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知县喝过一边,带那另一个上来问道:“你叫做甚么名字...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知县喝过一边,带那另一个上来问道:“你叫做甚么名字?”那人是个五六十岁老者,禀道:“小人叫做黄梦统,在乡下住。因去年九月上县来交钱粮,一时短少,央中人向严乡绅借二十两银子,每月三分钱,写借约,送在严府。小的却不曾拿他的银子。走上街来,遇著个乡里的亲眷,他说有几两银子借与小的交个几分数,再下乡去设法,劝小的不要借严家的银子。小的交完钱粮,就同亲戚回家去了。至今已是大半年,想起这事来,问严府取回借约,严乡绅向小的要这几个月的利息钱。小的说:‘并不曾借本,何得有利?’严乡绅说,小的若当时拿回借约,他可把银子借与别人生利;因不曾取约,他将二十两银子也不能动,误了大半年的利钱,该是小的出。小的自知不是,向中人说,情愿买个蹄酒上门去取约;严乡绅执意不肯,把小的驴儿和米同梢袋,都叫人拿了回家,还不发出借据来。这样含冤负屈的事,求大老爷做主!”

知县听了,说道:“一个读书人人,忝列衣冠;不在乡里间做些好事,只管如此骗人,实在可恶!”便将两张状子都批准。原告在外伺候。早有人把这话报知A,慌了,自心里想:“这两件事都是实的,倘若审断起来,体面上不好看。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卷卷行李,一溜烟急走到省城去了。

1.上文语段出自《__________ 》。选文中的A是______

2.结合整本书,选段中A的无耻行为具体体现在哪些事情上?

3.结合整本书的阅读,A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有着怎样的社会意义?

 

1. 《儒林外史》 严贡生(严致和) 2.(1)他明明是扣住了人家的猪,非但不还,当人家来讨猪时,还“拿拴门的闩,赶面的杖”,打折了人家的腿。(2)他不想给人家船钱,故意用几片云片糕设下圈套,装模作样地说船艄公吃的是他的名贵的药物,价值“几百两银子”,并发怒要把船家送到汤老爷衙里问罪,赖了船钱才扬长而去了。(3)严贡生自己的弟弟严监生病死,临死前也不见严贡生来询问、关心;直到严监生死后“过了三四日”,才见“严大老官”“ 从省里科举了回来”。(4)他明明要侵吞同胞兄弟的家产,却硬不承认赵氏已经扶正的事实,把赵氏赶到厢房去住,仍以妾相待,并说什么“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都是差错不得的”。 3.严贡生是一个六亲不认、投机钻营、欺压百姓,横暴贪婪、果断狠毒,极端无耻、自私的人。严贡生这个反面典型,他的行为和品质,集中了剥削阶级的一切特性。《儒林外史》通过严贡生这个人物,进一步揭露了当时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一些文人在政治、思想文化各个领域中丑恶和可笑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讽刺意图,揭露了罪恶的社会根源。 【解析】 1.本段选自《儒林外史》第5回“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选段内容记叙了一个五六十岁老者上告严乡绅取借约的事,由“一个读书人人,忝列衣冠;不在乡里间做些好事,只管如此骗人,实在可恶!”可知选文中的A是严贡生。严贡生是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反面人物。严贡生是一个把钱财看作是一切的财主,家财万贯的守财奴。 2.考查对名著故事情节的掌握。严贡生是一个欺压百姓、六亲不认、横暴贪婪的典型人物。他明明是扣住了人家的猪,非但不还,当人家来讨猪时,还“拿拴门的闩,赶面的杖”,打折了人家的腿;他明明没有借钱给人家,却偏要人家还利息,中人求情也不肯,硬是把人家的“驴和米同梢袋都叫人短了家去”;他明明是想不给人家船钱,却故意用几片云片糕设下圈套,装模作样地说船艄公吃的是他的名贵的药物,价值“几百两银子”,并发怒要把船家送到汤老爷衙里问罪,赖了船钱才扬长而去了;他明明要侵吞同胞兄弟的家产,却硬不承认赵氏已经扶正的事实,把赵氏赶到厢房去住,仍以妾相待,并说什么“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都是差错不得的”。通过以上种种典型事实的描写,揭露了严贡生欺诈、蛮横、贪婪的卑劣本性,使这个劣绅的丑恶嘴脸呈现于读者面前,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讽刺意图,揭露了罪恶的社会根源。 3.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及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严贡生是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反面人物。严贡生是一个欺压百姓、六亲不认、横暴贪婪的典型人物。作者借“严贡生”这个侧面对科举制度的虚伪性给以深刻的揭发。严贡生的“六亲不认”更是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在第六回中,严贡生自己的弟弟严监生病死,临死前也不见严贡生来询问、关心;直到严监生死后过了三四日,才见“严大老官”从省里科举了回来。这也说明了当时封建科举麻痹人心,“科举”在严贡生这一类文人眼里远远比“亲情”重要。接下来,严贡生的虚伪和贪财又进一步得到揭露:严贡生回到家并没有立即去拜见死者,而是悠闲地和浑家坐着,打点拿水来洗脸,直到打开严监生的遗物,看见簇新的两套缎子衣服,齐臻臻的二百两银子,立刻满心欢喜,即刻换了孝巾,系了一条白布在腰间,在柩前叫了声“老二”,干号了几声,下了两拜。在与王家兄弟攀谈中,还大言不惭地为自己辩护说“我们科场是朝廷大典,就是不顾私亲,也还觉得与心无愧。”严贡生的欺压和敲诈,更是在“云片糕”上表现得入木三分。第六回里写他欺凌妾出身的弟妇,企图夺产,闹得人仰马翻,碰巧遇着一个“也是妾生的儿子”的知县支持了他的弟妇,那一场官司,在形式上他是打输了;但是,第十八回里写出了他活动的结果,“仍然立的是他二令郎,将家私三七分开”,他得七股,实际上他还是得到了胜利。通过严贡生这个人物,可以进一步认识当时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一些文人在政治、思想文化各个领域中丑恶和可笑的形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要求作文。

