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
(2) 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道“天凉好个秋”!
(4) 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汉文有道恩犹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
B.“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
C.“家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D.“肯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
2.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朝奏”和“夕贬”两相对照,突出时间之短,说明获罪之速,隐含作者忧愤之情。
B.“横”写广度,云横而不见家,也不见长安;“拥”写高度,风雪载途,英雄失路。
C.颈联虽隐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但苍凉的画面仍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D.表现手法上,本诗采用叙述手法入诗,体现了韩愈诗“以文为诗”的特点。
下列有关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家国情怀深植人心。余光中将乡愁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德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对国土沦丧的悲愤之情浓缩在了最后一节法语课中,引起无数共鸣。
B.古诗文中,伛偻、垂髫代指老人,提携、黄发代指小孩,烽火、烽烟、干戈代指战争。
C.《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驳论文,选自鲁迅的《且介亭杂文》。
D.《我的叔叔于勒》《最后一课》的作者分别是法国作家莫泊桑 都德。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活得洒脱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拘谨的人,容易烦恼。
B.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C. 近年来,禁止手机进校园的呼声不绝于耳。看来,中小学生是完全杜绝使用手机?还是有选择地使用手机?这已成为人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D.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那就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利哈乔夫《论教养》)。
下面是一份“数字化阅读辩论赛”的辩论陈词,阅读后完成下列小题。
数字化阅读(虽然/即使)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但往往表现为一种“浅阅读”。浅阅读容易使我们缺乏缜密细致的思考,导至看似读了很多,实则收获有限。当我们在芜杂的信息中流恋忘返时,大脑就成了零散信息的跑马场。所以,数字化阅读时代,我们依然拥有深阅读的权力。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深阅读呢?选择成体系.有深度的作品和广为认可的经典著作,运用顺序渐进、(归根结底/刨根问底)、探究(质疑/置疑)的方法去读。我们(假如/即便)做不到像古人读书那样废寝忘食、皓首穷经,也应当在纷烦的信息中独具慧眼,不断提升阅读的品位和质量,提高与新时代相适应的能力和素质。综上所述,数字化阅读中,通过深阅读能使我们成为精神富有、知识广博、思维敏捷的青年。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门槛(kǎn) 导至 流恋忘返
B.缜密(zhēn) 芜杂 顺序渐进
C.零散(sàn) 纷烦 废寝忘食
D.皓首(hào) 敏捷 独具慧眼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项是( )
A.虽然 归根结底 置疑 即便
B.即使 刨根问底 质疑 假如
C.虽然 刨根问底 质疑 即便
D.即使 归根结底 置疑 假如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深阅读能使我们成为精神富有、知识广博、思维敏捷的青年。
B.通过深阅读,我们能成为精神富有、知识广博、思维敏捷的青年。
C.深阅读能使我们成为知识广博、思维敏捷、精神富有的青年。
D.通过深阅读能使我们成为知识广博、思维敏捷、精神富有的青年。
请以“我和________有缘”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补充题目,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