母,他扭头就跑,一直跑到护城河边。他的生母,还有大院好多人都跑了过去,却只看见河边上大华的书包和一双白力士鞋,不见他的人影。大家沿河喊他的名字,一直喊到了晚上,也再没有见他的人影。大华的生母一下子就哭了起来,大家也都以为大华是投河自尽了。

我不信。我知道大华的水性很好,他要是真的想不开,也不会选择投水。夜里,我一个人又跑到护城河边,河水很平静,没有一点儿波纹。我在河边站了很久,突然,我憋足了一口气,双手在嘴边围成一个喇叭,冲着河水大喊了一声:“大华!”没有任何反应。我又喊了第二声:“大华!”只有我自己的回声。心里悄悄想,事不过三,我再喊一声,大华,你可一定得出来呀!我第三声大华落了地,依然没有回应,一下子透心凉,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再也忍不住哇哇地哭了。

就在这时候,河水有了“哗哗”的响声,一个人影已经游到了河中心,笔直地向我游来。我一眼看出来,是大华!

我知道,我们的友情,从这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

一直到现在,只要我们彼此谁有点儿什么事情,不用开口,就像真的有什么心灵感应一样,保证对方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面前。我们两人都相信,这不是什么神奇,是真实的存在。这个真实就是友情。罗曼·罗兰曾经讲过,人的一辈子不会有那么多所谓的朋友,但真正的朋友,一个就足够。

(选文有改动)

1.请从“我”的角度,梳理文章的故事脉络。(每空8个字)

A.篡改歌词,欺负大华    B.___________________    C.母亲去世,遭受欺负D.___________________        E.深夜寻访,找到大华

2.请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发现,唯一没有对我唱这个歌的,竟然是大华!

(2)夜里,我一个人跑到护城河边,河水很平静,没有一点儿波纹。

3.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看见他的眉毛往上挑了挑,嘴唇动了动。

4.“我”和大华,为什么能够成为“真正的朋友”?请结合全文,分点回答。

 

1.B黑夜遇袭,遭到报复 D学习游泳,再次交往 2.①“竟然”写出发现只有大华没有跟风嘲笑报复“我”,出乎“我”的意料,表现了“我”的惊讶,又流露出“我”的感激,还传达出“我”的愧疚。②“又”写“我”夜晚再次到护城河边寻找大华,这个词一方面表现出“我”对大华的牵挂,另一方面凸显出“我”对大华有信心。 3.细节描写,表现大华想与“我”和好,又碍于自尊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 4.①“我”和大华曾因年幼无知互相伤害,而大华却能在“我”遭遇不不幸时,谅解“我”,包容“我”; ②“我”和大华虽心有芥蒂,却能不计前嫌,敞开胸怀,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 ③“我”在大华最脆弱的时候能挺身而出,我们开始建立真正的友谊; ④“我”和大华能够心心相通,心有灵犀,无需语言就能知道对方的需要并施以援手。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整体感知文章以及信息收集、筛选、提炼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力求做到把握文章脉络,划分阅读区间,理清信息要点,迅速提炼关键信息。解答本题应快速找到问题对应的阅读区间,纵观全文,第②空的答案在第④小节,第④空的答案在第⑨小节。文章的故事脉络归纳如下:①篡改歌词,欺负大华→②黑夜遇袭,遭到报复→③母亲去世,遭受欺负→④学习游泳,再次交往→⑤深夜寻访,找到大华。 2.此题考查品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和效果,再进行分析表达效果,具体解答方法是:①词的意思或内容。②结合语境谈表达效果。③结合人物的性格和感情分析。(1)这句话中的“竟然”是“没想到”的意思,表现了我因为大华没有报复我,内心的惊讶和感激,当然还有因为当初我嘲笑他的愧疚之情。(2)护城河是文章的线索,见证了“我”和大华的友谊。“夜里,我一个人又跑到护城河边”是因为大华的生母想要把他带走,大华一个人跑到护城河,“我知道大华的水性很好,他要是真的想不开,也不会选择投水”我希望能找到大华,他一定没事。这个“又”字一方面表现出“我”对大华的担忧,另一方面凸显出“我”相信大华不会做傻事。 3.本题考查从描写的角度赏析语句。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眉毛往上挑了挑”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嘴唇动了动”则是动作描写,划线句的前一句是“好几次,碰到一起了,却还是开不了口”,说的是我想和大华说话可却开不了口,后面语境“我猜得出,他也开不了口”,大华也和我一样,所以划线句对大华的描写正是他想开口说话有不好意思的着急尴尬的心理表现。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与理解的能力。文章的行文思路是幼时“我”编歌嘲笑大华,大华深夜暴打“我”;“我”的母亲去世,父亲娶回后妈,“我”成为了院子里的嘲笑对象;“我”与大华和好;大华小姑去世,母亲要带他离开,大华出走,“我”在河边寻到大华。从文章的故事情节来看,我与大华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其一是“我们”曾经有着相似的家庭经历,能够体会对方的痛苦。而且,“我”与大华曾经互相伤害过彼此,但大华却能不计前嫌,谅解“我”。同时,“我”也能在大华遇到困难的时候去帮助大华,这时“我们”开始建立真正的友谊。从这几件事情可以看出,“我”与大华两人虽然都未言语,但是都能体会对方的心境去帮助对方。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中学八年级(2)班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观点论述)请围绕下列材料中的话题,发表议论,写出观点、理由及结论。(80字以内)

我国当代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为人重诺守信。他曾允诺一位老友索画的要求。后因生病耽误了作画,当他获知老友突然病故后,后悔不已,立即挥毫作“百莲图”郑重地题款盖印。随后携画至后院,肃立焚烧,祭莫亡灵。

周总理是位“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有一年他视察农村,在座谈会上认识了一位老农民张二廷,会后还专门访问了张二廷的家。临走时张二廷紧握总理的手请求总理抽空再来,周总理微笑着说:“有机会一定来,如果我不来,也一定派人来看望你。”在后面的几年中,周总理不管多忙,每年都派专人去看望张二廷。

(2)(漫画链接)阅读下面一幅题为“诚信’干部”的漫画,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的内容,并说说这幅漫画的寓意。

(3)(补写对联)围绕“诚信”话题,为下面一副对联补写上联。

上联:

下联:廉洁奉公为人民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空。

(1)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2)____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3)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4)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5)《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默写刘桢《赠从弟》(其二)的颔联、颈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说苑·卷三·建本》)

(注释)(1)师旷:名旷,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2)炳烛:点燃蜡烛照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臣之           (2)如日出之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无丝竹之乱

B.个柏影也               石性坚重

C.步于中庭             念无为乐者

D.承天寺寻张怀民       虽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乐者               以顺流下矣

B.相与步中庭               我如浮云

C.但少闲人吾两人者耳       其言

D.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肃拜蒙母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前三句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点明夜游的时间,夜游的原因和地点。

B.第四句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描绘了庭前清水和皎洁月光。

C.第五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D.本文包含了各种微妙的情感:贬墒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查看答案

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B.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C.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D.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