许多诗句会像阳光一样照亮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震撼,为之鼓舞,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请你自拟题目,或叙述与诗句有关的经历,或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迪,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查看答案

长大的第一级阶梯

 

①那时我读高一,是被舅舅费了很大的劲,才把我从一所普通中学转到重点高中。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正是课间,老师在混乱嘈杂中,简单地介绍了几句,便让我坐到安排好的位置上去。没有人因为我的到来而停止喧哗。 

②我突然地有些惶恐,像一只小动物落入陷阱,怎么也盼不来那个拯救自己的人。而蓝,就是在这时回头,将一块干净的抹布放在我的桌上,微微笑道:“许久没有人坐了。都是灰尘,擦一擦,再放书包吧。”我欣喜地抬头,看见笑容纯美恬静的蓝,正歪着头俏皮地看着我。 

③第二天做早操的时候,我偷偷地将一块奶糖放到蓝的手中。蓝笑着剥开来,并随手将漂亮的糖纸丢在地上。我是在蓝走远了,才弯腰将糖纸捡起来,细心地抚平,并放入口袋。 

④蓝是个活泼外向的女孩,身边总有许多朋友,其中一些来自外班,甚至外校。她的朋友中,有不少男生,他们在一起,像快乐的青春组合。我这样素朴平淡的女孩,似乎永远无法介入。

⑤明明知道无法进入,但想要一份友情的欲望,强烈地推动着我。我犹如一只想要靠近蓝天的蜗牛,一点点向耀眼明亮的蓝爬去。 

⑥我将所有珍藏的宝贝送给蓝。邮票、书、信纸、发夹、丝线、纽扣。我成绩平平,不能给蓝学习上的帮助;我长相不美,无法吸引住蓝身边的某个男孩;我歌声也不悠扬,不能给作为文娱委员的蓝增添丝毫的光彩;我还笨嘴拙舌,与蓝在一起,会让她觉得索然无味。我什么都不能给蓝,除了那些不会说话且让蓝并不讨厌的宝贝。 

