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翠湖心影 汪曾祺 ①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翠湖心影

汪曾祺

①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翠湖可不能挪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么办法呢,因为它非常贴切。

②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通南北的大路。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因此,昆明人对翠湖充满感激。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湖水极清,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我是在翠湖才认识这种水生植物的。我以后再也没看到过这样大片大片的水浮莲。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拔剌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

③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到昆明来考大学,寄住在同济中学的宿舍里,几乎每天都要到翠湖。学校已经发了榜,还没有开学,我们除了骑马到黑龙潭、金殿,坐船到大观楼,就是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这是我这一生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图书馆,也是印象极佳的一个图书馆。图书馆不大,形制有一点像一个道观。非常安静整洁。有一个侧院,院里种了好多盆白茶花。这些白茶花有时整天没有一个人来看它,就只是安安静静地欣然地开着。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奇怪的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小图书馆藏书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我们想看的书大都能够借到。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干瘦而沉默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十二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我们看书,是没有目的的,从《南诏国志》到福尔摩斯,逮什么看什么。

④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半岛上有一个两层的楼阁,阁上是个茶馆。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夏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昆明的茶馆计帐的方法有点特别:瓜子、花生,都是一个价钱,按碟算。喝完了茶,“收茶钱!”堂倌走过来,数一数碟子,就报出个钱数。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碟子就落进了水里。堂倌算帐,还是照碟算。这些堂倌们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把瓜子碟扔进水里,自然是不大道德。不过堂倌不那么斤斤计较的风度却是很可佩服的。

⑤除了到昆明图书馆看书,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去“穷遛”。这“穷遛”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地遛。“园日涉以成趣”,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尤其是晚上,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一面走,一面海阔天空,高谈阔论。我们那时都是二十岁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说,我们都说了些什么呢?我现在一句都记不得了!

⑥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时间过得真快!

⑦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⑧前几年,听说因为搞什么“建设”,挖断了水脉,翠湖没有水了。我听了,觉得怅然,而且愤怒了。这是怎么搞的!谁搞的?翠湖会成了什么样子呢?那些树呢?那些水浮莲呢?那些鱼呢?最近听说翠湖又有水了,我高兴!我当然会想到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的好处,这是拨乱反正。

⑨但是我又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儿担心。这又会成了什么样子呢?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淇凌、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我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

(原载一九八四年第八期《滇池》,有删改)

1.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①⑨两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2)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

2.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子。

这些鱼已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拔剌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

3.第④段写湖中半岛上喝茶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4.作者在第⑦段说“我是很想念翠湖的”,请结合全文分条概述其原因。

 

1.眼睛是人的心灵之窗,文中把翠湖比作昆明的眼睛,正符合翠湖明亮、充满生机的特点;同时这个比喻也形象地写出了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 (2)作者回忆翠湖的过去,更关注翠湖的现在,为翠湖遭受人为破坏而担忧,期望翠湖能永远保持明爽安静。 2.运用拟人手法,以鱼儿的“安静”“悠然”形象地体现出人与环境的和谐以及作者宁静悠闲的心境 3.半岛上喝茶的情景突出了翠湖明爽、安静的氛围;这里远离浮躁和喧嚣,充满了宁静、和谐和人情温暖,这也正是作者赞美翠湖、怀念翠湖的重要原因 4.①翠湖美丽安静的环境给人以宁静、闲适的心境。 ②翠湖独特、淳朴的民风令人怀念。 ③在翠湖经历的美好时光,镌刻着作者关于青春和友情的美好回忆。 【解析】 1.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结合中心思想要分析。①句“翠湖是昆明的眼睛”,用“昆明的眼睛”来比喻翠湖是非常贴切的,一是翠湖几乎处在昆明城的中心,与昆明城的关系密不可分;二是翠湖的明爽安静与眼睛的特点相似。②句“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作者对现在翠湖边举办迎合猎奇心理的、庸俗的、与翠湖的气质相冲突的“蛇展”表示出忧虑,担心翠湖失去了宁静与和谐,对这种短视与浅薄的行为,提出委婉的批评,作者希望翠湖能恢复以往的明爽安静,继续为昆明人民服务。 2.考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首先明确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按照修辞手法的解题思路作答即可。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鱼儿以人的情态,极写了翠湖的鱼之多、鱼之美、鱼之自由,对夜晚鱼儿跃出水面的描写,以动衬静,以声写静,突出了环境的幽静和人与环境的和谐,表现了作者宁静悠闲的心境和对翠湖的喜爱,为后文抒发对翠湖的怀念作了交代。 3.考查对第④段写湖中半岛上喝茶的情景作用的理解。第④段写来湖中半岛上喝茶,茶馆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景色宜人。店家待客之道,让作者感受到的宽容、恬淡,突出了翠湖犹如世外桃源,侧面突出翠湖给人带来安静明爽的感受,让作者留恋怀念。 4.考查对文章内容信息的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试题,首先要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用凝练的语言来作答。首先从翠湖本身的风景美角度考虑,再考虑作者与翠湖有关的经历或故事。文中“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湖水极清,常年盈满”“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等内容表明翠湖美丽宁静的环境使人心境闲适,让作者想念。“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把瓜子碟扔进水里,自然是不大道德。不过堂倌不那么斤斤计较的风度却是很可佩服的”表明翠湖独特自然、淳朴大度的民风让作者想念。另外,在翠湖经历的美好时光以及关于青春和友情的回忆也让作者想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桥名谈往

