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时光里的暖 张子影 ①总有些微笑,生长在心里,温暖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时光里的暖

张子影

①总有些微笑,生长在心里,温暖了时光。

②那时我上小学,我们家附近的一条小街道上,紧挨着路口的道边儿有一个馄饨摊子。每天早晨母亲送我上学的路上,都要带我去那里吃一碗馄饨。

③卖馄饨的是一对年轻夫妻,男人煮汤、下馄饨、配料,女人包馄饨。滚开的汤里永远有一根滚动的大个棒骨和几只香菇。馄饨下进锅里煮的时候,男人就开始配料:在碗底铺上一层洗净发好的紫菜,一小撮儿切得整齐的姜丝,一片西红柿,撒上一小撮儿细盐、味精,淋上几滴芝麻香油,撮上十几粒小葱碎,这些做完,锅里的馄饨也就漂起来了,男人左手用漏勺将馄饨捞进碗里,右手紧接着将一大勺滚烫的汤浇下,立刻黄的绿的白的紫的红的满满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女人将手在围裙上擦擦,双手将冒着热气的碗捧起,递到客人面前,微笑着说:“请”。

④一个碗里有九只馄饨,大小一致,个头均匀,一只只胖乎乎的,在碗里上下起伏。

⑤男人的个子不高,背有点儿驼,是出生时就有的;女人的个子更矮,大约只到男人的胸口,听说是幼年时患病,之后就再也没有长高。但这些都不影响他们的操作,他们的馄饨永远是那么鲜香热乎。

⑥馄饨里面的肉是新鲜的,煮汤的棒骨是新鲜的,姜丝、西红柿和小葱也是新鲜的。男人因此每天很早就要去菜市场采购,女人则留在家里和面,发面,擀皮,等男人回来后,他们一起洗菜,做馅料。大约五点半后,他们的摊子就出现在路边了。

⑦买馄饨的人很多,在小城的这一片地方,这一条街以及附近隔着几条街的大人和小孩子们,每天早上宁可多走十几分钟的路,都愿意弯到这里来,吃一碗热乎乎香喷喷的馄饨,再上班或者上学去。

⑧在寒假或者暑假期间,每天都会有一些小孩子围着他们的摊子打闹,大人们都上班去了,孩子们没有人带。男人也不恼,笑嘻嘻地看着孩子们玩。半上午的时候,谁家的孩子捏着大人给的钱来吃馄饨,递上来的钱差了一元、五毛的,男人也不计较,还是那样微笑着细心地配料,煮馄饨,冲汤,鲜香的一碗九只馄饨上下起伏。女人会吹了又吹,待凉到不再烫手了,再微笑着端给孩子。

⑨结婚的第一个春节,我回家,父亲母亲到车站接我们,那天下着雪,在火车站我搓着冰冷的手说,真想吃那夫妻的热馄饨。母亲说,他们家里出了事,夫妻俩已经很久没有出来了。

⑩出了什么事?

⑪男人在早起去买菜的时候被一辆送菜的小货车撞了,那天下雨,天黑,路很滑。小货车司机当时就把男人送进了医院。司机是个老实的乡下农民,把男人送进医院后,第三天就回乡下,先卖了地里的菜,又卖自家圈里的猪和羊。男人住院住到第三个月时,听说小货车司机要让读高中的儿子辍学打工去挣医药费,男人沉默了半天后,对小货车司机说,你走吧。

⑫随后,男人出了院,虽然多年的积蓄都花光了,但还是伤了一条腿。

几天的暴雪,小城早已银装素裹。天地间白茫茫的一片,空中的雪花飘呀飘,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已经冰天雪地。但是那天在路口,意外地,我又看见了那对夫妻的馄饨摊子。还是那辆车,小窗玻璃擦得洁净光亮,那碗热乎乎的馄饨还是鲜香热乎。男人的声音有点儿哑,女人的眼睛是肿的。她把碗递到我手中的时候,还是浅浅地笑了,轻声地说:“请”。

⑭他们的头发都白了一些,白色的头发在冷风中飘着。雪依旧在下,冷冷的风刮得雪花四处翻飞。胖乎乎的九只馄饨在黄的绿的白的紫的红的汤碗里上下起伏。样子,味道,一点儿都没有变。远近的人们听说了他们的故事,早早就来排队,一边等着那碗热乎乎的馄饨,一边微笑着说说话,夫妇俩偶尔也搭搭话,再微笑着端上一碗香喷喷的馄饨。雪窖冰天的世界里,人们的微笑,像一抹阳光,温暖了美丽的小城。

⑮真正的微笑,生长在心里,温暖了时光。

1.简要说说本文题目“时光里的暖”好在哪里?

