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又见南山》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又见南山 (1)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

阅读《又见南山》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又见南山

(1)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山里的月是我儿时看见的最慈祥的脸(仅次于外婆),山里春天早晨的风是最柔软的手(仅次于母亲)。山的身影是多么高大啊(仅次于毛主席),让我无限痴迷,无限崇敬。我读第一本书的时候,入迷得像在做梦,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神奇,它们不声不响非人非物,但它们却能说出许多意思,这真是太有意思了。忽然书页暗下来,抬起头,才看见,山一直围在我的四周,山也在看书?其实它们站在书的外面,抿着嘴像要说什么话,却不说,一直不说。山要是把一句话说出来,要么很好玩,要么很可怕,天底下的话都不用再说了。但是山不说一句话,不说就不说吧,多少年都不说,就是为了让人去说各种各样的话。我隐约觉得山是很有涵养的。像我外爷,外爷是个中医,很少说话,他说, 我开的药就是我要说的话。

(2)后来,我逃跑般地离开了山。也许山还记得我对它的埋怨:闭塞、贫困、愚昧,挡住了我的视线,使我看不见人生的莽原和思想的大海。

(3)辗转这么多年,从一本书走进另一本书,我像书签一样浏览了许多语言;从一座城搬进另一座城,我像钥匙一样认识了许多锁子;从一栋楼爬上另一栋楼,我像门牌一样背诵了许多号码。然而,走出书,走出城,走下楼,我发现我什么也没有,尽管有时感到自己似乎拥有很多,学问呀,知识呀,信息呀,成就呀,名声呀,职称呀,职务呀,电脑呀,银行账户呀;股票呀,老婆呀,儿子呀,房子呀,哥们儿呀,见闻呀,已经到来的金色中年呀,可以预见的安详晚年呀,无疾而终的圆满落日呀……

(4)可是,闭起眼睛一想,又真正觉得空荡荡的,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苍白的天花板,感到一种迫人的虚。

(5)城市只是一个投寄信件的邮箱,而我只是一个寄信人或收信人。寄完信或读完信,我就走了,而邮箱还挂在那里。说到底,人也是一封信,城市在我们身上盖满各种各样的邮戳,却找不到投寄的地方。

(6)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身上邮戳重叠着邮戳,地址重叠着地址,日期重叠着日期,但是这封信却无处投递,就这样在模糊的邮路飘来荡去,直至失踪?

(7)这时候我已经回到当年的小城,这时候我忽然看见我早年逃离的山——南山。

(8)它依然凝重,依然苍蓝,依然无言,不错,还是我祖先般的南山。

(9)但是,我心里很深的地方却被它触动了,被它闪电般照亮了。

(10)我何以感到认真走过的岁月却是空荡荡的虚?我何以成为一封无处投递的死信?是因为我遗忘了你吗,南山?

(11)这么多年,我真的像遗忘一堆石头一样遗忘了你吗,南山?

(12)而你依旧站在你地老天荒的沉默里,站在你崇高的孤独里。

(13)这时候我看南山。南山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又止。

(14)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5)我好像明白了,我当初那么认真地出走,只是为了更深刻地返回,是这样吗,南山?

(16)我们在命运里走来走去,最终却回到出发的地方,并且第一次真正认识它,是这样吗,南山?

(17)一封盖满邮戳的信终于找到了投递的地址,它正在到达,它将被阅读,它同时也阅读它的阅读者,阅读一个伟大的旧址——南山。

(18)去而复返,又见南山,我第一次真正看见南山。

1.不同时期的“我”对南山的情感态度有所不同,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1)小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辗转多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3)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南山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是凝眉沉思的哲人,像是欲言又止的先知。

3.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因为“我”是山里人,所以“我”认为山是“我”的胎盘、摇篮和最初的生存课堂。

B.“我”读第一本书的时候,无聊得像在做梦。每一个字都是那么枯燥,它们不声不响非人非物,什么意思都表达不出来。

C.小时候的夜晚,“我”在读书时会发现书页忽然暗下来,抬起头,才看见,月亮一直围在“我”的四周。月亮抿着嘴像要说什么话,却不说,一直不说。月亮要是把一句话说出来,要么很好玩,要么很可怕,天底下的话都不用再说了。

D.辗转这么多年,从一本书走进男一本书,“我”像书签一样浏览了许多文字;从一座城搬进另一座城,“我”像钥匙一样认识了许多锁子;从一栋楼爬上另一栋楼,“我”像门牌一样背诵了许多号码。