茅以升

①万物皆有名。既然是名,就要起得好。我国近代桥梁题名时,受西方影响,是从地理观点出发的,只要能指出它的所在地就可以了。然而我国古时桥名,不是这样。它总要有些文学气息,或是纪事抒情,引起深思遐想;或有诗情画意,为之心旷神怡。这样,通过慎重题名,一座桥的历史、作用或关系,就立刻表现出来,因而容易流传。现在来介绍一些桥名,借以窥知我国桥梁文化的丰富。

②先来谈谈单字命名的桥。较著名的有:苏州的“枫桥”,唐张继有《枫桥夜泊》诗;西湖的“断桥”,明朝莫仲玙有《断桥残雪》词。但单名之桥往往系泛指,而又可能是专名。有的指明桥的所在,如“山桥”,梁简文帝诗:“卧石藤为缆,山桥树作梁”。有的指明桥的形状,如“方桥”,唐韩愈诗:“君欲问方桥,方桥如此作”。有的与桥畔景物有关,如“花桥”,福建宁德县、湖北长阳县及广西桂林都有。

③再来说说双字命名的桥。根据反映内容,一部《桥名录》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表扬”。首先是表扬桥的功用。如“赵州桥”,在河北赵县南洨河上,制造奇特,“隋匠李春之迹也”。第二类是“纪事”,记载关于桥的故事。如“万里桥”,在四川成都南门外,“昔孔明于此饯费祎聘吴,曰万里之行,始于此矣”。第三类是“抒情”,通过桥名,来表达思想感情。如“销魂桥”,即“灞桥”,在陕西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因“取江淹别赋句,又呼为销魂桥”。第四类是“写景”,美化桥身及四周景物。如“垂虹桥”,在江苏吴江,桥身环如半月,长若垂虹,宋王安石《垂虹桥》诗云:“颇夸九州物,壮丽无此敌。” 第五类是“纪念”,多指名人故事,如“留衣桥”,在江西南城,清咸丰间有知府治郡有功,卸职时郡人饯行,留衣于此,遂改名留衣桥。

④以上是单字和双字的桥名录。三字、四字或更多字的桥名,当然也有,但为数极少。因此,在《桥名录》中把这两种搜集齐全,所余就无几了。

                       。比如唐代杜牧诗中的“二十四桥”就是一例。这到底是一座桥还是说有二十四座桥呢?千年来不少人为这问题作了考证。

⑥杜牧的原诗是《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用很少的字,表达出对扬州的繁华消逝、人去楼空之感。这首诗中,只有二十四桥这几个字指出往事的遗迹,因而这几个字就要能充分反映出昔日的繁华。如果这只是一座名叫二十四桥的桥,它如何能体现全扬州的繁华呢?扬州的桥很多,而且从隋朝起,就分布在全城。因此,杜牧诗中的二十四桥定然不只是一座桥。正因为这个缘故,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才为这二十四桥,考订出它们的名字,并且指出,在那时(约1064年),二十四桥中存在的仅有六座了。

⑦二十四桥逐渐减少,就出现一种传说,认为这仅仅是一座桥的专名。比较有力的说法,是引南宋姜夔的《扬州慢》词:“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所谓“仍在”“桥边”,似乎应当是指一座桥,否则如是很多桥,难道每座桥边都有红药吗?尽管沈括所见的是六座桥,经过金人南下,到姜夔时,也许只剩下一座了。

1.请列举第③段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任选一种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2.联系上下文,在文中第⑤段的横线处填写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3.阅读文章第⑦段,分析最后一句加点词语“也许”的表达作用。

尽管沈括所见的是六座桥,经过金人南下,到姜夔时,也许只剩下一座了。

4.下面四个选项中,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③段“灞桥折柳”的故事中,“柳”与“留”谐音,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

