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把握前进方向……
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600字;
(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米粽之忆
雷抒雁
①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浸淫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整夜都会沉进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
②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母亲。端午的先几天,母亲就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又一针针用五彩丝线在那红布上刺绣一些蛤蟆、蜈蚣、蜘蛛,以及蛇蝎之类的小动物。那时,并不知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绣的好看;妈妈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我只是趴在一旁,不眨眼地看着,一声不吱地听着。
③接着是包粽子。早一个月,妈妈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阴干在屋里。又从路旁的马兰草上剪下一根根长长的草叶。红枣大米红红白白,泡在瓷盆里;包粽时,便一张张捋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咬住,另一头去捆那米粽。那时,妈妈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
④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只一阵时间,满屋里都是米的清香,枣的清香,以及苇叶、马兰草甜丝丝的青草香。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妈妈说:睡觉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哩!我说:不睡,我不困么。
⑤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催促,我的眼皮开始打架。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母亲抱到炕上,一睁眼,却天亮了。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喷喷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也不管没有洗手洗脸,端起碗就吃。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有吃过那么香的粽子,妈妈包的粽子。
⑥这时,父亲已站在门前,手里握着一把镰刀,要到野外割艾草去。我便三下五除二,穿衣登鞋,要跟父亲“趟露水”去。
⑦端午时节,已是仲夏季节,草木茂盛,到处是浓密的树叶,高深的青草。鸟儿藏在树林深处,不管有没有人走过,依旧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叫。麦子已一片一片黄熟,心急的人家已开始开镰割麦了。在阡陌上行走,不一会露水就打湿了鞋袜,打湿了裤脚。不管!那时,父亲在前边割艾草,闻着那带有苦味的草香,我便想起了妈妈给爷爷熬药的味道来。
⑧一大捆艾草,父亲选了一些插在门楣上;剩余的,爷爷会把它拧成草绳。夏天蚊子多,点燃草绳,闻着苦艾燃烧的味道,蚊子就不敢飞过来了。
⑨哎,一说到这些事,我就忍不住想掉眼泪。全是60年以前的事了。我的爷爷,那个默默劳作一生的人1962年就去世了;我的父亲去世25年了,而母亲离开我也已近10年了。端午节其实也是个祭祀的日子,写这篇小文,想想那些逝去的亲人,也算是一个纪念吧。
⑩我面前现在正放着几个米粽,是从超市购来的。我不想急急忙忙打开它,那形状使我想起既往的端午节,想起永远不会再有的妈妈给我煮的红枣米粽,香喷喷的,让人止不住要落泪……
(选自《今晚报》,有删除)
1.文题“米粽之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文中作者围绕“米粽”回忆里那几件往事?
3.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你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第⑤段划线句子。
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
4.读完全文说说你对文章第⑩段划线句“让人止不住要落泪”这句话的理解。
5.请结合全文的语句分析母亲的性格特点。
不过,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受到威胁的虫子意识到了危险,它看到自己面前出现了一个幽灵,高举着弯钩,准备扑来;它觉得碰到了死神,尽管现在逃跑还来得及,可它却没有这样做。它擅长跳跃,可以轻而易举地跳到A勾爪的远处;它有着粗壮的后腿,是跳跃的健将;可此刻,它却傻乎乎的待在原地,甚至还慢慢地向对手靠近。
据说,小鸟看到蛇张开嘴巴,会吓得不敢动弹;他会为蛇的眼光所迷惑,忘记飞走,束手就擒。很多时候,蝗虫也是这样。现在,他已经处在摄取其心魄者的控制范围内了,A的两只弯钩猛砸下来,爪子抓住它,两把锯子收拢起来,紧紧的将它夹住。可怜的蝗虫徒劳挣扎着;它的大颚空咬着,绝望地向空中踢着腿,它活该倒霉。A收起翅膀,这是它的战旗;它恢复到正常的姿势,开始用餐。
1.语段选自《 》,作者(姓名) ,文中的A是
2.请列举出本书中其他两种动物的进食习性。
3.《昆虫记》享有“昆虫的史诗”的美誉,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请你谈谈科学性和文学性在选文中的体现。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①遽②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徵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注释)①“傥”同“倘”。②遽[jù]立即,马上。
1.解释加点实词
①管夷吾举于士
②衡于虑
③四夷俱服
④诚自古所希
2.标出下面句子朗读停顿。(标两处)
故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是 人 也
3.翻译下列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4.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A.犹宜将护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B.七里之郭 出郭相扶将
C.尔安敢轻吾射 今中国幸安 D.病虽愈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结合甲文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的原因。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有《匆匆》《春》《背影》《荷塘月色》等。
B.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C.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亚圣”《孟子》一书是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
D.“丈夫之冠”中的“冠”即行冠礼,古时男子二十就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表示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