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2)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5)乡书何处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6)_____________________,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7)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8)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论语》)

(9)莽红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10)《陋室铭》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悠然见南山 (2)落红不是无情物 (3)天涯若比邻 (4)蜡炬成灰泪始干 (5)归雁洛阳边 (6)念天地之悠悠 (7)心忧炭贱愿天寒 (8)切问而近思 (9)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10)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1)到(9)属于直接性默写题,(10)属于理解性默写题。只要平时既注意记忆、积累,又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解答本题并不难。名句默写题答题时要认真细致,务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需要注意“天涯、蜡炬、归雁、炭贱、切问、觅、青衫、案牍”等字词的书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写作

请先品读一下满文军的《懂你》:

……多想靠近你╱告诉你其实我一直都懂你╱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脸╱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其实我一直都懂你……

别说我们还太小,其实在美好的青春岁月里,我们年轻而敏感的心弦,常会于不经意间被轻轻拨动,妈妈的唠叨,其实我懂;老师的眼神,其实我懂;同学温馨的鼓励劝告,其实我也懂;自然界滋润万物的雨水、无私的春风、感人的画面、美丽的故事……其实有好多我都能读懂。奇妙的感觉,温暖的情怀,美好的想像,深刻的哲思,会一瞬之间漾遍全身,是的,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坚韧,懂得幸福……

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以“       ,其实我懂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把题目补完整。

2)写出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

3)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方舆胜览》)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

1.下列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捉:捡     欲:想,想要 B.掷:扔       故:缘故

C.言:说      尝:曾经 D.弃:舍弃     废:放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太丘舍

B.                  知者不如好之者

C.日中不至,是无信    学而不思

D.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师矣

3.下面各项内容是对以上两篇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要被金钱和名誉迷惑了双眼,失去了自我,就很难交到好的朋友,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选择学习专注、有修养的朋友,谨慎交友。

B.《磨》文告诉我们:要把铁杵磨成针,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只要我们拥有这样的精神,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C.从《管》文中可以看出管宁是一个不能跟朋友有共同爱好的人。

D.《磨》文中的“问之”的“之”指的是老妪。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闻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春夜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了自己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发的感触。

D.《春夜闻笛》第一句写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2.两诗均写到闻笛,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试结合诗句分析。

 

查看答案

古诗词默写

(1)《论语十二章》中,表示既要广博的学习,又要有坚定的志向;既要多提问题,又要多想当前的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

(3)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南逢李龟年》中含有双关意味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李汉荣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

(选自《读者》2016 年第3期,有删改)

1.文章中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体现在三件事上,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④段结尾处加点的两个词语“大沙漠”“沙尘暴”的含义各是什么?请列举一个日常生活中体现“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的事例。

4.读了这篇文章后,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以及这件事带给作者的深思等内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