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尽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目似瞑
(2)将舐其喉
(3)信不诬哉
(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刀劈狼首/乃伪睡以俟
B.久之,目似瞑/犬阻之,不使前也
C.更不止于野心矣/所欲有甚于生
D.乃杀之而取其革/乃重修岳阳楼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叫嚣乎东西,突乎南北
D.而顷刻两毙
4.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逄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睛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2.第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综合性学习。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会在这一天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进入初中的我们,该把读书当作一大乐趣,这样我们就获得了终生学习、进步的金钥匙。少年正是读书时,热爱读书吧!
临沂第102中学七年级六班准备开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书香校园”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面问题。
①读书要有好方法,这样收获才更多。请你给大家提些建议。
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中学生九年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然而,大部分学生是达不到这个数字的,请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③请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生命的旅途中,能拥有那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提醒,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 ; 可以是寥寥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 ;可以是直面相知的友人,也可以朝向前 ;可以是面对面的激烈争吵,也可以是 。
① 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②走了火的雷霆霹雳
③悄无声息事的一个暗示的眼神
④ 不停地絮絮叨叨
A. ④②①③ B. ②④①③ C. ②①④③ D. ③②①④
根据提示正确默写古诗文原句。
①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②古人笔下的秋色各具韵味。既有描摹秋雨表达孤独凄凉的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也有描摹秋风表现孤城寂寥辽远的诗句“终古高云簇此城,________________”(谭嗣同《潼关》)
③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但诗词名句却永驻我心中。我和冰心对话,轻轻地问她一句: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________________?我知道,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从陆游心中,我知道只要胸怀爱国之情,年龄就不是问题,即使年近七旬,且独居孤村,但报国之志丝毫不减,于是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A. 《狗·猫·鼠》一文,出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文中列举猫的罪行,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这些罪行主要是:一, ;二, ;三, 。虽然后来知晓隐鼠并不是猫所害、但鲁迅先生还是没对小猫产生好感。文章讽刺和嘲讽生活中与猫同一类型的人。
B 《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唐僧遣悟空去化斋饭。遇到山中妖精,山中妖精想吃唐僧肉以长生不老,于是一变① ,二变② ,三变③ ,迷惑唐僧,悟空打死妖精,唐僧大怒,逐走悟空。
C. 三藏见他意思,实有好心,真个像沙门中的人物,便叫“徒弟啊,你姓甚么?”④道“我姓孙。”三藏道“我与你起个法名,却好呼唤。”④道“不劳师父盛意,我原有个法名,叫做⑤。”三藏欢喜道“也正合我们的宗派。你这模样,就像那小头陀一般,我再与你起个混名,称为⑥,好么?”⑤道“好,好,好!”自此时又称为⑥。
上面文段中横线处是同一人物形象在三个不同阶段的称呼。请根据你的理解,填出与原文内容相符的称号。
④ ,⑤ ,⑥ 。
D.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开始取经时意志并不是很坚定,请问他曾经几次返回花果山?都是哪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