B.中国古代桥梁的题名,总要借名记事或抒情,而不是简单的用个地名就够了。

C.第③段中的“枫桥”“断桥”的命名即是古时桥名“总要有些文学气息”的证明。

D.二十四桥是专指一桥还是二十四座桥的全称都是没有确切的证据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程颢,字伯淳,世居中山,后徙河南。举进士,调鄂主簿。鄂民有借兄宅居者,发地得瘗钱,兄之子诉曰:“父所藏。”颢问:“几何年?”曰:“四十年。”“彼借居几时?”曰:“二十年矣。”遣吏取十千视,谓诉者曰:“今官所铸钱,不五六年即遍天下,此皆未藏前数十年所铸,何也?”人不能答。

为晋城令,富人张氏父死,旦有老叟踵门曰:“我,汝父。”子惊疑莫测,相与县。叟曰:“身为医,远出治疾,而妻生子,贫不能养,以与张。”质其验,取怀中一书进,其所记曰:“某年月日,抱儿与张三翁家。”颢问:“张是时才四十,安得有翁称?”叟骇谢。

民税粟多移近边,载往则道远,就籴则价高。颢择富而可任者,预使贮粟以待,费大省民以事至县者必告以孝悌忠信入所以事其父兄出所以事其长上。度乡村远近为伍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难相恤,而奸伪无所容。凡孤寡残废者,责之亲戚乡党,使亡失所。行旅出于其途者,疾病皆有所养。乡必有校,暇时亲至,召老与之语。儿童所读书,亲为正句读,教者不善,则为置。择子弟之秀者,聚教之。在县三岁,民爱之如父母。

(选自《宋史·程颢传》,有删改)

(注)①瘗()钱:陪葬的钱币。②税粟:征收粮税。③近边:附近的边地。④籴():买粮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子惊疑莫测,相与县     诣:

(2)教者不善,则为置       易:

(3)在县三岁               凡: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

A.遣吏取十千视

已而细柳军                   (《周亚夫军细柳》)

B.人不能答

屠自后断股                    (《聊斋志异·狼》)

C.我,汝父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孟子·富贵不能淫》)

D.择子弟之秀者,聚教之

河曲智叟笑止之曰              (《列子·愚公移山》)

3.请为下面的句子标出三处停顿。

民以事至县者必告以孝悌忠信入所以事其父兄出所以事其长上。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颢择富而可任者,预使贮粟以待,费大省。

(2)凡孤寡残废者,责之亲戚乡党,使亡失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是经冬雪未销

(注释)①迥(jiǒng):远。②傍:靠近。③销:通“消”,融化。

1.诗歌第一句中的“白玉条”写出了怎样的景象?请描述。

2.请简要分析最后一句中“疑”字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某校正在开展“好书推荐”活动,很多班级积极推荐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的著作《寂静的春天》,请你参加本次好书推荐活动,并完成相关任务。

推荐书目

推荐理由

推荐班级

《寂静的春天》

春天是鲜花盛开、百鸟齐鸣的季节,可是从某一个时候起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田野里将会变得寂静无声了,《寂静的春天》将带领我们探索其中的答案。

八年级四班

这本书第一次对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观念提出了质疑,尖锐地提醒人们关注自然,关注健康,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八年级二班

这本书出版后,社会评价很高。其中一条评价是“《寂静的春天》播下了新行动主义的种子,并且已经深深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心中。”可见本书长远的社会意义,很值得一读。

八年级一班

地球从来不需要人类拯救,人类保护地球,是为了保护人类自己。请大家阅读《寂静的春天》吧。

八年级九班

 

(1)某校八年级二班的同学在推荐理由中说“这本书第一次对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观念提出了质疑”,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回答:该书对人类的哪种行为提出了质疑?

(2)请结合你的见闻,简要说明你所了解的人类保护环境的举措,从而印证某校八年级一班同学在推荐理由中提到的“新行动主义的种子,已经深深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心中”。

(3)该校八年级九班同学的推荐语是“地球从来不需要人类拯救,人类保护地球,是为了保护人类自己”。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的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

如果稍许等一下,我们也许就可以看到它遭受到的意外的烦扰。因为邻近很多口渴的昆虫,立刻发现了蝉的井里流出的浆汁,跑去舔食。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蛆蜕、玫瑰虫等,而最多的却是蚂蚁。身材小的想要到达这个井边,就偷偷从蝉的身底爬过,而主人却很大方地抬起身子,让它们过去。大的昆虫,抢到一口,就赶紧跑开,走到邻近的枝头,当它再转回头来时,胆子比从前变大了,它忽然就成了强盗,想把蝉从井边赶走。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强徒,竟当着我的面,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掉。

(1)上文选自《        》,作者是法国昆虫学家        

(2)本书被称为是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