2.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赏析下列句子。

雪窖冰天的世界里,他们的微笑,像一抹阳光,温暖了美丽的小城。

4.选文第段运用了哪一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5.谈谈你对第段的理解。

 

1.点明文章的主旨;新颖别致,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交代情感线索。 2.环境描写。表现了天气的寒冷,渲染了清冷的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与下文的“微笑”“温暖”形成对比。(意近即可) 3.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微笑比作阳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的善良与温情,。表现了人性的美好。(意近即可)。 4.插叙。交代了男人受伤的原因和过程,突出了他们在困境中仍然保持美好的品德,他们的善良、坚强、乐观,给人以温暖。 5.真正的微笑,源自于内心的善良、美好。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富贵还是贫寒,一个微笑,足以温暖这时光,温暖这人间(意近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对题目的理解。对含义的理解可以从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两方面分析。题目的作用一般是:象征意义;语带双关;作者感情的出发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线索;文眼;揭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新颖。然后结合本文分析,本文题目“时光里的暖”,“暖”是一种感受,结合文章开头句“总有些微笑,生长在心里,温暖了时光”和结尾句“真正的微笑,生长在心里,温暖了时光”分析,“暖”点明文章的主旨;文中写卖馄饨的一对年轻夫妻,在“我”上学的时光里,馄饨和女人的微笑“温暖”了我。后来男人出了车祸,伤了腿,但他们的热馄饨,他们的微笑,“温暖了美丽的小城”。所以题目交代了情感线索。最后分析作用:题目新颖,生动形象,激发读者阅读。 2.第⑬段画线句子“几天的暴雪,小城早已银装素裹。天地间白茫茫的一片,空中的雪花飘呀飘,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已经冰天雪地”是自然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作用通常有:推动推动情节发展;渲染一种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交代故事背景等作用,要能根据具体环境来进行分析。“几天的暴雪”突出天气极寒,“天地间白茫茫的一片,空中的雪花飘呀飘,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渲染了凄清、寒冷的氛围,与下文“雪窖冰天的世界里,人们的微笑,像一抹阳光,温暖了美丽的小城”形成对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文章主旨。 3.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他们的微笑,像一抹阳光”明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们的善良与温情外,还要答出“我”的情感,这里是赞美人性、世间的美好。 4.选文第⑪段“男人在早起去买菜的时候被一辆送菜的小货车撞了……”交代了男人受伤的原因和过程,是插叙。插叙的作用有三:一是,在叙事时运用插叙,可使所写的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更鲜明、更深刻。二是,运用插叙,可以起到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三是,加上插叙,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男人住院住到第三个月时,听说小货车司机要让读高中的儿子辍学打工去挣医药费,男人沉默了半天后,对小货车司机说,你走吧”这里突出了他们在困境中的善良、坚强、乐观的美好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主题“温暖”更鲜明、更深刻。 5.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意以及蕴含的感情。“真正的微笑,生长在心里,温暖了时光”是说真正的微笑,源自于内心的善良、美好。“还是那辆车,小窗玻璃擦得洁净光亮,那碗热乎乎的馄饨还是鲜香热乎。男人的声音有点儿哑,女人的眼睛是肿的。她把碗递到我手中的时候,还是浅浅地笑了”文中的这对卖馄饨的夫妻,他们在遭遇了车祸后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选择了更加坚强、乐观的生活,他们的善良、坚强、乐观与微笑,“像一抹阳光,温暖了美丽的小城”,亦温暖了这美好的人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填空。

