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怕妈妈突然对我好 孙道荣 ①新学期,她给孩子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怕妈妈突然对我好

孙道荣

①新学期,她给孩子们布置了第一篇作文:最难忘的时刻。

②她是一名支教老师,在这个偏远山区,方圆几十里:只有这一所学校,学生大多是留守孩子,他们的父母,大部分都远赴外地打工,难得回来一次,这也成了很多孩子与父母一年中难得相聚的机会。其时,春节刚过,孩子们刚刚与久别的父母重聚,她希望孩子们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这一温暖的时刻。

③作文交上来了,她认真地批阅。不出所料,几乎所有的孩子,写的都是春节期间,与从外地打工赶回来的父母相聚的那一刻。

④一个孩子,写了妈妈带回来的好吃的,那是他吃过的最美味的东西了,他感觉那一刻,自己好快乐。

⑤一个女孩子写的是,爸爸给她新买的书包,当爸爸帮她将新书包背好的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好幸福。

⑥一个男孩子写道,他已经两年多没有见到过爸爸了,爸爸刚走进家门的时候,他都一下子设有认出来,爸爸突然一把将他抱了起来。那一刻,他感觉有点陌生,但是,很温暖,真的很温暖……

⑦那一刻,都温暖,难忘。

她的目光,久久地停在了一个女孩子的作文本上。

⑨女孩子写道,以前,是爸爸一个人出去打工,后来,妈妈也出去了,留下我和弟弟,跟着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每年,他们都只在春节的时候,才能回来,年一过完,他们就又出去打工了。今年,直到年初二,他们才回到家,因为他们没买到年前的火车票。

⑩这一次,因为没赶回来吃年夜饭,爸爸妈妈答应我和弟弟,会在家里多待几天,这可把我俩乐坏了。

(11)爸爸妈妈回来之后,很忙,除了走亲成外,他们还要将庄稼地重新翻整一遍,这样,年迈的爷爷春耕的时候,才好播种。虽然爸爸妈妈回来之后,忙得根本没时间陪伴我们,甚至顾不上我们,但我仍然觉得很满足,很幸福。

(12)一天,妈妈没有下地干活,而是一整天都陪着我和弟弟,给我们做饭,烧了好几个好吃的菜,帮我们把所有的衣服都洗干净叠整齐了,爸爸还检查了我和弟弟的作业……总之,那天,妈妈和爸爸对我们姐弟俩特别好,特别温柔。

(13)读到这儿,她以为女孩子接下来会写,那就是她最幸福的时刻。可是,没有。女孩子写的是:那一刻,我哭了。我知道,爸爸妈妈明天肯定又要离开家,出去打工了。

(14)女孩子在作文结尾这样写道,我最难忘的时刻,也是最难过的时刻是,妈妈突然对我特别好,因为,那意味着,他们第二天,又要离开家了,又要一年之后,才能回来了。

(15)在这行文字下面,她依稀看到几滴泪水的痕迹。

(16)她也流泪了

(17)她已经支教三年了。在城里,她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个调皮可爱的儿子。每次离开城里的家之前,她也念念不舍,她觉得自己亏欠这个家太多,尤其是对儿子。所以,每次,离开家之前的那一天,一向粗线条的她,也都会对儿子表现得特别温柔,特别细致,特别耐心,恨不得把对他所有的爱和牵挂,都留下来。也许,儿子也特别害怕自己突然对他那么好吧?

(18)她突然无比想家。她给老公打了个电话。夜已深,儿子已经睡着了,她让老公将手机放在儿子的面前,她听到了细微的鼾声。那一刻,她泪流满面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第三人称叙事,不受任何限制,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

B.文章采用倒叙写法,造成悬念,使叙事情节生动曲折,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C.第④~⑦段独立成段,铺陈叙述几乎所有孩子的作文都写春节期间与父母相聚的那刻温暖,难忘,与下文女孩的作文 “最怕妈妈突然对我好”形成对比。

D.第(16)段她流泪的原因是被女孩作文情节打动,而结尾“泪流满面”则是她对儿子充满牵挂、思念、愧疚之情。

2.根据小说的情节,以“她”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表格。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她给学生布置“最难忘的时刻”的作文

发展

(1)

高潮

(2)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她的目光,久久地停在了一个女孩子的作文本上。(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

(2)也都会对儿子表现得特别温柔,特别细致、特别耐心。(品味加点字表达效果)

4.文章结尾处插叙“老师的支教与家庭”,有怎样的作用?请做简要分析。

5.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最怕妈妈对我好”好在哪里?

