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师者 许锋 ①“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师者

许锋

①“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②从小学开始,我一直是插班生。初一快结束的时候,我跟随父亲,转到了甘肃乡镇的一所普通初中,班主任姓金,叫金生荣,教语文。金老师是本乡本士人,普通话也不标准。但他说的家乡方言我勉强能听懂。

③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内心极度不安,父亲不管这些,把我交给金老师,骑上车子一溜烟走了。我走进教室时,同学们几十双眼睛“ 歘”地扫过来,“打”得我一个激灵。我慌乱地在自己的座位坐下,大气都不敢出。金老师笑呵呵地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班转来一个新同学,叫许锋,你们知道吗?他的作文写得可好了,同学们以后要多向他学习。教室里一下子“叽叽喳喳”起来。重点中学的学生,个个都很牛,虽然年纪小,但心比天高。有了金老师这一番推荐,我忐忑的心渐渐平静,也感到了一缕温暧。老师的关切,有时哪怕一句话,也会抚慰幼小的孩子孤独无助的心灵。

④既得老师表扬,总希望“写”出点成绩,面对题目,我绞尽脑汁、挖空心思,语不惊人死不休。为了给作文增色,我还偷偷参考一些课外读物。父亲为了提高我的作文成绩,在我上小学时便工工整整地抄录了厚厚的几百页的“素材”,有写风景的,写人物的,写庄稼的,写心理的……可派上了用场,整段整段地抄,是不对的,但我也用过:经常是“改头换面”“活学活用”。如此一来,我的作文脱颖而出,金老师很高兴,在班里表扬,贴到黑板报上,推荐参加学校的作文比赛;在学校得奖后,又被推荐到市里,一时风光得很。

⑤我从小学开始便爱好文学;立志要当作家。到了初中后,由于金老师的鼓励,决心更大,课余偷偷地写作,偷偷地投稿,但一篇都没有发表。急得不行,有一次,找来两个铅字,一个是“许”,一个是“锋”,蘸了黑墨水,把别人发表在报纸上的一篇作文,用刀片将人家的名字轻轻刮掉,印上自己的名字。我看着“变成”铅字的“许锋”,激动得像苍蝇似的到处乱窜。金老师看到报纸,兴奋异常,说,上课的时候我给全班同学宣布一下。

⑥金老师走进教室时,我心里一凉——他手里没拿那张报纸。在讲课之前,他问同学们,大家到学校读书,是为了什么?

⑦提高成绩、考上大学、建设祖国……回答五花八门。

⑧金老师说,大家都知道孔子,孔子是至圣先师,有万世师表的美誉,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那怎么可以?什么是信用,就是诚信,什么是诚信,就是说实话,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诚信,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所以,同学们到学校里来,学习是主要的,但做人更重要。不好好学做人,学习成绩好,将来更会危害社会。金老师话题一转,任何的学习与兴趣,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同学们要不骄不躁,只要努力,能吃苦,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

⑨我坐在第二排,不敢看金老师,脸上如一颗火球在滚,发烫,灼热。

⑩在整个初中时代,金老师都没有再和我说过这件事,我更是回避。那张报纸,肯定早已被他撕了个稀巴烂。

⑾语文老师一般都爱好文学。金老师经常胳膊肘夹一本杂志,《小说选刊》或《飞天》。那个时候,文学大行其道,有时候我们上晚自习,他就坐在讲台上捧着杂志静静地读,不出声,嘴皮子却微微地一张一翕,像一条小鱼在轻快游动。我能闻到杂志散发出的墨香。有一次,该到李存葆的作品;他兴奋地站起来,在教室里转圈,连声说,“写得好,写得好!”一教室的小脑袋瓜都抬了起来。面对老师的兴奋,可惜,我们这些读书娃儿年纪太小,没有读过李存葆作品,成不了金老师的知音。

⑿但是,金老师通过这种方式不断传递出的文学情怀深深地影响了我。我确信,文学是神圣的,要用毕生的努力去追求,那是一座芳草园,是心灵的殿堂。

⒀若干年后,前年,我回老家去看金老师。他一见我,老远就喊:大作家来了。“大”字让我十分羞愧。这些年,发了一些文章,写了一些书,谨记金老师的教诲,不敢“拿来主义”,一字一句,言由心生。金老师看过我发表的好些作品。在老师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值得骄傲的,不吝溢美之词,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但是,在老师面前,学生没有资格骄傲,当年那一次“事件”,是我人生的一个“污点”,而金老师是唯一的知情者。他保护了我。也保佑了我。

⒁终于,有一天,我站在大学的讲坛上,面对学生,想到我的金老师,我几乎要流泪。我知道,生之所需;师之所授,俱来自于师——善莫大焉。

(摘编自2017年06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老师使“我”确信追求文学需要毕生的努力,文学是高雅、美好的艺术。

B.当我回老家看望金老师,老师的一句“大作家来了”,是对我的揶揄与嘲笑。

C.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详细叙述了金老师与我交往的几件事。

D.第二段介绍了金老师的基本情况,与下文他的优秀品质形成对比。

2.第⒁段中为什么“我”几乎要流泪?