(1)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雪》)

(2)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4)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5)《岳阳楼记》中表现古仁人博大胸襟,不被外在因素左右心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首联一个“_________”字贯穿全诗,奠定了本诗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无罪遭贬的命运。

2.颔联两句中的“独”“空”二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 文言文选段, 完成后面小题

甲文: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节选)

乙文: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丰乐亭记》节选)

注释:①此:指滁州。②上:皇上。③刺史:代称知州。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幽芳而荫乔木(拾取)

B.因为其山川(根据)

C.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以……为乐)

D.太守谁(对……说)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遂书以名其亭/且置土石

B.夫宣上恩德,与民共乐/君之力

C.宴酣乐/四时景,无不可爱

D.往,暮而归/博学笃志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对比手法,用滁人和太守作对比,批判滁人不事生产、只知享乐的习气。

B.乙文中,作者取亭名为“丰乐亭”的原因是: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也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

C.甲乙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语句凝练,笔墨传神。

D.甲乙两文在语言上都很有特色。乙文多用散句描写,甲文则多用对偶句,句式变化,错落有致,甲文还巧用虚词“而”“也”,增添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②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论“成长”

①有人说逆境成才是一条规律,也有人认为“优势积累”决定成才。

②“顺境成才”论认为,成才者要具备三个优势:一曰“社会经济出身”。要生长在一个富有的家庭,父亲要么是专家、学者之流,要么是厂长、经理之辈,即要有一个名门富豪之家。二曰“受教育训练情况”。要上过大学,且有博士学位,一句话,“从无名之辈一举成为科学大师的人是从来没有的”。三曰“在享有盛誉的导师指导下,迅速取得优异成果”。与此同时,社会及时地承认其才能和功绩,各种奖励和职位晋升随之而来等等。这优而不能再优、顺而不能再顺的理想环境,现实生活中能有多少?想必大多数人只能望尘莫及了!

③“逆境成才”论认为,逆境成才是一条规律,换言之,凡要成才就要身处逆境。古今中外大凡成才者,都是身处逆境,甚至终身与逆境为伴,从而使逆境成为“砥砺人才锋芒的硎(xíng)石(磨刀石)”。显然,这种观点与“顺境成才”论是异曲同工,都过分强调了环境的作用。逆境与成才都只有偶然联系,而无必然联系。假若是块“好钢”,则能砥砺出人才;假若是块废铁烂铜,何以砺出人才锋芒?

④其实人的内在素质,如人的经验智慧、品德意志、创造力等等,关系到主体活动的质量,这是成才的基本要素和前提。人才成长十分复杂,固然外因十分重要,典型人物的成长离不开典型环境,具体人物的成长离不开具体环境,但是这些都是作为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而存在的;惟有人的内在因素,才是成才的决定因素,它处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决定着主观能动作用发挥的程度。

⑤总之,一方面,成才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应努力优化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条件,为有志成才者增添“助长剂”。另一方面,成才主要靠自己,必须优化自己的心理环境,加强品德意志的培训,以自身的努力去开拓智慧的能源。身处逆境时,要意志坚定,自强不息,化不利为有利,变压力为动力;身处顺境时,应利用有利条件,强化自身优势,加速成才步伐。“金子放在任何地方都发光”,不因环境的优劣而失去固有的本色。

1.第④段中,“人的内在因素处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决定着主观能动作用发挥的程度。”这句话证明的观点是(  )

A.人才成长十分复杂

B.人的内在因素是成才的决定因素

C.具体的人物的成长离不开具体环境

D.典型人物的成长离不开典型环境

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

A.成才必须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

B.凡要成才就要身处逆境。

C.人的内在素质是成才的基本要素和前提。

D.成才主要靠自己。

3.本文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查看答案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文人常用字、号(谥号)、籍贯、官职等命名著作。如《李太白全集》《陶庵梦忆》《杜工部集》就分别用了字、号、官职来命名。

B.《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回。《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C.《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的美国作家莫泊桑,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作者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目,表明作者美好的愿望,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

D.“这件事不是我做的,而是他做的。”这是一个转折复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