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写: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__,是美国著名记者__________的朽名著,它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从多方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__________崇高精神。
(2)作者在这部书中所赞叹的“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中的“运征”是指(_____)
A.红军开辟井冈山根据地 B.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
C.红军开辟敌后战场 D.红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某校八年(1)班的同学们正在开展以“我看诚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认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5日凌晨,河南省新密市一中学生骑车时不慎撞上了路边停靠的宝马车,他匿名留下字条向车主道歉,同时还留下自己寒假打工挣来的300多元钱作为赔偿。宝马车主被该学生的诚实和敢于承担责任的行为深深打动。2月12日,找到这名中学生后,宝马车不仅不追究的责任,还资助了他万元助学金。
(2017年2月13日《中国青年报》)
(2)请你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一句话,使之与前后两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诚信好像那黑夜中的明灯,失去它你将寸步难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诚信好像那夏日的微风,失去它你将难当酷暑。
阅读《远去的蝉鸣》,回答下列各题。
远去的蝉鸣
姚国禄
①在我熟悉的乡村里,炎热的夏日午后,耳畔传来蝉的鸣叫声。这悠长而邈远的声音,竟是发自微小的蝉,着实让我吃惊,让我感动。
②多年来,我一直对我熟悉的乡村的蝉鸣充满了敬意。那时候的乡村,天青水蓝,芳草如茵,看不见一丝的污染,蝉鸣就像漫山遍野生长的庄稼,永远充满生机。从初夏到深秋,我不知道,那些蝉声,究竟是在为成熟的季节喝彩还是在为丰收的美景奔走呼号?我惊讶那些蝉们的执着,坚韧。我喜欢乡村的蝉鸣就像喜欢儿时母亲给我做的千层底布鞋,那感觉带着泥土的韵味。我总觉得那永远充满生机的蝉声只有在我的乡村才可以肆意地放大,而城市的蝉鸣是微弱的,微弱地甚至失去了啴鸣的本真。乡村的蝉声正因为它的真实而不虚引起了我们心灵的共鸣。
③小时候,村庄里的蝉多得数不胜数。初夏时节,一场喜雨过后,我便会看到村庄的大树下爬满了幼蝉,它们从深深的地下钻了出来,那些刚从地下爬出的幼蝉,身体非常孱弱,它们慢慢地从地下爬到树上,把大树做为它们的依托,过了一段时间它们就会脱掉一次壳,进行它们生命的蜕变。说来蝉这一生也非常不容易,每一次的蜕变应该是艰难而痛苦的,为了增加生命的活力,它们一生中必须要蜕变几次,这是自然赋予它们的生命规律。
④我曾经在古诗里寻找过一些蝉鸣的影子,比如白居易的《早蝉》:“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六月初七日,时令应该是在初夏吧,初夏听到的蝉鸣也算是早蝉的声音了,所以,白居易把这首诗命名为“早蝉”不无道理。当然,古代将蝉鸣写进自己诗歌中的诗人远不止白居易,多情的诗人们早已把蝉鸣美化成一种高度,而今我循着它们思想的足迹,在亦步亦趋中打捞着我心中的蝉鸣。
⑤一个夏日的午后,为了寻那蝉蝗鸣叫声,我走进一座寂寥的山林。偌大的一座空山,没有人语,山林静寂,树影婆娑。叮咚的溪水像是在诉说着这个热情夏天的静态之美。四面起伏的蝉鸣正在穿越山涧,声音带着些许的夸张,那拖着长音的嘶鸣在山谷久久回响。这拖着长音的蝉鸣,激越豪迈,像一曲气势磅礴的交响乐,此起彼伏响个不停。
⑥对于家乡,记忆中总有这样的画面:古井边林子的树杈上、庄稼地旁的老树上,鸣唱的蝉总会不知疲倦地站立在枝头。而今,在乡村,蝉鸣日渐稀少,人们已很难看到蝉的踪影,许多村庄已成了废墟,那里再也看不到蝉在枝头歌唱的景象了。过去村庄里茂盛的树木全被砍伐一空, 废旧的村庄里也很少看到飞鸟,许多村民住进了钢筋和水泥建造的楼房里,他们远离了村庄和树木,远离了曾经生活过的多情的土地。过去曾经以蛙鼓蝉鸣引以为豪的乡村开始变得沉寂起来, 加之化肥、农药的滥施滥用,乡村许多曾经美好的物种正在消逝,人们很难再听到那飘渺在村庄的蝉鸣了。
⑦一个失去了树木的村庄该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这是蝉的悲哀,还是人的悲哀。
(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第①~②自然段,概括乡村蝉声的特点。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⑤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
这拖着长音的蝉鸣,激越豪迈,像一曲气势磅礴的交响乐,此起彼伏响个不停。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时候,村庄里的蝉多的数不胜数,初夏时节,一场雨过后便能看到村庄的大树下爬满了幼虫。
B.蝉这一生也非常不容易,每一次的蜕变都是艰难而痛苦的,为了增加生命的活力,他们一生中必须要蜕变几次,这是自然赋予它们的生命规律。
C.文章第⑤自然段“偌大的一座空山,没有人语,山林静寂,树影婆娑”这句话是自然环境描写,是作者对山林冬日美景的想象,作者用景物的静态美衬托了自己内心的平静。
D.而今,在乡村,蝉鸣日渐稀少,人们已很难看到蝉的踪影,许多村庄已成了废墟,那里再也看不到蝉在枝头歌唱的景象了。
E.通观全文,作者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揭示出造成“乡村许多曾经美好的物种正在消逝,人们很难再听到那缥纱在村庄的蝉鸣了”这一现象的唯一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杀虫剂破坏了生态平衡。
(4)作者在文章最后说:“一个失去了树木的村庄该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这是蝉的悲哀,还是人的悲哀。”请简要分析第⑦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肃王与沈元用
(宋)陆游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①,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欲矜②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③,略无矜色。元用骇服④。
(注释)①虏:指北方的金国。②矜:自夸。③他语:说别的事情。④骇服:吃惊佩服。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元用素强记
②取纸追书之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3)细读选文,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
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树树皆秋色,_____。(王绩《野望》)
(2)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大漠孤烟直,_____。(王维《使至塞上》)
(4)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 山随平野尽,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6)_____,志在千里。(曹揉《龟虽寿》)
(7) 蝉则千转不穷,_____。(吴均《与朱元思书》)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阅读《三峡》,回答下列各题。
三峡
自三块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室,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嘛,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夏水襄陵(襄:升到高处)
B.则素湍绿潭(湍:急流)
C.沿溯阻绝(沿:逆流而上)
D.良多趣味(良:甚,很)
(2)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的是(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B.负势竞上
C.以为顺流下矣 D.虽乘奔御风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船行之快,借此表现出三峡水流的迅急。
B.文章用“寒”“肃”“凄”“哀”四个字,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C.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四时之景。
D.文中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很有节奏感,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