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槐花约 谢冕 春日,友人捎话说,中天门的槐花开了。他记...

阅读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槐花约

谢冕

春日,友人捎话说,中天门的槐花开了。他记得我与槐花有个约定。

十年前的那天,华北平原正吹着暖风,一片葱绿,槐花花事已过。清晨,约几位朋友登泰山,望不尽的奇峰峻岭,一派令人惊叹的“青未了”!约行两小时,艰难的盘山道走过,迎面而来的是一片开阔地,中天门到了!令人惊喜的是,在平原已过了季节的槐花,在中天门竟以漫山遍野的灿烂迎接我:花若有待!我知道,槐花隐忍着推迟她的花期,等着我的到来。

平原的槐花我见过,燕园的槐花也很有名,但那些花景是散落各处的,总在隐约仿佛之间。而中天门不同,是集聚性的、无保留的、竭尽心力的绽放,不!简直是喷发!那情景,那气势,一如充盈在齐鲁大地无所不在的侠气与柔情,令人感到温暖。极目望去,眼前涌动的花海,白花花的竟是让人心惊的明亮!在道旁,在岭崖,在山谷,到处是她飘洒的璎珞。浅浅淡淡的绿中泛着明媚耀眼的白,在明亮的阳光下闪着光芒。

多情的让人心疼的中天门槐花!为了迎接我的到来,她用浓郁的、甜蜜的香气蒸薰着我,多让人心醉的缱绻缠绵!

那是我首登泰山,是数十年的圆梦之举。我不是旅行者,也非香客,而是朝圣者。我知道山势奇陡,数十里的山道,七千多级的台阶,还有那让人惊心动魄的十八盘。但我决心一步一步地从山下拾级而上,用一步一步的攀登表示我的虔诚,用一步一步的跋涉丈量它的伟大。

它不单是一座风景山,更是一座文化山。风景优美的山,并不罕见,而文化积蕴深厚的山,名世者稀。武当有道,普陀有佛,武夷有儒,但泰岳却是集大成者。登泰山就是向中华文明的朝圣之举,就是用自己的身体来阅读一部浩瀚的华夏文明史。中华文脉的气韵都荟萃在它的山岚之间,历代帝王留下的封诰碑石,摩崖上的诗文墨迹,多少先贤汗水和墨香播撒在泰山的盘山古道上。

我来北地数十载,所居城市离泰山并不远,有诸多机会可向它礼敬,因为景仰,所以肃穆,我总惮于冒然登临。登泰山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节日,我要在最庄严的日子,以最虔诚的心情,用最郑重的方式表达我最深沉的敬意。这是至少一个甲子的等待。我与泰山的约定如金石,践约选择的就是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日,那一刻。

中天门似是久待后的欣喜,它以满山满谷的槐花云、槐花雪、槐花风、槐花雨,来回应我们的约定。那次登临后,我寻求再次登山的机缘。五年后重登泰山,陪同者易人。四月,山中微寒,花时尚早。我暗下决心,相约十年为期,重践槐花之梦。

这就到了此年、此月、此日、此刻。朋友记得我的心愿,恐我误了花期,提醒我:中天门的槐花开了。我如听天音召唤,摈弃手边俗务,跃身而往。较之十年前,身边多了几位陪同者,均儒雅时贤,一路言谈甚欢。

抵中天门,但见满谷槐花汇成了溢满岱宗的香雪海。自2004年首次登临,阅槐花盛事于中天门,至今近十载。2013年春日,我如约前来,花事如海,真情如梦,十年旧约,两不相忘。都言花能解语,我言花有信、有情、有爱。中天门的槐花,齐鲁大地的情义之花!

永远的槐花之约,我来了,你就开了!

(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10月25日,有改动)

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中天门槐花的特点。

2.为什么作者说自己“不是旅行者,也非香客,而是朝圣者”?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文章以“槐花约”为题,请就全文的内容谈谈作者有哪些“约定”?

