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把自己变成一朵花,香给这个世界看 林清玄 ①有时会在...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把自己变成一朵花,香给这个世界看

林清玄

①有时会在晚上去逛花市。

②夜里九点以后,花贩会将店里的花整理一遍,把一些盛开着的,不会再有顾客挑选的花放在方形的大竹篮推到屋外,准备丢弃了。

③多年以前,我没有多余的钱买花,就在晚上去挑选竹篮中的残花,那虽然是已被丢弃的,看起来都还很美,尤其是它们正好开在高峰,显得格外辉煌。在竹篮里随意翻翻就会找到一大把,带回家插在花瓶里,自己看了也非常欢喜。

④从竹篮里拾来的花,至少可以插一两天,甚至有开到四五天的。每当我把花一一插进瓶里,会兴起这样的遐想:花的生命原本短暂,它若有知,知道临谢前几天还被宝爱着,应该感叹不枉一生,能毫无遗憾地凋谢了。

⑤花的盛放是那么美丽,但凋落时也有一种难言之美。在清冷的寒夜,我坐在案前,看到花瓣纷纷落下,无声地辞枝,以一种优雅的姿势飘散,安静地俯在桌边。那颤抖离枝的花瓣时而给我是一瓣耳朵的错觉,仿佛在倾听着远处土地的呼唤,闻着它熟悉的田园声息。那还留在枝上的花则是眼睛一样,努力张开,深情地看着人间,那深情的最后一瞥真是令人惆怅

⑥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沉默离开。若是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里也有美丽的雄辩。

⑦许久没有晚上去花市了,最近去过一次,竟捡回几十朵花,那捡来的花与买回的花感觉不同,由于不花钱反而觉得每一朵都是无价的。尤其是将谢未谢,更显得楚楚可怜,比起含苞时的精神抖擞也自有一番风姿。

⑧说花是无价的,可能只有卖花的人反对。花虽是有形之物,却往往是无形的象征,莲之清净、梅之坚贞、兰之高贵、菊之傲骨、牡丹之富贵、百合之闲逸,乃至玫瑰里的爱情、康乃馨的母爱都是高洁而不能以金钱衡量的。

⑨花所以无价,是花有无求的品格。如果我们送人一颗钻石,里面的情感就不易纯粹,因为没有人会白送人钻石的;如果是送一朵玫瑰,它就很难掺进一丝杂质,由于它的纯粹,钻石在它面前就显得又俗又胖了。

⑩花的威力真是不小,但花的因缘更令人怀想。我国民间有一种说法,说世上有三种行业是前世修来的,就是卖花、卖香、卖伞。因为卖花是纯善的行业,买花的人不是供养佛菩萨,就是与人结善缘,即使自己放置案前也能调养身心。卖香、卖伞也都是纯善的行业,如果不是前世的因缘,哪里有福分经营这么好的行业呢?

⑪卖花既是因缘,爱花也是因缘,我常觉得爱花者不是后天的培养,而是天生的直觉。

⑫这种直觉来自良善的品格与温柔的性情,也来自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一个把物质追求看得很重的人,肯定是与花无缘的。

⑬爱花的人如果能自花中提炼智慧之香,用智慧之花来使心灵庄严,就能使我们有最深刻的觉醒,激发我们追求真实和永恒的智慧。当我们面对人间的一朵好花,心里有美、有香、有平静、有种种动人的质地,就会使我们有更洁净的心灵来面对人生。

⑭让我们看待自己如一枝花吧!香给这世界看!

(文章有删改)

1.分析本文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其作用。

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沉默离开。若是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里也有美丽的雄辩

3.请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

5.通读全文,谈谈文题“把自己变成一朵花,香给这个世界看”的深刻含义。

 