⑦起初,蓝都会笑着接过,并说声“谢谢”。她总是随意地将它们放在桌面上,或者顺手夹入某本书里。她甚至将一个可爱的泥人,压在一摞书下。她不知道那个泥人,是生日时爸爸从天津给我专程买来的。它在我的手中半年了,依然鲜亮如初,衣服上每一个褶皱,都清晰可见。可是,我却在送给蓝之后的第二天,发现它已经脱落了一块颜色。我小心翼翼地提醒蓝,这个泥人是不经碰的。蓝恍然大悟般地将倒下的泥人扶正了,又回头开玩笑道:“嘿。没关系,泥人没有心。不知道疼呢。” 

⑧这个玩笑却让我感伤了许久。就像那个泥人,是我满心欢喜地让它站在蓝的书桌上,等着她爱抚地注视它一眼。可是蓝却漫不经心地,像扫掉尘土一样,将它碰倒在冰冷的桌面上。她长久地忘记了它的存在,任由尘灰落满它鲜亮的衣服。 

⑨我依然记得那个春天的午后。我将辛苦淘来的一个漂亮的笔筒送给蓝。蓝正与她的几个朋友说着话,看我递过来的笔筒,连“谢谢”都没有说,便高高举起来,朝她的朋友们喊:“谁下课后帮我去买巧克力,我便将这个笔筒送给谁!”几个女孩,纷纷地举起手,去抢那个笔筒。 

⑩站在蓝的身后,突然间很难过,也不知哪来的勇气,我将笔筒一把夺了过来,转身离开前,我只说了一句话:“抱歉,蓝,这个笔筒,我不是送给你的!” 

⑪或许是从来没有见过我这样的反应,蓝先是很惊愕,随即满脸通红,停止了打闹。 

⑫往后的日子,我和蓝平静地交往着。只是,我收回了那份卑微,变得从容,而蓝,也似乎比以往关心我了。 

⑬许多年后,我在人生的旅途中,终于可以一个人走得从容、勇敢、无畏,且不再乞求他人的拯救与安慰,人生的种种际遇,让我明白,我们需要友情,也需要自尊。 

⑭这样的时刻,再想起蓝,已能原谅她了。她没有成为我的挚友,却为我垫下了长大的第一级阶梯。

 (《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07期,有改动)

1.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情节发展

 初到教室

蓝递抹布 

碰倒泥人 

夺回笔筒

“我”的心情

 

 

 

 

2.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品析下面的句子。 

(1)我突然地有些惶恐,像一只小动物落入陷阱,怎么也盼不来那个拯救自己的人。(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可是蓝却漫不经心地,像扫掉尘土一样,将它碰倒在冰冷的桌面上。 (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试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4.“长大的第一级阶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蛙跳心理”与“冠军智慧”

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选手意外夺得国际马拉松赛冠军后总结说,自己是凭智慧战胜对手的。赛前,他会把赛程分解成几个小目标并记下标志,比赛开始后就奋力向第一个标志冲去,再坚持以同样速度冲向第二个标志、第三个标志……如此一直坚持到终点,竟创造出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成绩。

干事皆须有目标。目标不明确,很容易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然而,实现目标却难以一蹴而就。尤其是那些长期的、远景的目标,如果不将其分解成若干具体指标,很可能会因无序而走走停停、精神懈怠,或因无望而悲观消极、轻言放弃。合理分解目标,有利于科学配置资源,保持自我激励、自我加压的态势,把初始阶段的劲头延续到最后。也许,“冠军的智慧”即在于此。

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成功也是成功之母。一次次成功不仅验证了“方向对头”,还能助人累积迎难而上的必胜信念、积小胜为大胜的实干精神、扬长避短的科学态度,激发“胜利者心态”。青年科学家颜宁每天10多个小时“宅”在实验室里,专心求解自然的奥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35年与农为伴,把科技论文写在了燕赵大地上。他们之所以能做到目标明确,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不断从平凡的日常中找寻成就感。“撒上一把土,夯实,再撒上一把土,再夯实”,就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化种种不可能为可能。