E.作者在第(6)段问“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使我变成死信”的原因是:忙碌的城市生活让“我”找不到方向;内心感到空虚,没有归宿感;遗忘了南山,忘记了精神的家园。

 

1. (1)觉得南山高大、有涵养,让“我”痴迷和崇敬。 (2)觉得南山闭塞、贫闲、愚昧阻碍“我”的发展。 (3)“我”内心深处被南山触动,产生深深的崇敬之情,对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或:第一次真正认识它),更深刻地返回南山。 2.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南山的沧桑深沉(沉默)和睿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语言气势。表达了作者对南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3.结构上,点题并总结全文。内容上,深化了主题。作者经历了城市生活的空虚后又见南山,对南山给予自己的人生启迪有了深刻的认识。作者认识到那个曾经给予自己生命,陪伴留自己成长的地方——南山,让自己找到了归宿感,是自己精神的家园。升华了文章主旨。 4.BC 【解析】 1.考查对文章的内容梳理和概括。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根据第1段中的“山的身影是多么高大啊(仅次于毛主席),让我无限痴迷,无限崇敬”;第2段中的“许山还记得我对它的埋怨:闭塞、贫困、愚昧”;第9~15段中的“我心里很深的地方却被它触动了,被它闪电般照亮了……我好像明白了,我当初那么认真地出走,只是为了更深刻地返回”等内容,提炼概括“我”对南山的情感态度作答即可。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语句“南山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是凝眉沉思的哲人,像是欲言又止的先知”,把“南山”比喻为“祖先、哲人、先知”,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多角度、多方面地写出了南山的沧桑、深沉和睿智的特点。同时排比句式的运用,又增强语言气势,强烈地表达对南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作答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结尾部分的文字一般来说,结构上有总结、照应前文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严谨。内容上有突出主旨,抒发情感的作用。如果是特殊的结尾形式,委婉含蓄,意在言外,能引发读者的想象或思考。本文的最后一段“去而复返,又见南山,我第一次真正看见南山”,内容上,表现了作者经历了城市生活的空虚后再见南山,对南山赋予自己的人生启迪有了深刻的认识——让“我”找到归宿,找到精神的寄托地。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结构上,篇末点题,收束全文,与文章的标题和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本的内容分析作答。 B.有误,文章第①自然段写“我读第一本书的时候,入迷得像在做梦,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神奇,它们不声不响非人非物,但它们却能说出许多意思,这真是太有意思了”,从句子中的“神奇”“太有意思了”等词语可知,当时并不是“无聊”“枯燥的感觉”也不是“什么意思都表达不出来”。 C.有误,文章第①自然段写“山一直围在我的四周,山也在看书?其实它们站在书的外面,抿着嘴像要说什么话,却不说,一直不说。山要是把一句话说出来,要么很好玩,要么很可怕,天底下的话都不用再说了”可知,此处写的是“山”,并不是“月亮”。 故选B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季布

司马迁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

(注)①嫚(màn):侮辱。②瘳(chōu):(伤、病)痊愈。③使酒难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⑤股肱: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人有言其_________

(2)臣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__________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3.结合选文,举例说说季布是一个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请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四面歌残终破楚,____________________。(秋瑾《满江红》)

(4)一抹晚烟荒戍垒,____________________。(纳兰性德《浣溪沙》)

(5)____________________,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鱼我所欲也》)

(6)可怜九月初三夜,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暮江吟》)

(7)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写春,“________________”写夏,“风霜高洁”写秋,“水落而石出”写冬,一句一景,字字不虚。

 

查看答案

阅读《岳阳楼记》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观夫巴陵胜状(胜景,美景)

B.前人之述矣(完备,详尽)

C.暮冥冥(迫近)

D.异二者之为(有的人)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政通人和,百废

B.则有去怀乡,忧谗畏讥

C.至若春和

D.予尝古仁人之心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第1段最后,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点到为止,要言不烦。

B.第2段中,“然则”一语,转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提出一个“异”字、开启下文。

C.第3段以转接连词“若夫”开始,含有假定意味,格调高昂。这一段描绘了一幅“洞庭春晴图”。第4段以转接连词“至若”开启,虽然也含假设意味,但格调转低。这一段描绘了一幅“洞庭风雨图”。

D.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转为议论和抒情。作者在列举了物色相感的悲喜两种境界后,又生发出一个更大的“异”来,一种更为高尚的人格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查看答案