1.托物言志(或象征、以物喻人) 2.示例:“雄辩”本义指有说服力、强有力的辩论,这里有“有力证明或辩护”之意。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花朵平静的心态和洁净的心灵,虽然凋落,依然沉静庄严地开放,倾听土地的呼唤,从而展现一种难言的美丽。(言之有理即可) 3.示例: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花喻人、花像眼睛,“努力张开”“深情地看着”“深情的最后一瞥”无不展示了花对土地的呼唤及对人间深情的依恋,落花有情,即使凋落,也依然美丽,同时也怕美丽的失去,“惆怅”一词正是作者复杂心境的体现。(言之有理即可) 4.示例: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巧妙地由上段卖花因缘过渡到下段的爱花因缘,文章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5.示例:文章托物言志,借花寓意了高远的人生志向;作者珍爱人间的每一朵好花,花里有美、有香、有平静、有种种动人的质地和永恒的智慧,所以作者愿把自己变成一朵花。同时,作者更愿像花那样,即使不被欣赏,依然沉静庄严地开放,倾听土地的呼唤,深情地注视人间的美好,用更洁净的心灵来面对人生,把花的“芬芳”“香给这个世界看”。(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根据文本的主要内容分析。文本以“花”为线索,写自己总爱在夜市去拾捡花店丢弃的鲜花,回来后细加观赏,发现它们别具的一番风姿.作者在文中还表达了自己对花的喜爱,缘于花的象征意义,认为爱花的人可从花中提炼出智慧之香,用智慧之花使心灵庄严,最后抒发自己变成一朵花的心愿,表达出自己对花的喜爱之情。故本文作者写花实为写人,运用的是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雄辩”本义指有说服力、强有力的辩论。结合“若是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里也有美丽的雄辩”分析,在句中意为“有力证明或辩护”。这个词赋予花以人的性格,表现出“我”由落花中获得的深刻感悟。 3.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结合语境首先写出修辞方法,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结合“那还留在枝上的花则是眼睛一样”分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花”比喻成“眼睛”。“努力张开,深情地看着人间,那深情的最后一瞥真是令人惆怅”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然后运用“生动形象的写出……,表达了……情感”的模式,写出表达效果即可。 4.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一般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题目,作为线索,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内容上,深化主旨,暗示主题,强化情感。结合“卖花既是因缘,爱花也是因缘,我常觉得爱花者不是后天的培养,而是天生的直觉”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作者巧妙地由上段卖花是因缘过渡到下段的爱花因缘。 5.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题目的意思。表层含义从表面意思分析。深层含义从内容主旨分析。从本文的内容与主旨来看,作者以“花”为线索,托物言志,表达对高远的人生志向的赞美。作者爱花、悟花,最后表达愿变成一朵花的愿望,“香”给这个世界看,可理解为,绽放出美丽高洁的精神,面对人生。答题时写出作者赞美的目的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历史岁月的沉淀,中国饮食早已超出了它本身的意义,更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它不仅仅推动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一定程度上还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现在的中国人在吃的方面并不仅仅满足于生理的需要,吃的文化已经超过了吃本身,有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我们可以将其社会意义概括为精、美、情、礼四个字。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的密切联系。

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古人对食物求精的意识。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在中国的宴席中,选料、烹调、配料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已把精视为一种重视、尊重客人的表现。

美是对中华饮食文化审美要求的概括。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食物不仅应该味道美,其色、香都应该符合美的要求。《左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xī hǎi,用鱼肉制成的酱)盐梅以烹鱼肉,燀(chǎn,烧)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讲的也是这个意思。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情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喝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有着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功能。朋友在一起小聚,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或诉说自己的情感。

在中国传统的宴席上,大家围圆桌筵席而坐,这首先就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置于中心,人们相互敬酒让菜,热闹非凡,这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而中国人也经常通过这种吃宴席的形式来达到增强亲朋好友之间关系的目的。

通过同桌共食来表现和睦、团圆,从而使饮食的社会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引导和提升品位的作用。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数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品质。在宴席中,座位方位的安排、上菜的顺序、器具的排列都是一种礼节的体现。我们谈礼,不能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精神,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它贯穿于中国的饮食活动之中,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表现,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饮食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又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而丰富。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是一种生存手段,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深刻的意义。因此,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及其意义,对于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必将产生积极的、有深远意义的影响。

1.读了本文,你认为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主要有哪些?(不少于三条)

2.选文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④段中“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美”中加点词语“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4.第⑤段中加点的“这个意思”具体指什么?

 

查看答案

对比阅读,回答文后的问题。

文段一: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文段二:

文天祥就义(节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注释:①《自赞》:自己表白 ②庶几:差不多。③堵:墙。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丈夫之也。    (称谓)

B.与民之。      (遵循)

C.有使使止之。  (偶尔)

D.见闻者无不流。(鼻涕)

2.对两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自赞》是文天祥就义前最后所写的文章。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能称其为大丈夫。

C.“见闻者无不流涕”描绘观者的反应属于正面描写,目的是为了突出观者对文天祥英勇就义的痛惜之情。

D.文天祥就义实现了孟子的“行天下之大道”。

3.结合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述,分析文天祥这一人物形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李清照是_____________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2.本词被评论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诗句,分析本首词的意境和风格。

3.词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1: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作业软件应运而生,因其强大的自动解题功能,备受学生的青睐。

材料2: 只要从手机应用商店搜索“作业”二字,就能找到十几个解题软件,如:帮作业、作业通、学霸君等等,用软件做作业成为当今一种时髦的学习方式。

材料3:一位初中生说,他们班大部分同学都用手机下载了此类软件,只要用手机对着试题拍个照,上传上去,就能很快寻求到最佳解题方案,别提多方便了。

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述三则材料所表达的主要内容。

②针对以上情况,八年级(二)班就“作业软件利弊谈”这一主题召开班会,请你从“利”与“弊”两方面陈述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完成下列问题。

①《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____________作者是美国记者_________________

②概括《红星照耀中国》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