应当看到,现实中,有的人重结果、轻过程,在完成目标方面存在一种“蛙跳心理”。他们确立方向后,不是一步一个脚印前行,而是集中搞几个标志性大动作,做几个可以量化的指标,而后即宣布“大功告成”。热衷于“造势”,结果却往往虎头蛇尾,甚至不得不一再回头补课。上世纪30年代,有人问郭沫若:为什么难见伟大的作品?他回答:“早产的胎儿太多了。”这从另一面提醒我们,分解目标不等于急功近利,更不能把跑马拉松简单异化为百米冲刺。

在纪录片《大国工匠》中,錾刻工艺师孟剑锋总结:錾刻是个精细活儿,有熔炼、掐丝、整形等多道工艺,每道工艺要求都非常精细,不允许有丝毫闪失。对于工艺品而言,唯有在各环节都精益求精,才能制作出精品。实现宏大目标又何尝不是如此?抛弃走捷径的心态,一心一意、聚精会神,以最佳状态完成每一项具体任务;不忘初心、不染杂念,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惟其如此,方能以完美过程保证理想结果,最终攀登胜利的高峰。

苟自强不息,亦何远而不届哉?古往今来的事实证明,美好的硕果永远在奔跑的过程中孕育。汲取“冠军的智慧”,理性看待目标与奋斗,向着理想的终点顽强进发,定能一次次点燃成功的火炬,照亮奋进者的天空。

《人民日报》(2017年01月13日04版)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述马拉松冠军的事例,不仅自然地引出了论题,还为下文的论证提供了论据。

B.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如以“脚踩西瓜皮”比喻缺乏目标,以“回头补课”比喻花大力气补救工作中的失误,增强了表达效果。

C.第③~⑤段列举了大量正面与反面的事例,有力地阐明了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奋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D.全文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先由马拉松冠军的事例引出“冠军的智慧”,接着阐述了“冠军的智慧”的含义,进而分析了“蛙跳心理”的危害,最后以热情号召总结全文。

2.下列用于替换第③段中青年科学家颜宁的事例,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不管刮风下雨,几十年如一日地每天都坚持到街头去观察、谛听,积累了丰富的生活资料,最终成为英国一代文豪,取得了他文学事业上的巨大成功。

B.著名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为了探索教育成功之路,先取得了两个班级教育改革的成功,进而在全校推广改革经验,最后带动了全国很多地区的改革,影响深远。

C.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却一生都在不断地努力,克服了无数艰难困苦,终于从一个让人同情的小女孩变成让全世界尊敬的女强人。

D.爱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制蓄电池,其间不断遭受失败打击的他一直咬牙坚持,经过了五万次左右的试验,终于取得成功,发明了蓄电池,被人们誉为“发明大王”。

3.联系全文,说说“冠军智慧”与“蛙跳心理”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查看答案

    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若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一百零四》)

(注释)①安世:即刘安世,宋代大臣。②除:被授予官职。③白母:禀告母亲。④在言路:指当谏官。⑤明目张胆:主持公道,敢作敢为。⑥触忤:触怒(皇帝)。⑦主上:皇帝。⑧蓄缩悚汗:缩着头颈,吓出冷汗。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倘居其/不可久 B.帝盛怒/王命急宣

C.若以老母/未尝稍降 D.白母曰/则无法家拂士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于 是 受 命 在 职 累 岁 正 色 立 朝 扶 持 公 道。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刘安世不想接受谏官这一官职任命的原因。

 

查看答案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故有所不辟也_________(2)尔而与之_________  (3)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散文善用排比和对偶。本文第二段使用了排比句和对偶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且富有文采和气势。

B.本文阐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孟子认为,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C.本文第一段论证思路清晰。先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再从反面论述为了“义”可以舍生,接着再从正面论述为了“生”可以不择手段。

D.“本心”即天性,天良。作者用一般人和乞丐都不能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并对失去本心接受“万钟”的行为进行了嘲讽和批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