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碎 暖 包利民 ①一个午后,阳光透窗而入,照在一地的书...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碎 暖

包利民

①一个午后,阳光透窗而入,照在一地的书上。我一边整理着杂乱的书籍,一边随着每一本书的入目而在心里生长着往事。忽然,从一本书里落下一张纸条,那是一本十多年前的初中语文教材,正奇怪它怎么进入到我藏书的行列中。

②那张纸条已经泛黄,是从大笔记本上撕下的一条,蓝色的字迹已经极淡:“老师,我很喜欢听你讲课!”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那个时候,我刚刚到一个小镇的初中当语文老师。第一堂课讲得紧张无比,很是有些语无伦次,下课的时候,我简直羞愧难当,有一种巨大的挫败感。这个时候,一个女生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递给我。仿佛刹那间春暖花开,心中涌动着感动,还有希望在生生不息。

③上大学时,我在学生会的宣传部,有一次在布置一个会场时,我往黑板上写美术体大字。下面有一些学生在自习,会议快开始前,他们纷纷离开,忽然,一个女同学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塞到我手里。我一看,上面写着:“‘誓言’的‘誓’错了!快改过来!”我一惊,仔细看黑板上的字,一时又惭愧又感动。

④我刚读初中的时候,班主任是一个很年轻的男老师,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了解他,也不怎么怕他。况且他教我们地理,在他的课上,我们常会有一些小动作。有一次下午地理课,他在前面板书的时候,我便写了张纸条给前面隔了几排的一个好友:“放学去河边的草地上踢球,多叫几个人!”趁老师转身的时候,我抛了过去,好友接过后,便回抛了一个给我:“你再问问别人,看有多少人去!”于是我又写了多张纸条,团成团四处抛飞。

⑤谁知很不巧,向最前排抛去的那个纸团由于用力过猛,竟落在了老师的讲台上。而恰好老师转过身来,他很好奇地打开纸条看了看,却没说什么,继续讲课。过了一会儿,他让我们自行把课文默读一遍,记住一些数据。正低头读着,忽然发现老师走到我身边,悄悄地把一个纸条放在我桌上,上面写着:“我也去踢球,放学后记得叫上我!”那一瞬间,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而自那以后,老师便融入我们之中,他也让我们明白,一个老师也完全可以不用绷着脸就能让学生从心里听从敬服。

⑥我坐在一堆书中间,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任思绪飘飞于一张又一张纸条的往事之中。曾经在一个幼儿园的墙上,看到许多纸条粘贴在上面,都是父母写给自己孩子的只言片语。比如说:“宝贝,妈妈不求你以后能大富大贵出人头地,只要你一生平安就好!”每一字每一句都浸润着父母浓浓的爱,这家幼儿园把这些纸条都精心地收藏着,说等孩子们长大以后,让他们回来看。我想,当长大的孩子们重回幼儿园,找到父母当年写给自己的纸条,心里该是怎样的温暖和感动。

⑦我的一个朋友被亲生父母抛弃,她却从不悲伤黯然,也从没有怨恨过抛弃自己的父母,她说她也有亲情,她同样在母亲的爱中成长。有一天在她家里,她小心地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已经塑了封,急促的字迹,仿佛临时匆匆写就。开始是一串年月日时,估计是她的生日,然后有几句话:“妈妈会心痛一生,会爱你一生,你永远是妈妈最珍贵的宝贝……”

⑧记得一个高中同学跟我讲过,有一次他和家人怄气,便选择了离家出走,让他伤心的是,父母并没有阻拦他。及至在另一个城市走投无路,他偶然在衣服最里面的一个口袋里,发现一些钱和一张纸条,是母亲的笔体:“走够了就回家吧!”短短的几个字,瞬间消融了心里的坚冰,流淌着暖暖的感动。

⑨我常常流连于那些让人难忘的只言片语,那样的时刻,仿佛时光都走得那么轻缓。那些点点滴滴的暖,汇聚成爱的海洋,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们,生命,才会于变迁中而不苍凉,生活,才会于坎坷中依然那么多情而美好。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本文讲述了生活中带来温暖的几件小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第⑤段中,老师看了落到讲台上纸团的内容后,却没说什么,继续讲课。体现了老师怎样的特点?