阅读《形神兼备中国画》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形神兼备中国画

①中国画历史悠久,在中国数千年的绘画发展史上,画家辈出,名作荟萃,在世界美术领域绽放出璀璨的光辉。

②中国画有整套独特的表现手法,不追求形象的逼真,而着力于意境的表现,要求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中国画主要以笔墨纸砚为工具,有“书画同源”之说。中国画的颜料由天然的植物或矿物制成。画作以水墨为主体色,也因常用来红色和青色,所以又称为“丹青”。

③中国画按照题材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④人物画是以人物为主体的绘画。从传世的人物画作中,后人可以一窥中国古代帝王将相的面容,还能看到仕女图表现的宫廷生活和风俗画中展现的市井百态等。这些画作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例如明代曾鲸的代表作《王时敏像》,画作中人物画得不大,线条流畅遒劲,形象栩相如生;背景则大幅留白突出了人物形象;同时配以书法题字,更彰显了人物的精神气度。

⑤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现为主要对象的画作。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认为山水蕴含着天地宇间无穷的奥妙,由此形成了独到的山水观。中国的山水画常常运用散点透视法,利用远近、高低的对比,营造出江山万里、山谷深邃的立体效果,极具空间感。例如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图》,这是一幅恢宏壮丽、色彩斑斓的巨幅山水作品,画卷长11.915米、高0.515米,画幅几乎是同时期《清明上河图》的两倍。此画以略带俯视的角度横向展开全景式的大山大水,星现出一派方象皆容的场景。画卷采用散点透视法,远近距离分萌,空简层次清晰。在色彩表现上,该画以色调浓重的矿物颇料绘成,较同时期流传下来的其他青绿山水画作都要鲜艳。全画除青绿主色外,还以赭石来渲染山脚、天色,并以笔墨线条皴染山石,使山峰的立体感和明暗效果格外鲜明生动。元代书法家、鉴赏家薄光和尚在此画题跋中称其“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也”。

⑥花鸟画主要以花草树木、禽鸟鱼虫为题材。花鸟画表现的是边、角、点的小景,注重笔情墨趣。中国花鸟画并不只是纯粹的写生,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的关系,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感。所以,中国花鸟画重视形似但不拘泥于形似,更崇尚意境与情趣。例如南宋赵孟坚的《春兰图》,描绘了两株生于杂草丛间的幽兰,摇曳多姿,舒展飘逸。兰叶、花瓣均以淡墨一笔绘出,笔法潇洒灵动、兼中带刚,画面旷淡清幽、意蕴无穷。画中左方题诗一首,以兰喻人。全图诗、书、画、印完美结合,表现了画家洁身自好、清高脱俗的追求。

⑦中国画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的生活凤貌,山求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状态。三者的结合,构成了中国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整体认识。画家们在创作时会自觉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这是中国人对哲学思考的艺术表现,也体现了艺术的真谛。

⑧中国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将诗、书、印等元素与画结合,这些元素丰富了画面的内容,提升了图画的境界。中国画有壁画、屏风、卷轴、册页、扇面等多种画幅形式,并以特有的装裱工艺装溃画幅,给人带来更多的审美感受。

⑨领略中国画的魅力,不仅要欣赏画面,还要从古人的妙笔中感受他们的性情与哲思。

(节选自《中国画》,有删改)

1.下面对“中国画按照题材主要分为三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B.散点透视、远近距离、空间层次

C.诗、书、印

D.壁画、屏风、卷轴

2.下面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地说明了明代曾鲸的代表作《王时敏像》线条流畅道劲,形象惟妙惟肖的特征。

B.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明代曾鲸的《王时敏像》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人物画中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的特征。

C.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明代曾鲸的《王时敏像》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中国的山水画常常利用远近、高低的对比,营造出立体效果,极具空间感。

D.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地说明了中国人独到的山水观:自古以来就认为山水蕴含着天地宇宙间无穷的奥妙。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主要以笔墨纸砚为工具,有“书画同源”之说。画作以水墨为主体色,也因常用朱红色和青色,所以又被称为“丹青”。

B.宋代《千里江山图》是一幅巨幅山水作品,画幅是同时期《清明上河图》的两倍。

C.中国花鸟画注重笔情墨趣,重视形似但不拘泥于形似,更崇尚意境与情趣。

D.中国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领略中国画的魅力,不仅要欣赏画面,还要从古人的妙笔中感受他们的性情与哲思。

 

查看答案

下面对《行路难(其一)》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用姜尚、伊尹的故事,是事典,表明理想仍在。

C.最后两句,言乘风破浪、云帆渡海,又奋发振作,情绪高昂,表现出一往无前的精神。

D.全诗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与友人惜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浪漫的笔法主要表现在“金樽”“玉盘”“拔剑四顾心茫然”这三个词语的夸张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