 

1.①花期较晚②花景集中③花色明亮④花味香甜⑤有信、有情、有爱。 2.①作者登泰山并不是像一般游客为了看风景或者上香拜神,而是向中华文明的朝圣之举,用自己的身体来阅读一部浩瀚的华夏文明史;②作者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泰山的敬意,以及登临的决心与虔诚;③也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与厚重,体现了作者对华夏文化、文明的景仰和尊重。 3.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排比,写出了中天门槐花的繁密;把中天门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中天门槐花欢迎我赴约的情态,表现了中天门槐花的有信、有情、有爱。 4.①槐花之约。作者对泰山槐花情有独钟观赏槐花是践行十年之约。②延续朝圣之约(或登山之约)。泰山是风景与文化的集大成者,作者登泰山是阅读华夏文明史,是朝圣中华文明。③友情之约。作者本次看槐花是赴朋友之约。看槐花的经历让作者结交了很多泰山的儒雅朋友。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从文中找大阅读区间,根据文本内容可,明确阅读区间,注意抓住语段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回答;根据文本第三段“而中天门不同,是集聚性的、无保留的、竭尽心力的绽放,不!简直是喷发!那情景,那气势,一如充盈在齐鲁大地无所不在的侠气与柔情,令人感到温暖。极目望去,眼前涌动的花海,白花花的竟是让人心惊的明亮!”,可以看出门槐花开放集中,让人心中明亮;第四段“多情的让人心疼的中天门槐花!为了迎接我的到来,她用那浓郁的、甜蜜的香气蒸熏着我,是蜜一般的甜,是果一般的香,是让人心醉的缱绻与缠绵”可以看出泰山槐花的具有具体可感的特点,如花期、花色、花味等;根据文本第八段“中天门似是久待后的欣喜,它以满山满谷的槐花云、槐花雪、槐花风、槐花雨,来回应我与它的心灵之约”和文本最后一段“十年旧约,两不相忘。都言花能解语,我言花有信有情、有爱”可以看出“槐花”给作者的独特感受是讲信用、重情义、有爱心;解答本题必须认真阅读文本,其次注意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语句;抓住了以上两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概括文章信息。 2.考查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准确含义,其中包括分析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答题时找到句子所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语境和文章内容,主题思想来作答。第五段“我决心一步一步地从山下拾级而上,用一步一步的攀登表示我的虔诚,用一步一步的跋涉丈量它的伟大。”登临的决心与虔诚,表现了作者对泰山的敬意;第六段“它不单是一座风景山,更是一座文化山”“登泰山就是向中华文明的朝圣之举,就是用自己的身体来阅读一部浩瀚的华夏文明史”,泰山代表着华夏文明史,登临泰山是用自己的身体来阅读一部浩瀚的华夏文明史,结合以上的关键句理解。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解答此题要选好赏析角度,语句赏析一般从这几个角度修辞、词语、描写方法,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本题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答题思路:修辞+效果+情感。从“欣喜”“回应我们的约定”可以看出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赋予中天门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中天门槐花欢迎我赴约的欣喜,表现了中天门槐花的有信、有情、有爱。“槐花云、槐花雪、槐花风、槐花雨” 运用排比句式,增强气势,写出了中天门槐花开放集中,繁密。 4.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探究文章主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主要从题目的本义,即“槐花约”和引申义去分析。其引申义主要包括“泰山之约”“华夏文明之约”“友情之约”。解答时结合文本内容阐述即可。如“槐花之约”可以根据文中“一个春日,友人从济南捎话说,中天门的槐花开了。友人记得我与槐花有个约定”和文本“多情的让人心疼的中天门槐花!为了迎接我的到来,她用那浓郁的、甜蜜的香气蒸熏着我,是蜜一般的甜,是果一般的香,是让人心醉的缱绻与缠绵”,“中天门似是久待后的欣喜,它以满山满谷的槐花云、槐花雪、槐花风、槐花雨,来回应我与它的心灵之约”,“十年旧约两不相忘。都言花能解语,我言花有信、有情、有爱。中天门的槐花,齐鲁大地的情义之花!我将此种感受发至远方:“永远的槐花之约,你开了,我就来了!”根据以上语句可以看出,作者听到槐花开决定赴约--登泰山中天门槐花开--十年相约,赏槐花;根据以上分析理解槐花约定和友情之约, “泰山之约”“华夏文明之约”,文本“那是我首登泰山,是数十年的圆梦之举。我不是旅行者,也非香客,而是朝圣者”“它不单是一座风景山,更是一座文化山”“登泰山就是向中华文明的朝圣之举,就是用自己的身体来阅读一部浩瀚的华夏文明史”“登泰山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节日,我要在最庄严的日子,以最虔诚的心情,用最郑重的方式表达我最深沉的敬意。”根据以上文本内容理解“泰山之约”“华夏文明之约”,即延续朝圣之约。不论怎样赏析要根据文本内容做出理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材料二

