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轻声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篓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啦啦地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吧。”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烧一个冬天了。”

1.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早上:孙老师夫妇为学生生火,学生烤火取暖。

下午放学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晚上:孙老师的妻子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孙老师却不在意。

第二天清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文中横线处应填写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

3.品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4.请你仿照下列批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一个批注。

(1)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

批注: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学生围在火堆边烤火时欢快的情景,侧面表现了孙老师对学生的爱。

(2)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下午放学后: 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按时回家。 第二天清早: 学生们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言之有理即可) 2.“看到啥了?” 3.这个画线句属于神态、动作描写,写出了孙老师被学生行为所感动的神态及其妻子误解学生后的窘态 4.突出山村冬天天气严寒,为下文写学生们雪中送炭作了铺垫,也衬托了学生这种行为的感人。(答到两点即可) 【解析】 1.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从“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2.此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这类补写填空题目,关键就是认真研究分析画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的勾画、归纳等手段,确定所补写句子的内容。结合上文的“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和下文的“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可知,孙老师的妻子问的是孙老师看到孩子们在路上干什么。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他回头看了看女人”是动作描写,“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是神态描写,写出了孙老师看到孩子们烧的木炭以及听了孩子们温暖的话以后内心的感动;“女人的脸红扑扑的”是对孙老师妻子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她知道了自己误解孩子以后的尴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完成小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

1.选文开头画横线部分的句子是新闻的导语,它告诉了读者哪三个情况?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从下面句子中品味其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巩固的,弱点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3.请从一个角度,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至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康乐以来 B.蝉则/千转不穷

C.沉鳞/竞跃 D.经纶/世务者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夕日欲(坠落) B.泉水石(冲击,撞击)

C.鸢飞天者(至,到达) D.竞跃(水光波动的样子)

3.下面对(甲)(乙)两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及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理【解析】
写出了茅山中一日之美。

B.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翻译:流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理【解析】
写出了江水的清澈明净。

C.实是欲界之仙都。(翻译: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理【解析】
作者被贬官后,心情郁闷,看到此美景,不由得发出感叹。

D.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翻译:我乘着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理【解析】
表现作者纵情游赏,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和怡然自得。

4.把(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甲)(乙)两文都抓住___________的特征进行描写;在写法上(乙)文先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完成小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颈联描绘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是______________图;第二幅是______________图。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两句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①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②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___________________,将以遗所思。(《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⑤学习、生活中,我们可用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⑥王维的《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⑦在《三峡》中写到“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段话可以用李白《朝发白帝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来概括。

 

查看答案

在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危难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人民解放军无愧为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B.随着“非洲猪瘟”疫情的蔓延,市场上的猪肉价格一度上涨,令群众叹为观止

C.在今年校园科技周活动中,许多同学处心积虑,设计出了各种造型的航空模型作品。

D.今年国庆假期,我终于游玩了巧夺天工的融安石门仙湖景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