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 ①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历史岁月的沉淀,中国饮食早已超出了它本身的意义,更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它不仅仅推动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一定程度上还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现在的中国人在吃的方面并不仅仅满足于生理的需要,吃的文化已经超过了吃本身,有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我们可以将其社会意义概括为精、美、情、礼四个字。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的密切联系。

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古人对食物求精的意识。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在中国的宴席中,选料、烹调、配料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已把精视为一种重视、尊重客人的表现。

美是对中华饮食文化审美要求的概括。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食物不仅应该味道美,其色、香都应该符合美的要求。《左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xī hǎi,用鱼肉制成的酱)盐梅以烹鱼肉,燀(chǎn,烧)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讲的也是这个意思。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情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喝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有着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功能。朋友在一起小聚,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或诉说自己的情感。

在中国传统的宴席上,大家围圆桌筵席而坐,这首先就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置于中心,人们相互敬酒让菜,热闹非凡,这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而中国人也经常通过这种吃宴席的形式来达到增强亲朋好友之间关系的目的。

通过同桌共食来表现和睦、团圆,从而使饮食的社会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引导和提升品位的作用。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数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品质。在宴席中,座位方位的安排、上菜的顺序、器具的排列都是一种礼节的体现。我们谈礼,不能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精神,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它贯穿于中国的饮食活动之中,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表现,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饮食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又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而丰富。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是一种生存手段,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深刻的意义。因此,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及其意义,对于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必将产生积极的、有深远意义的影响。

1.读了本文,你认为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主要有哪些?(不少于三条)

2.选文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④段中“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美”中加点词语“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4.第⑤段中加点的“这个意思”具体指什么?

 

1.不仅仅推动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一定程度上还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不仅是一种生存手段,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深刻的意义。 2.示例:引用。引用孔子的话,说明了古代人对食物的求精意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3.不能。如删去“之一”,表达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4.食物不仅应该味道美,其色、香都应该符合美的要求。 【解析】 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根据关键句子概括即可。结合“中国饮食早已超出了它本身的意义,更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它不仅仅推动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一定程度上还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括得出:它不仅仅推动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一定程度上还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饮食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又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而丰富。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概括得出: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结合“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是一种生存手段,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深刻的意义。因此,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及其意义,对于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必将产生积极的、有深远意义的影响”概括得出:不仅是一种生存手段,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深刻的意义。 2.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具体分析。结合“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分析,采用了作引用的说明方法。根据“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得出作用:引用孔子的话,说明了古代人对食物的求精意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3.要求学生首先明确态度。不能删除。然后分析句意。把删去前和删去后的句意作对比。从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分析回答。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的原因有很多,去掉“之一”,表达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所以不能删去。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的。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开始寻找,而且应当由近及远地去找。结合“食物不仅应该味道美,其色、香都应该符合美的要求。《左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xī hǎi,用鱼肉制成的酱)盐梅以烹鱼肉,燀(chǎn,烧)之以薪。’”分析得出:这个意思指代:食物不仅应该味道美,其色、香都应该符合美的要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比阅读,回答文后的问题。

文段一: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文段二:

文天祥就义(节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注释:①《自赞》:自己表白 ②庶几:差不多。③堵:墙。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丈夫之也。    (称谓)

B.与民之。      (遵循)

C.有使使止之。  (偶尔)

D.见闻者无不流。(鼻涕)

2.对两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自赞》是文天祥就义前最后所写的文章。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能称其为大丈夫。

C.“见闻者无不流涕”描绘观者的反应属于正面描写,目的是为了突出观者对文天祥英勇就义的痛惜之情。

D.文天祥就义实现了孟子的“行天下之大道”。

3.结合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述,分析文天祥这一人物形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李清照是_____________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2.本词被评论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诗句,分析本首词的意境和风格。

3.词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1: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作业软件应运而生,因其强大的自动解题功能,备受学生的青睐。

材料2: 只要从手机应用商店搜索“作业”二字,就能找到十几个解题软件,如:帮作业、作业通、学霸君等等,用软件做作业成为当今一种时髦的学习方式。

材料3:一位初中生说,他们班大部分同学都用手机下载了此类软件,只要用手机对着试题拍个照,上传上去,就能很快寻求到最佳解题方案,别提多方便了。

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述三则材料所表达的主要内容。

②针对以上情况,八年级(二)班就“作业软件利弊谈”这一主题召开班会,请你从“利”与“弊”两方面陈述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完成下列问题。

①《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____________作者是美国记者_________________

②概括《红星照耀中国》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关于文学常识下列说法无误的一项 (  )

A. 新闻的结构分为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B.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由自己记叙。

C. 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是一联,共四联,依次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D. 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