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那年,我去上大学 熊 燕 ①我18岁那年,到离家三百多里的一所大学去读书,还没出...

那年,我去上大学

熊 燕

①我18岁那年,到离家三百多里的一所大学去读书,还没出门,母亲就开始担忧:你从未离开过家,嘴又笨,上初中还被街坊误认为是“哑巴”,突然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会不会迷路?食堂吃饭时,你能“抢”到饭吗?你有那么多不喜欢吃的菜,如果食堂只有那些菜怎么办?

②整理行李时,母亲又开始担心:“你不会洗被子,被子脏了怎么办?你有轻微恐高症,住宿楼高不高?”一连串的问号,让母亲睡不安宁。总是睡着睡着突然想起什么事,爬起来,跑到我房中,将我叮嘱一番,以至我也睡不安稳。父亲劝母亲:“树大自然直,她又不是小孩子,会慢慢学会照顾自己的,你只管将心放进肚子里去。”

③终于要出发了,母亲将打包好了的所有衣服和日用品又重新拿出来,一一查看,生怕有什么遗漏。一路上千叮咛万嘱咐。说好只将我送到汽车站,可临时母亲又变了卦,非要和父亲一起陪我去学校。

④到学校后,母亲最关心的是我的宿舍,宿舍是上下铺,中间四张桌子,每人都有一个带锁的小柜。我睡在上铺,母亲担心:“掉下来怎么办?”我说:“睡上铺安静。”这让母亲想到另一个问题,你喜欢晚上睡觉时听歌,会影响大家休息,怎么办?铺好床,整理好行李后,母亲拖着我去百货商场,要为我买一个小巧带耳机的录音机。

⑤去商场的路上,母亲边走边向路人打听,并大声重复:“哦,从书店向右转。”“哦,从饭店出来向左转。”说好只买录音机,最后却另买了一大堆零食,母亲说分给宿舍同学吃。

⑥当我们提着大包小包,准备返回时,母亲对我说:“我忘记了,应该向右转?还是向左转?”父亲刚想说什么,被母亲制止。我方向观念极差,也不知走哪边。母亲让我询问商场的工作人员,我低着头,无论母亲怎么催,都不肯去问。母亲突然向我发脾气说:“让你问个路都不愿意,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母亲说着说着竟然哭了。父亲愣在那里问我:“你还记得来时经过的建筑物标志吗?”我一脸茫然,摇摇头。父亲轻轻叹了口气说:“那么,我们凭印象走,你在前面带路。”

⑦那天我们走了许多弯路。母亲腰痛,走几步,停下来捶一捶,最后实在走不动了,站在那里,一脸痛楚。我很心疼,也很惭愧。终于鼓起勇气,向路人询问学校的方向。原来,我们七弯八拐,竟然走到了学校附近,几分钟就到了学校。

⑧那天母亲特别高兴,对我说:“万事开头难,今天走出了第一步,明天就能走出第二步。你要记住,路在嘴上。”母亲还说,“一定要学会用心观察,记住来时的路。只有记住来时的路,你回去才不会迷失方向。”

⑨我知道,这次的“迷路”是母亲特意的安排。因为她知道,人生路上,她和父亲无法一直陪我走,再远的路,都要靠我自己去走。再模糊的方向,都要靠我自己去辨清。再难张开的口,都得我自己克服心理的怯懦。

⑩一转眼,多年过去,我长大了,父母也老了。人生有很多东西都在悄悄改变,唯一没有改变的是父母的爱,父母的牵挂。我永远记得母亲的话:记得来时的路,回去就不会迷失方向。

(选自《文苑·感悟》2019年2期)

1.文章第①②段运用那么多问句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内容作答。

2.阅读下列语句,按句子后面括号内的要求作答。

①总是睡着睡着突然想起什么事,爬起来,跑到我房中,将我叮嘱一番,以至我也睡不安稳。(从描写的角度加以分析)

②让你问个路都不愿意,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从情感角度加以分析)

3.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你对第⑨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4.文中的母亲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联系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5.通读全文,说说文章题目“那年,我去上大学”有什么作用?

