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金秋九月,南宁市青秀山景区举办了巨型灯展,美丽的花灯让广大的市民爱不释手。
B.在最后的时刻,郎平指导连续换人,世界级名帅的执教智慧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C.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爷爷精神抖擞,抑扬顿挫地给孩子们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
D.中国和尼泊尔本着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精神,建立世代友好的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教晦 不辍 为富不仁
B.遗嘱 竹蒿 白手起家
C.落第 莹光 经纶世务
D.燥热 崎岖 郑重其事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绯红(fēi) 轻盈(yíng) 杳无消息(yǎo)
B.滞留(zhì) 悄然(qiāo) 油光可鉴(jiàn)
C.炽热(chì) 胆怯(qiè) 互相轩邈(miǎo)
D.匿名(nì) 诘责(jié) 鸢飞戾天(yuān)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看起来,螳螂的这个精心安排设计的作战计划是完全成功的。那个开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蝗虫果然中了螳螂的妙计,真的是把它当成什么凶猛的怪物了。当蝗虫看到螳螂的这副奇怪的样子以后,当时就有些吓呆了,紧紧地注视着面前的这个怪里怪气的家伙,一动也不动,在没有弄清来者是谁之前,它是不敢轻易地向对方发起什么攻势的。这样一来,一向善于蹦来跳去的蝗虫,现在,竟然一下子不知所措了,甚至连马上跳起来逃跑也想不起来了。已经慌了神儿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儿忘到脑后去了。可怜的小蝗虫害怕极了,怯生生地伏在原地,不敢发出半点声响。生怕稍不留神,便会命丧黄泉,在它最害怕的时候,它甚至莫名其妙地向前移动,靠近了螳螂。它居然如此地恐慌,到了自己要去送死的地步。看来螳螂的心理战术是完全成功了。
当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以上文段的内容。
2.你知道“螳螂精心设计的作战计划”是什么吗?请写下来。
3.请结合文段内容说说螳螂的习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前方,或柳暗;前方,或花明。面对挑战,我学会坚强,不再退缩;面对挫折,我学会高兴,不再悲伤;面对唠叨,我学会感恩,不再抱怨……
请以“从此,我不再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600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多事
马卫
鸡哈寨早没有房子,相传,抗战时大学内迁,上面办过辅仁法学院,住过好几百人。解放后就没有房了,那眼井,也渐渐枯竭,现在仅有筷子大的泉水冒出。
上面没房,也没有人。直到那天,喜欢爬山的我发现,那里出现了一个棚,用化纤皮搭的,像儿时生产队看秋的棚那样显眼。
难道还有人住棚?
我这个人好奇,于是爬上寨,发现这棚不小,比以前看秋的棚大得多。
棚后,还垦出了一小块地,种着油麦菜、葱、丝瓜、南瓜、黄瓜、向日葵,还有几十株绿油油的玉米。
“有人吗?”我问。
这房子没有门,只有一道黑漆漆的门帘,油渍渍的。
我喊了几声,才听到回答。
终于,棚里钻出一位老人,头发、眉毛和胡子全白,脸上布满皱褶,他年纪应该很大了,或许是耳背,愣愣地看着我,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看来很久没有见过生人,他很寂寞,于是要我坐下,说说话。
“年轻人,我有房,可是住不了。”他一边拿出两本房产证,一边幽幽地说,“这是我的房改房。虽然偏远,可是福利房,当时只花了一万多块钱。”
我翻开,户名:朱本泉。原来是青田水泥厂的职工,我知道这家企业,在苎溪河畔,后来三峡移民搬迁,关闭了。
我翻出另一本,是商品房,在乌龙池三号区,80平方米。
“老人家,既然你有房,为啥还到这里来住?”我不解。
“唉,说起来……是家丑。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接我的班,后来企业关闭了,买断工龄。因为没文化,只能做力工,日子过得不好。所以,福利房一直由他住着,房产证我管。”
可怜天下父母心!
“还有一套呢?”
“这套是商品房,用尽了我一生积蓄。老伴去世后,我想再找个能相伴走完人生的人,可是,我儿子和儿媳妇坚决不同意。本来,他们有住房,却要搬回来住,好监视我。”
“他们就不理解老人也需要伴?而且也减轻他们的负担啊。”
“理解个屁。他们怕这套房子得不到手,如果我找了女人,他们就继承不了。”
我的心情沉重下来,因为这样的事,现实中不是一起两起。
我默默记下了老人儿子的名字:朱华敏……
我见到朱华敏时,他正在街头夜摊喝酒,上半身光着,下半身着短裤,吃着麻辣烫。
一番介绍后,他盯着我说:“我爹住哪里,关你屁事!”
“不关我事,可是,你爹在山上搭棚住,说出去也丢你的脸啊。”
“我丢啥脸,他才丢脸,都那把年纪了,还要找女人?老不正经!”说完又是一大口酒。
老人被儿子逼出了家门,这样的事,无论道德还是法律,都不允许。
我说:“就不怕你爹告你?”
他红着眼睛说:“告我?我还要告他呢!他非法同居!”
我哭笑不得,内心明白,这人是不折不扣地不讲理,再说下去,他也是油盐不进。
我把这事写成社会新闻,在本地都市报发表,并配了棚屋的照片。
我是真心想帮这位老人,别的不说,老人也有恋爱的自由,更有使用和支配自己房子的权利。
我再去鸡哈寨时,果然,那个棚没有了。我下山后打听,附近的农民说,几天前来了几个男人,把棚给拆了。
老人回家了?我为自己的正义之行而高兴,这是一位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品质。我决定亲自上门去看看,一定要为老人争取住房的权利。
到了乌龙池,还没有进小区,就见地坝上正在办丧事。
哀乐袭击耳膜。
我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抬眼望灵棚:朱本泉!那遗照,哭笑不得地望着我。
“他怎么就走了?一周前,我还见过他啊。”
有位老人轻轻拉了一下我的衣袖,阻止我问话。
这里面一定有问题。
后来我才知道,儿子带人拆了棚,老人和后找的老伴分手,回到家的第二天晚上,上吊自杀了。
那晚,我醉了,我恨自己,如果不是我多事,不报道那个棚的事,老人或许还能活下去。
我真多事!可是,面对山顶住棚的老人,我能不“多事”吗?
(选自《2017微型小说15》)
1.简要分析第一自然段在内容上和结构上的作用。
2.品味下列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他年纪应该很大了,或许是耳背,愣愣地看着我,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
(2)那遗照,哭笑不得地望着我。
3.文章多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举一例子,作简要分析。
4.文章结尾提到“我真多事”,你认为文章中的“我”多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