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 有人说:“凡事太过较真,烦恼无处不在。” 崔永元却说:“社会上就应该多一...

作文。

有人说:“凡事太过较真,烦恼无处不在。”

崔永元却说:“社会上就应该多一些不认命的人、爱较真的人、有个性的人。”

请以《较真》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要求:①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范文 较真 “较真”一词,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个贬义词,可是现在,这已经是和老师对着干的代名词。 “老师,为什么不可以理解成……”未等说完,老师已经粗鲁地打断:“坐下,天天全不往规范上想,光知道较真的细枝末节。”老师说的意思当然并无恶意,比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古有明训。但是,平时对题目理解的失误与不当等等是因为森林中的个把树木,如同一个有机的系统,一步不通,整体就无法运行。”这个提问的人是我,回答的是本班数学老师,问的是关于一个是否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因为这次打断,我便也不再提及,而为什么这题不要分类讨论这个问题也一直被我深埋在心里,随着时间的流逝,淡忘了。“欠钱必还”古往今来的道理,本次考试最后一道大题,一模一样的模型,我怎么也想不起来当时有没有讨论,有,为什么?没有,为什么?不知道,这一切都深埋在老师对我较真的一句训斥中了。 我看不懂把断章取义的“不求甚解”挂在嘴边的人。我从不在课堂上大喊大叫,我与老师在学习上的较真,是因为我如何如何试图理解老师的思维却想不通,而不是非要把老师置于尴尬的境地。有一次,我和语文老师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到底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语文老师说通我花了近一个小时时间,不像有些同学,只要自己想通了,就立即说懂了,不必多纠缠,而我的目的是求知,不是说倒老师。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以前我们历史课讲题时气氛可活跃了,一道题各种不同的答案,各抒己见,最后老师亮明正确解释,本班历史一直暂居第一。最近近中考,老师下狠心一定要把本班学生的一切较真,对题目深层次理解不行,有不同理解更不行。那有疑问怎么办?提问,老师把参考答案给你说一遍,说一遍问题思路,还有问题,不许提,回家好好揣摩出题目的用意,怎么揣摩?做题,做题还是想不通?再做题。一个又一个的死循环,同学的心中的那个结并没有想通,进一步的较真又不允许,本班的历史一落千丈,因为所有人的思维都失去了挖掘的能力。 最近本班搞“大清洗”,彻底铲除一切敢于对题目有进一步较真,不服从标准答案的“阶级敌人”。再这样下去,所有人的思维能力都会进一步弱化,直至成为“木偶人”。作为被“批斗”“戴高帽”的一员,我只能尽我所能大声疾呼:“较真不是钻牛角尖,不是没事找事,更不是故意抬杠,我们所有的目的,就是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解决心中的疑难杂症,绝无他意,仅此而已。”“我们只和盲目较真,我们不和知识较真,我们更不和老师较真。”“是不是较真,就一定要被定性为思维偏激?” “为什么埋头苦学的人学不好,因为他们不懂较真,不懂较真,你就永远无法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解析】 本题是命题作文。“较真”通常指是指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著态度和行为。理解者为之感染,不理解者目之为怪诞。这指的是社会舆论。而从“较真”者个人来说,由于情况不同,有“较”对了的,也有“较”错了的。涉及感情方面的事情,不要过于较真以免伤了和气;技术方面的问题往往需要较真,才能做得完美。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听到、想到一些事情,它们似是而非,第一感觉是这样,而仔细核实之后发现却是那样。一含糊就会产生误解、曲解,从而犯错误;一较真就会得到真知、真相。文章可以写成记叙文,记叙自己较真的一次经历,获得某种感受;也可以写成议论文,以“做事不该太过较真”或“做事该有较真精神”为中心论点,有理有据地论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护林人

①这天,他在一片树林里迷了路。他的大排量摩托车、手机和导航仪都帮不上他,他热切盼望能见到一个活生生的人。“有人吗?”他近乎声嘶力竭地喊道。”

②“喊什么?别吓着她。”随着铜质般的声音望去,只见一位护林老人站在林子里。老人高高的个子,六十多岁,目光严厉且有神,古铜色的脸与身后的树干一个颜色。

③老人朝身后的小道摆摆头说道:“跟我来吧。”他骑上摩托车追上老人,刚想叫声大爷,老人头也不回地说道:“把你那电驴子关掉,她闻不了油烟味!”他听了心里有点不快。你老伴又没在跟前,这油烟味能呛得着她吗?可他嘴上没说,乖乖地推着摩托车跟老人来到他的住处。

④老人让他把摩托车停放到门前,领他进屋坐下,又转身去了厨房。这间屋子并不大,套间里面有一个土炕,是老人睡觉的地方,旁边放着一部老式电话机,外间有一张自做的小方桌,几个从山上砍来的小木墩,算是老人的客厅了。他老伴并没有在屋里,也许在厨房里忙着吧。