 

1.①体现出母亲对“我”的担心牵挂。②为下文写母亲跟父亲一起送“我”去学校作铺垫。 2.①动作描写。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对“我”去学校的担心、牵挂,表达了母亲对“我”的浓浓爱意。 ②“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表达了母亲看到“我”迟迟不肯问路时的着急、生气、失望的心情。 3.父母不能一味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应该让孩子学会依靠自己、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4.①关心疼爱孩子。如母亲查看行李,关心“我”的宿舍住宿情况;②严厉。如面对不肯问路的“我”毫不客气的批评;③教子有方。如特意安排迷路,让“我”注意观察路线。 5.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我”去上大学时发生的故事;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③语言朴素,易引起共鸣。 【解析】 1.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地位置,放在开头部分的作用大致有:总领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文章第①②段那么多问句是“我”要去上大学,母亲的话语,结合“还没出门,母亲就开始担忧”分析,这些都体现出母亲对“我”的担心与牵挂。结合下文第③段“说好只将我送到汽车站,可临时母亲又变了卦,非要和父亲一起陪我去学校”分析,是为下文作铺垫。这么多问题,读者也想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吸引读者阅读。 2.①人物描写及作用作答方法:学生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学生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爬起来,跑到我房中,将我叮嘱一番”是动作描写。描写的对象是母亲,这里主要是突出母亲对“我”独自上大学的担忧,最后要结合母亲对我的爱分析。 ②要求从情感的角度分析。这句话是语言描写,充满着对我不敢问路生气之极,体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与牵挂。 3.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意以及蕴含的感情。“再远的路,都要靠我自己去走。再模糊的方向,都要靠我自己去辨清。再难张开的口,都得我自己克服心理的怯懦”这里运用排比的修辞,表达对母亲的感激。“靠我自己去走、靠我自己去辨清、得我自己克服”意思是说:孩子总有离开父母的庇护的那天,应学会依靠自己,学会独立。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把握。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从文中“还没出门,母亲就开始担忧”“一连串的问号,让母亲睡不安宁。总是睡着睡着突然想起什么事,爬起来,跑到我房中,将我叮嘱一番,以至我也睡不安稳”还有那些问句中可以看出她关心疼爱孩子。“让你问个路都不愿意,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我不肯问路,母亲批评“我”,说明她对我严格要求;⑧⑨段中“母亲还说,‘一定要学会用心观察,记住来时的路。只有记住来时的路,你回去才不会迷失方向。’我知道,这次的‘迷路’是母亲特意的安排”她特意安排迷路,语重心长地教育我,可见她教子有方。 5.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本文主要围绕“我”上大学,母亲对我放心不下,跟父亲一起去送我,对我呵护有加的事情。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那年,我去上大学”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样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班级开展“灯谜的魅力”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指出下列句子的谜底。

南面而望,北面而朝。象忧亦忧,象喜亦喜。(打一用物)

(2)生活处处是语文。请你写出一个谜面并写出谜底。

谜面:           (打一字)

谜底:         

(3)有人认为灯谜只是民间习俗,仅供娱乐消遣,没必要了解这一民俗,对此你有何看法?(70字左右)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A察看了小山包,然后同托卡列夫、帕托什金坐雪橇到伐木场去了一趟,又转了回来。斜坡上的人还在坚持不懈地挖土。A望着飞舞的铁锹,望着弯腰紧张劳动的人群,低声对阿基姆说:“  群众大会用不着开了__,这儿谁也不需要进一步动员。托卡列夫,你说得对,这些人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1)该选段出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__;“A”是  (填人名)

(2)联系名著,简要概括“A”在保尔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用课文原句填空。

(1)____________,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2)山水之乐,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3)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4)___________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写出人事变迁之怅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平静的江水,高远的天空,此情此景正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人以“风飘絮”比喻_____________,以“雨打萍”比喻___________

2.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流传千古,备受后人称颂,请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中牟: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③袁安:河南太守,是鲁恭的上司。④阴:暗中。

1.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何

A.我酌油知之 B.疾也

C.来者 D.分人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又何(参与) B.小大之(监狱)

C.随恭行阡陌(田间小路) D.久留扰贤者耳(白白地)

3.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画线的句子朗读节奏应为:肉食者/谋之。

B.(甲)文中曹刿请见鲁庄公,通过三问三答,使鲁庄公认识到作战要依靠人民。

C.(甲)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体现了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乙)文“重德化,不任刑罚”体现了执政者注重德治。

D.(甲)(乙)两文的表达方式略有不同,(甲)文主要运用描写,(乙)文主要运用抒情。

4.把(乙)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

5.(甲)(乙)两文都刻画了典型的人物形象。结合(乙)文,请具体说明选文是如何刻画鲁恭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