3.选文第⑥段“我坐在一堆书中间,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任思绪飘飞于一张又一张纸条的往事之中”描绘出了“我”坐在书间回忆往事的情景,请找出文中与之照应的句子。

4.结合选文,试分析题目“碎暖”的好处。

 

1.学生给“我”温暖的鼓励;女同学给“我”温暖的提醒;班主任温暖地融入“我们”的集体;家长对孩子温暖的期望;朋友母亲温暖的表白;离家出走同学母亲温暖的召唤。 2.宽容:容忍“我”上课扔纸条、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有教育智慧:没有当面批评“我”,保护了“我”的自尊。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融入同学之中。 3.我一边整理着杂乱的书籍,一边随着每一本书的入目而在心里生长着往事。 4.选取的都是生活中零碎的小事;“暖”是线索,贯穿全文;揭示了“暖”在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解析】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加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阅读文章内容,围绕着“温暖”依次进行概括:第2段写的是“学生的一句话给‘我’温暖的鼓励”;第3段写的是“女同学给‘我’温暖的提醒”;第4、5段的是“班主任温暖地融入‘我们’的集体”;第6段写的是“家长对孩子温暖的期望”,第7段写的是“朋友母亲温暖的表白”;第8段叙写的是“离家出走同学母亲对孩子的温暖召唤”。据此可填写作答。 2.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时应做到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老师发现“我”扔纸条后,没有当面批评我,而是利用这个恰当的时机融入同学之中,由此可知老师是一个有容忍之心,富有教育智慧,善于保护学生自尊心的人。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伏笔),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选文第6段“我坐在一堆书中间,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任思绪飘飞于一张又一张纸条的往事之中”与文章开头第一段中的“一个午后,阳光透窗而入,照在一地的书上。我一边整理着杂乱的书籍,一边随着每一本书的入目而在心里生长着往事”,在内容上相互照应。 4.此题考查的是标题的作用。标题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概括全文内容;揭示文章主题;充当文章线索;指出文章主要人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文章所记叙的都是生活中零碎的令人温暖的生活小事,与题目“碎暖”中的“碎”相对应。文章以“暖”为线索,贯穿全文。用“碎暖”作标题,还揭示了生活中的“温暖小事”在生命中的重要意义。另外,用“碎暖”作标题,设置了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侍郎绂,性聪慧。时家贫,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绎,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释)①侍郎:古代官名。绂():李绂,人名。②赀():通“资”,钱财。③衢():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④《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全书有22937卷,11095册。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时家贫  少:______

(2)无不立  对:_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

3.结合全文,举例说说李绂是一个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诗歌赏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2.最后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抱负?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加点的字词。

(1)卖油翁担而立 _______

(2)尔敢轻吾射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3.陈尧咨的心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结合文中语句回答;请你设想一下,卖油翁走了以后,陈尧咨会怎样做呢?

 

查看答案

阅读课内文段,按要求答题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做了哪些事,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

2.第③段中加点的“精神食粮”和第⑦段中加点的“这”,分别指代什么?(用原文)

3.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

目前,饥饿仍是人类的头号杀手,全球平均每年有1千万人因饥饿丧生,每6秒就有一名儿童因饥饿死亡。

据中国农业大学调查,我国消费者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约相当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德国和英国的统计显示,德国居民每年当做垃圾扔掉的可用或部分可用的食品高达1100万吨;英国每天有约700万片面包、130万罐酸奶、66万个鸡蛋被丢弃,其中相当一部分可以食用。这种“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令人心痛。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记者在某餐厅的部分采访记录

顾客甲:今天我请同事吃饭。点菜时没考虑太多,就怕万一不够,人家说我小气。

顾客乙:我表弟今天结婚,每桌总得点几十道菜才体面吧。是有一些菜没怎么吃,我也觉得可惜,但带走实在是太麻烦了。

顾客丙:反正是公家买单,我又不用出钱,浪费一点有什么关系呢,更何况大家都如此。

服务员:现在有些年轻人,从小衣食无忧,没有过过苦日子,哪知道珍惜啊,浪费这点,对他们来说,完全不是个事。

(2)材料二中造成舌尖上浪费的主要原因有哪几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对舌尖上的浪费,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应对办法。

在澳大利亚,若是10人以下的小型宴请,实行分餐制,每人吃自己面前的那一份,故很少浪费。10人以上,往往采取自助式。这种自助式食物不多,且都是放在游走于餐厅当中的侍者所托的托盘当中,每次推出的菜不多,且要吃完了再准备新的端上来,故大大减少了浪费。

韩国上世纪末推出一项法令,如果一家餐馆能向顾客提供把饭菜吃光的标准菜单或能让顾客把吃剩的饭菜打包带走,就可享受减税或减收30%税费的优惠。多家韩国自助餐厅陆续推出“吃自助,交押金”政策,要求客人就餐前先交纳押金,如出现食物浪费现象,餐厅不会返还客人押金。

德国被认为是处罚餐厅浪费最严的国家。在德国,无论自助餐还是点餐,都不能浪费,一旦发现有人浪费,即按规定罚款。同时,德国政府规定,从幼儿园起,德国孩子们就会受到节俭就餐的教育。在家里,孩子若浪费食物,也会被处罚劳动。  

(3)把不同国家应对舌尖上的浪费办法填入表格内,每空不得超过10个字。

国家

澳大利亚

韩国

德国

措施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结合阅读材料,针对我国舌尖上的浪费,请你写出两条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