 

1.B 2.(1)她被女孩“最怕妈妈突然对我好”的作文情节打动。(2)她因自己离家前也曾对儿子特别好而伤感。 3.(1)对人物神态的细处描写,写出了她对女孩作文内容的关注,突出了女孩作文内容带给她离开儿子时的不舍与牵挂之情。(2)连用三个副词“特别”,突出她对儿子的亏欠,写出了她离开儿子时的不舍和牵挂之情。 4.①交代了她离开亲人来边远山区支教的情形,丰富了文章内容。②她离家去支教前,她心中对儿子深深的愧疚和思念,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5.从形式上来说,“对我好”是妈妈爱的表现,是每个子女都盼望的,可是一个“怕”让读者心中疑惑顿生,吸引读者阅读下去。从内容上来说,这个标题很好的表现了主题,“妈妈突然对我好”既是妈妈爱的表现,也是妈妈为即将离开家而愧疚的表现;“怕”字写出了子女对妈妈即将离开家感到不安、不舍和难过的心理。 【解析】 1.本文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顺序来谋篇布局,不是倒叙的记叙顺序,故选B。 2.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情节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文章线索按从前往后的顺序从文章中提取关键语句,能用原文的就用原文回答,不能用的就用简洁、恰当的语言归纳概括文章的情节。从文中第8—16段分析,第8段“她的目光,久久地停在了一个女孩子的作文本上”,第16段“她也流泪了”可知她被女孩“最怕妈妈突然对我好”的作文情节打动。从文中第17段“所以,每次,离开家之前的那一天,一向粗线条的她,也都会对儿子表现得特别温柔,特别细致,特别耐心,恨不得把对他所有的爱和牵挂,都留下来。也许,儿子也特别害怕自己突然对他那么好吧”,第18段“那一刻,她泪流满面”分析可知,她因自己离家前也曾对儿子特别好而伤感。 3.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1)题要求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从“她的目光,久久地停在了”可知这是神态描写,“久久地停在了女孩的作文本上”写出了她对女孩作文内容的关注,突出了女孩作文内容带给她离开儿子时的不舍与牵挂之情。(2)题要求赏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句中连用三个“特别温柔,特别细致、特别耐心”,而这都是她离开家之前对儿子的行为,结合文中“每次离开城里的家之前,她也念念不舍,她觉得自己亏欠这个家太多,尤其是对儿子”“恨不得把对他所有的爱和牵挂,都留下来”可知,这三个副词的连用,形成排比,语气强烈,突出她对儿子的亏欠,写出了她离开儿子时的不舍和牵挂之情。 4.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作用一般有:补充交代情节内容;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为下文作铺垫。第17段“她已经支教三年了”“在城里,她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个调皮可爱的儿子”“每次离开城里的家之前,她也念念不舍,她觉得自己亏欠这个家太多,尤其是对儿子”交代了她的身份、支教时间、家庭情况、性格特征等,丰富了文章内容;“离开家之前的那一天,一向粗线条的她,也都会对儿子表现得特别温柔,特别细致,特别耐心,恨不得把对他所有的爱和牵挂,都留下来”写出来她离家去支教前,她心中对儿子深深的愧疚和思念,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分析能力。本文标题“最怕妈妈对我好”,“对我好”是妈妈对子女爱的表现,是每个子女都盼望的,但为什么“怕”呢?让读者心中疑惑顿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通读全文可知,每当爸妈春节回家对他们特别好,是因为妈妈想用一起相处的有限时间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而每当妈妈对她们姐弟俩特别好,特别温柔时,就意味着他们将要与自己的妈妈分离了;还有支教老师,她作为一个母亲,每当离开儿子时,她都会表现出三个“特别”,希望用自己的行为弥补对儿子的亏欠 ,所以“妈妈突然对我好”既是妈妈爱的表现,也是妈妈为即将离开家而愧疚的表现;“怕”字写出了子女对妈妈即将离开家感到不安、不舍和难过的心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元命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知其也       旨:_________     (2)教学相也   长:_________

(3)朕为群凶未定   向:_________     (4)亲戎事     躬: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B. 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C. 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D. 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

4.甲乙两文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如何学习,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回顾了诗人一生的主要经历,即科举入仕与勤王抗元,从纵向追述,起笔不凡。

B.颔联以比喻的方式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从横向着笔,渲染气氛。

C.颈联“惶恐滩”“零丁洋”对仗工整,以地势之险暗示诗人处境之艰,表现忧愤悲苦之情。

D.《过零丁洋》是南宋诗人文天祥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尾联慷慨激昂,借景抒情。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彰显了文天祥怎样的精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古代,因天柱深藏万山丛中,一峰高耸,千岩万壑,远近大小,莫不围绕①  gǒng( A. 拱  B.供)拜。天柱山主峰海拔1488.4米,峻拔甲  (A.高耸   B.伫立),直插云霄,势如②    (A. qín   B. qíng)天之柱,故有天柱之名。历代达官名宦,文人学士,无不不是为天柱山胜景所吸引。他们或远眺,或登临,或结庐而居,筑亭而读,或吟诗作文,刻石勒名,留下了许多传世的诗文和珍贵的人文景观。白居易歌曰:“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王安石诗云:“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这些诗文,歌颂了天柱山之雄奇壮丽,至今游人乙  (A.反复歌诵   B.低徊吟诵),留连忘返之情,无不油然而生。

(1)根据①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为文中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只填序号。

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2)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文中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处______        乙处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谪”是贬官的意思。“迁”是指官职的变化, 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的是降职流放,那么“右迁”指的就是升官。

B.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级别,“连中三元”指的是三级考试都获得第一名。

C.我国古时候,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D.《论语》记录孔子言行的书,由孔子弟子编纂而成,共20篇,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2)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5)乡书何处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6)_____________________,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7)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8)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论语》)

(9)莽红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10)《陋室铭》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