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在散步时,家庭中发生的分歧是什么?“我”的决定是什么?“我”为什么作这样的决定?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这句话里的“早已”与“还”、“强壮”与“高大”能否互相调换?为什么?
3.“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4.第二段中对“我”采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你对“责任”有哪些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l)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子: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3)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仁:
3.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请你结合学习实际,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古诗词积累:
(1)__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
(2)_________________,以观沧海。
(3)_________________,山岛竦峙。
(4)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
(5)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断肠人在天涯。
(7)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9)《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综合性学习。
某校初一(7)班在开学之初开展了“交友之道”的活动,请你围绕这个主题,完成以下问题。
(1)当你迈进初中的大门,意味着将要结交更多的朋友,请你写出一句关于“交友(友情)”的诗词、名言或警句。
(2)与朋友交往的第一步就是要展示自己,让朋友认识你,假设你要站在讲台上向同班同学介绍你自己,请写一份50字左右的自我介绍发言稿。
名著阅读。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这段文字节选自《 》(填写书名)中的《 》(填写篇目名)。
(2)请你运用学到的知识为这个语段做个批注。(温馨提示:可以赏析语句,可以写出自己的感想,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也可以总结语段内容)
请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