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甲) 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甲) 

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儿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②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③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④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⑤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⑥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⑦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选自老舍《济南的冬天》)

(乙)

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在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那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褐色的石层,仿佛给小山穿上了一件色彩斑斓的衣衫,再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和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绿得晶莹剔透,远处的点点白帆在绿波上轻轻荡漾,平时看不见的小岛也清楚地点现在天边。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一种无目的思虑,要思虑而心中反倒空虚了些,青岛的秋引起我甜美的悲哀。

(选自老舍《春风》)

1.甲文第一段突出了济南冬天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2.甲文③④⑤段写冬天的山景,依次是:阳光朗照下的山→______________

3.甲文第⑥段极写水藻之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按要求品味、赏析文中划线的语句。

(1)山坡上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着点儿雪。(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2)到了秋天,小山上那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褐色的石层,仿佛给小山穿上了一件色彩斑斓的衣衫。(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进行赏析)

5.乙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济南的秋和青岛的秋给作者各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1.温晴 2. 薄雪覆盖下的山 城外远山 3.用水藻的绿来衬托水的清澈透明,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4.(1)“卧”字生动形象地写出村庄、雪的情态,营造出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2)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天小山的色彩美。 5.乙文运用对比的手法,济南的秋给作者舒适安全之感,青岛的秋让作者感到甜美的悲哀。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是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仔细阅读文章第1段可知,文章将济南与北平、伦敦、热带三地的冬天进行对比,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温睛”的特点。据此可作答。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依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概括作答。文章第2、3段叙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景;第4段叙写了薄雪覆盖下的山景;第5段描绘了城外远山的景色。据此可填写作答。 3.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写作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甲文第6段极言水藻之绿,因水清才更见水藻的绿,运用了衬托的写法,突出了水的清澈透明,从而突出表现济南冬天“温睛”的特点。据此理解作答。 4.(1)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语句“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中的两个“卧”字,准确形象地写出了雪后的小村庄在山坡低洼处的情态,给人以舒服、安适的感受。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语句“到了秋天,小山上那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褐色的石层,仿佛给小山穿上了一件色彩斑斓的衣衫”,将“山上的草丛、松树、岩石相间的情形”比作“色彩斑斓的衣衫”,并把山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山的秀美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5.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对比手法是文章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通常是把XX与XX进行鲜明地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乙文把“济南的秋景”与“青岛的秋景”进行对比,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并用“我觉到一种舒适和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突出了济南的秋给人舒适安全的感受;用“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一种无目的思虑,要思虑而心中反倒空虚了些,青岛的秋引起我甜美的悲哀”来表达青岛的秋却让“我”感到甜美的悲哀。据此理解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

(1)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

(2)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4)_______________,断肠人在天涯。

(5)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

(6)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不舍昼夜。

(8)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

B.白雪纷纷/何所似

C.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D.君与家君/期日中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拟_______________  (2)期____________  (3)顾__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字里行间都表达了对主人公的赞许之意。文中谢道温和陈元方的聪颖机智分别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鄂州南楼书事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出了春天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象。

B.第二句写出了荷花绵延很远,香气扑鼻。

C.“清风明月无人管”,习习清风,朗朗明月,谁也不能对它们进行管束。

D.整首诗风格清新淡雅,语言明白易懂,令人回味无穷。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写景很有特色,第一句总写水光接天的景象,第二句是特写。

B.全诗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惬意之感。

C.前两句写景充分调动了各种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等。

D.最后一句中的“凉”字,是清风明月带给诗人的愉悦感受。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字中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意甚浓了,但在北方还是五风十雨,春寒料峭,         ,又来了一场沁人心脾的冷雨。

A.刚吹过一阵暖人心意的春风

B.一团团乌云刚刚布满天空

C.刚飞过一群欢叫的大雁

D.一堆堆令人生寒的积雪还依稀可见

 

查看答案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旁观者》的刊物,便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大意摘录下来。

②接着,就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把它改正过来。

③几年以后,他模拟原文的风格,写出了一篇篇文章。

④这样下来,他不仅掌握了作者的观点,取到了“真经”而且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

⑤“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的好方法。

⑥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

A.⑤⑥②③①④ B.⑤⑥①③②④ C.④③②①⑤⑥ D.①②④⑤⑥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