⑤过了一会,老人回来了,手里端着两个盛满热水的搪瓷茶缸。老人把其中的一个搪瓷茶缸放到他面前,说道:“今儿你就住我这,明天我送你出山。”他点头答应,随后又迫切地问道:“大爷,您这里有电吗?”老人说:“没有。”他失望地把手机扔到小桌子上,说道:“我的手机早没电了,这可怎么办?”老人说:“你为啥不早说,我能给你充电。”

⑥他纳闷,没电怎么能充电?于是他跟着老人一起来到屋外。老人指着窗台上一块巴掌大的太阳能板告诉他,这是用来给手机充电的。他又指指山坡上另几块更大的太阳能板说,那是晚上用来照明和做饭的。

⑦临近中午,他的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他从摩托车上拿下自己的包,取出一些罐头香肠和矿泉水要与老人分享。不料老人看到这些东西后,脸色一下沉了下来,他冷冷地说道:“快把你这些东西收起来,全是些垃圾,她也不喜欢这些东西。”老人又一次提到了她,可他始终没见到她的影子,这让他的好奇心大增。他想问,又不敢贸然开口。老人要去做午饭,他提出做帮手,老人坚决不同意,说:“你坐着就行,什么都不要管。”

⑧那天,他第一次品尝到了真正的野味大餐,全是山里的绿色产品,吃得他酣畅淋漓,大呼过瘾。正在这时,老人的电话响了。老人抄起电话一听便大发雷霆,他对着话筒高声叫道:“告诉你兔崽子,老子说过多少遍了,你那四个轮的我就是不坐,我自己会走,我再说一遍,她不喜欢那油烟味!”说完,老人生气地挂掉了儿子的电话。

⑨老人气呼呼地坐下来,又转脸对他说:“听着,你明天也不准骑那两个轮的电驴子。”“那我怎么走啊?”他问。老人朝山下一指说道:“坐船!”他起身朝山下一望,原来山下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蜿蜒通向山外。

⑩晚上,老人打开了屋子里的灯,让他到里屋的土炕上休息。他这时突然想到老人的那个“她”,便问道:“那大娘睡在哪?”老人征了怔,然后说:“早没了。”他就更加好奇:“那她怎么还怕油烟味?”“不,是林子。”老人说。“林子?”老人一口一个“她”,说得那么亲切,原来说的是林子。他不禁又问:“林子也会呼吸?”

⑪“怎么不会?”老人用深沉的口吻继续说道:“这林子呀,也是有生命和灵性的,她们也会哭,也会笑,也春欢洁净清新的空气,也会讨厌那油烟味。

⑫他的心仿佛被针扎了一下,他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来描绘大森林,也为自己以前的一些做法感到脸红。那晚,他与老人并排而卧,闻着老人身上特有的松香味道酣然入睡。

⑬第二天一早,他随老人来到小河边,把摩托车推到小船上。老人说声坐好,手中的竹竿轻轻一点,小船便顺水而下。不到半个小时,小船便慢慢靠在岸边,老人指着远处的一条小道说:“从这走,你就可以到县城了。记住,下次来,可别再骑这电驴子了,她是不喜欢油烟味的。”

⑭第二年开春,他果然骑着单车来春游,却没能见到老人。他站在老人的小屋前喊了一声,一位五十岁左右的汉子走过来,说道:“喊什么呢,别吓着她!”

⑮他听着耳熟,却不是老人。

⑯汉子说,老人是他父亲,年初为了捡拾游人扔下的垃圾掉下山崖,去世前,坚决要儿子答应他,一定要看护林子。

⑰他随汉子来到老人坟前,深深鞠上一躬,告诉老人,他这次没骑电驴子,请老人安心。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9年2期,作者:付卫星)

1.在老人的口中,“他”的摩托车是“两个轮的电驴子”,他儿子的小汽车是“四个轮的”。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2.这篇小说,篇幅虽短,在行文上却有很多处伏笔和照应。请指出至少三处伏笔和照应的内容。

3.第⑪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何深刻的含义。

“这林子呀,也是有生命和灵性的,她们也会哭,也会笑,也喜欢洁净清新的空气,也会讨厌那油烟味。”

4.“喊什么呢,别吓着她!”护林老人和他的儿子都说过这样一句话。结合全文,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综艺怎样才能走得长远

①《红岩》,这部出版于1961年的长篇小说,堪称中国当代发行量最大的革命历史小说之一。它曾经深刻影响了两代人的价值观和精神,但“Z世代”(95后)有多少人读过这本经典呢?年青一代或许知道“江姐”,但估计听闻过“许云峰”名字的寥寥无几。

②最近,一段新的演绎让这部经典重新走进大众视野,革命经典与年青一代之间那种“隔着”的感觉被打破,引发了不少人对革命经典与历史的讨论和思考。一档名为《一本好书》的文化综艺正是架设在其上的桥梁。

③近日,《一本好书》第二季回归,豆辫评分9.2,近7成的人打出了5星的高分。就目前来看,这个有些安静的节目,没有遭遇口碑疲软,而是一路上扬。这个想要做大众阅读“试衣间”的文化综艺节目,将文化星河中的明珠撷取而下,通过严肃但不古板、有趣但不浮夸的全新演择,将其拼开了、揉碎了、放大了呈现在大众面前,完成激活阅读兴趣的使命。