寿镜吾,绍兴人。秀才出身。因为对晚清的黑暗深表失望,不仅自己发誓不考功名做官,也反对儿子去考。于是继承家业,坐馆教书达60年之久。

寿镜吾选授课文注重文采,不讲八股文,不求死记硬背,被人讥为“离经叛道”。对学生很严格,如果三天不来上课,他就会去家访。每次放学他都会将学生送到路口,站在石桥上看到学生走远了才离去。鲁迅父亲病重,亟需陈仓米做药引,没有地方去找,寿先生不知道从哪得到一两升,亲自送来。

寿镜吾晚年常阅报纸,与人议论时政,言及帝国主义侵略、订立不平等条约时,辄气愤扼腕,大骂朝廷卖国贼。书屋后有丹桂一竿,有一亭名“自怡”,又于对面墙上书“寄傲”两字,以示傲然遗世,自得其乐之意。

客人来访,寿镜吾必整衣冠相迎。每逢春节,于学生拜年次日必回拜。晚年,置一夏布长衫,挂于墙上,与两子换穿。

鲁迅师从寿镜吾学习6年,为他日后成为国学大师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寿镜吾的思想、品行、性格都给鲁迅以深远的影响。

材料三

鲁迅非常敬重他的启蒙老师寿镜吾,每次回老家都要到三味书屋,看望他的寿先生。如果回不来,他一定要在春节前,用大红八行笺给寿镜吾写拜年信,以“镜吾夫子大人函丈,敬禀者”为开头,以“敬请福安”为结尾,下具“受业周树人顿首百拜”,态度十分恭敬。所写信件达数百封。1915年,鲁迅得知寿镜吾夫人去世的消息,亲往吊唁。

1.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寿镜吾先生的认识。

2.鲁迅先生在人们眼中一直是一个坚韧、强大的_________形象,而我们从材料三中又发现鲁迅先生还有着________的情怀 ,特别在_________方面,更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3.请结合三则材料,说说你心中的三味书屋。

 

查看答案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选段一

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她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但许多天之后,也许是已经经过了大半年,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选段二

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选段三

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根据选段说一说阿长在鲁迅的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结合选段内容谈一谈儿时的鲁迅对阿长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3.《朝花夕拾》的几篇文章都提到阿长的同一情节,请结合选段作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散曲,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散曲运用了_________的表现手法来烘托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2.这首散曲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名丘字仲尼姓孔氏。……孔子年七十三,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袛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释]①服:服丧。②心丧:古时谓老师去世,弟子守丧,身无丧服而心存哀悼。③庐于冢上:在墓旁搭了一间小房住下。④百有余室:一百多家。⑤太史公:司马迁自称。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像高山一样令人仰慕,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⑦余袛回留之: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徘徊留恋。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名 丘 字 仲 尼 姓 孔 氏。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亦乎       (2)人不知而不      (3)三年心丧毕      (4)相诀而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好之者不如之者   ②公大笑

B.①乐亦在其矣       ②过不至

C.①诸生以时礼其家   ②传不

D.谓至圣矣         ②撒盐空中差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5.[乙]文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现了世人对孔子的敬仰之情,请结合[甲]文内容,说说世人敬仰孔子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下列表述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雨变得更,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水花在窗玻璃上,陪伴着的夜梦。”句中加点的词语依次是动词、名词、动词、名词。

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常见的谦辞有家、舍、小、拙、敝、愚、寒、见等,如称自己的文字为“拙笔”,称自己的家为“寒舍”;常见的敬辞有令、拜、惠、垂、赐、高、久、贵等,如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为“垂爱”,称别人的学生为“高足”。

C.《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D.《朝花夕拾》既有对童年温馨的回忆,如对范爱农、衍太太、藤野先生等的崇敬与怀念之情;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如《父亲的病》痛斥了草菅人命的“名医”,《无常》嘲讽了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二十四孝图》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丑恶和残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