3.阅读文中画线的部分,按要求回答问题。

(1)“同学们几十双眼睛‘歘’地过来,‘’得我一个激灵。”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2)他就坐在讲台上捧着杂志静静地读,不出声,嘴皮子却微微地一张一翕;像条小鱼在轻快游动。(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

4.请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5.金老师具有哪些的“师者”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B 2.因为当我成为一名老师,面对学生时,想到老师对我人生的教导与影响而感动感激,同时也感到为师的神圣郑重,因而“几乎流泪”。 3.(1)“扫”“打”为动词,“扫”写出了同学们一齐对我的仔细打量,“打”写出了我面对同学目光时的紧张和忐忑。(2)运用了比喻修辞,用“小鱼”比喻老师默读时的样子,写出了老师默读时沉浸在自己读书世界里的专注忘我和愉悦欢快。 4.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师应该德才兼备,不仅教授学问,更应该传授做人之道,开门见山地点明了本文的主旨,是金老师精神品质的最好概括,总领全文,引出下文金老师的故事,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5.金老师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并能适时鼓励学生。在“我”初次到班时,向同学们推荐了“我”,使“我”对新集体不陌生,感到了平静与温暖。他在鼓励“我”文学创作,以自身爱读书感染了“我”,使“我”坚定了文学创作之路。金老师富有教学智慧,明知“我”伪造了发表作品一事,为我保守秘密,并不漏痕迹地教育了我,保护了“我”的自尊心。金老师热爱职业,热爱语文,用自己爱阅读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给学生以文学熏陶。 【解析】 1.B. 有误。当我回老家看望金老师,老师的一句“大作家来了”,是因为在老师的眼里,没一个学生都值得骄傲。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14)段前后语境“当年那一次‘事件’,是我人生的一个‘污点’,而金老师是唯一的知情者。他保护了我。也保佑了我。终于,有一天,我站在大学的讲坛上,面对学生,想到我的金老师,我几乎要流泪。我知道,生之所需;师之所授,俱来自于师——善莫大焉。”金老师对我的保护和教导我永世不忘,后来当我站在讲台上,成为一名老师时,我想起了金老师。“想到我的金老师,我几乎要流泪。我知道,生之所需;师之所授,俱来自于师——善莫大焉。”感激金老师,同时也感到为师的神圣郑重,因而“几乎流泪”。 3.(1)此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加点词“扫”“打”为动词,即动作描写。“扫”是写几十名同学们一齐对我的打量,“打”是写我面对同学们的打量时的紧张、忐忑不安。 (2)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解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表现了…感情。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便于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嘴皮子却微微地一张一翕;像条小鱼在轻快游动”用“小鱼”比喻老师默读时嘴巴动的样子,这是比喻的修辞,写作对象是老师,所以作用是突出老师认真默读时的愉悦。 4.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地位置,放在开头部分的作用大致有:总领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意思是说:堪为“师”者,既须有教人之德,又须有教人之才,还须深谙教人之艺,应是德才兼备的人中佼佼者。这正是文中金老师对我的教导,所以开头开门见山地点明了本文的主旨。结构上的作用是:引出下文对金老师的描写,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5.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找到与人物相关的文章原句,从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分析人物形象要客观全面,并且要言之有据。“有了金老师这一番推荐,我忐忑的心渐渐平静,也感到了一缕温暧。老师的关切,有时哪怕一句话,也会抚慰幼小的孩子孤独无助的心灵”我初到班级时,金老师鼓励的话语给了我温暖。后来我把别人发表在报纸上的一篇作文换成自己的名字,被金老师识破,但金老师没有揭穿我的“骗术”,而是循循善诱地教导我,说明他是一位教育有方、能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的好老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

(注释)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A.沿阻绝 溯:

B.空谷传  响:

C.江水又  东:

D.人际所  绝: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仅停一处)。

虽 途 迳 信 宿 犹 望 见 此 物

3.翻译下列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色如人负刀牵牛。

4.(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_______________;(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______________。这在写法上都属于_____________描写。(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逄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单车”可见作者轻车简从,“属国”点明诗人的使者身份。

B.颈联写雄奇壮美的塞外奇观,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C.尾联写作者到了边塞却未遇到将官,表达了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

D.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题目。

打造福建数字经济高地,要有追赶思维;更要有探索精神。以往我们强调追赶思维,为了追赶别人定下的目标,努力向前。但是,               ,               ,因为你会对前方的路一无所知。而探索精神可以让我们看清前方的路,提高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实现突围。

(1)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

A.如果没有追赶思维,就有可能落后

B.如果只有追赶思维,就不可能领先

C.只要拥有追赶思维,就不可能落后

D.只要没有追赶思维,就有可能领先

(2)划波浪线     的句子存在一处语病,请你写出修改意见。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注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

(1)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________;另一方面……

(2)上野白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_______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3)这张脸蒙 mèi_______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

(4)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zào ________ 热得像温室。

(5)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dān________ 精竭虑,青丝变白发。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顶是(       )

A.消息是一种新闻体裁,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是它的主要特点,常按照“倒金字塔”结构来编排内容。

B.《藤野先生》选自《呐喊》,作者鲁迅,文中记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与交往,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C.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一篇山水小品,在描写山水之美的同时,也含蓄地流露出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D.《美丽的颜色》通过艾芙·居里的视角形象地描述了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的过程,艾芙·居里是居里夫人的次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