④沉浸式的舞台戏剧体验、老戏骨足够味道的表演,都是这档读书节目引发“叫好”之处。但相比形式上的创新,观众更为看重的可能是这个不急不躁的文化综艺节目,保持对现实的观照和对人的关怀,观众得以在这些经典之中汲取生活的智慈和勇气,汲取面对未知和不确定的力量和启发。比如,《红岩》带人直面信仰的选择,《无人生还》带人探讨人性罪与罚的边界,《麦田里的守望者》带人感受现实与理想的撕扯……

⑤浅娱乐、快综艺确实能带给人更为强烈的感官刺激,但总有一天会产生疲态,而一个阶段对流量逻辑的迷信让这种生理和心理双疲态的出现大大提前。近年来,以《国家宝藏》《见字如面》《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上新了,故宫》为代表的关注节目内涵的文化综艺强势崛起,刷足了存在感,2017年也因此被称作“文化综艺节目元年”。

⑥有人就此做出解读,认为文化综艺的风口来了。但其实,人类寻求精神丰富和认知增量的需求一真存在,能够提供文化和内容价值类的节目看似红火,不过是一种回归。而且,也恰因为此,名副其实的文化综艺节目其实会拥有更长的生命周期。这些温热的文化综艺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不断点击,“二刷”“三刷”“N刷”,这个“长长的尾巴”如果累积起来,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数字。

⑦文化综艺经过2017年的爆发和之后两年(2018,2019年)的持续开拓和沉淀,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存在。2018年发布的《中国文化综艺白皮书》通过算法对文化综艺的用户进行了大数据画像,结果显示文化综艺对24岁以上用户吸引力较高,且吸引力随年龄层增大而增大,对50岁以上用户吸引力最高。

⑧但其对流量的吸引仍不可与头部候乐综艺节目同日而语,盈利能力和水平不高也成为制约一些节目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就节目形态和内容来说,诗词、音乐、文博、书信、非遗等品类均已被挖掘,竞赛、诵读等常见形式也已经被成熟开发,业界水涨船高的制作水平和创新能力,对这个赛道上的现有参赛者和即将新入局者都提出了更为严峻的发展命题。

⑨每个人都在猜,谁将会是下一个“现象级”,而答案就写在明处。

(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10月14日,有删改。)

1.文章开头两段从《红岩》重新走进大众视野,有何用意?

2.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析第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4.文章结尾说“谁将会是下一个‘现象级’,答案就写在明处。”请联系全文,说说这个答案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洗心亭记

(唐)刘禹锡

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章章。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始予以不到为恨,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征其经始,曰僧义然。啸侣为工,即山求材。槃高孕虚,万景坌来。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榬。月来松闲,雕终轩墀。石列笋虡,藤蟠蛟螭。修竹万竿,夏含凉飔。斯亭之实录云尔。然上人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

(选自《刘禹锡集》)

(注释)①吉祥尤章章:吉祥寺尤为著名。②弭:消除。③然上人:指义然。上人,对僧的尊称。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同?(  )

A.而吉祥章章/林壑美(《醉翁亭记》)

B.陈乎前/满目萧(《岳阳楼记》)

C.余始以亭环视无不适/日更定矣(《湖心亭看雪》)

D.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寻向所,遂迷(《桃花源记》)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予以不到为恨

(2)忧人处之,百虑冰息

3.刘禹锡将此亭命名为“洗心亭”的理由是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过苏州

苏舜钦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

(注)①苏舜钦,字子美,北宋诗人。②区区:既“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

1.“东出盘门刮眼明”的“刮”字,堪称“炼字”的典范,请联系诗的内容,分析其炼字之妙。

2.“一身羁苦俗人轻”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面这首诗中的颈联“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与“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在写法上有何相似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泊平江百花洲

杨万里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注)①这首七律是诗人从临安赴建康江东转运副使途中所作:平江百花洲:平江,府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百花洲是当地的一个沙洲。②王程:为公事而奔走的旅程。

 

查看答案

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4月15日傍晚,巴黎圣母院的塔尖在一场突发大火中轰然倒塌。16日,法国消防部门宣布,巴黎圣母院大火已经全部扑灭,目前进入调查和损失评估阶段。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古迹和世界遗产之一,这场大火在令法国陷入悲痛的同时,再次为全世界敲响了文物保护的警钟。

  (摘自2019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可惜圣母院,可惜圆明园,文化不应该这样毁灭,更不应该人为践踏。……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衷心祈愿文物都能够远离灾难,代代传承。

  (摘自2019年4月16日圆明园遗址公园官方微博)

(材料三)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民的。

(摘自雨果《给巴特勒的信》)

(1)巴黎圣母院大火引发了怎样的反响?

(2)被雨果称为“世界奇迹”的圆明园遭到“人为践踏”,具体指什么事件?

(3)根据材料,说说为什么要保护文物古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