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一
(1)他像醉鬼一样东摇西晃,双腿打颤,走向车站。他发着高烧上工已经很久了,不过他觉得今天烧得比往常厉害。
吞噬生命、削弱全队战斗力的伤寒也向(A)进攻了。但他那健壮的身体在抵抗着,接连五天,他都打起精神从铺着干草的水泥地上爬起来,和大家一起去上工。
(2)“好姑娘,你别担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的。我还要活下去,哪怕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的预言捣捣蛋也好嘛。他们对我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写个证明,说我百分之百失去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走着瞧吧!”
1.以上文字出自(______)(作者)的小说《_________________》。选文中“(A)”处的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你对作品的阅读,你能读出“他”具有哪些精神品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②其上。有泉幽幽然③,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④咫尺⑤,或倍尺⑥,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⑦石而往有石泓⑧,昌蒲被⑨之,青藓⑩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曲折伸延)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麻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①渴: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②桥:架桥。③幽幽然:流水幽静的样子。④或:有时。⑤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古代称八寸为咫。⑥倍尺:二尺。⑦逾:越过。⑧泓:深潭。水深而广。⑨被:通“披”,覆盖。⑩藓:苔藓。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以其境过清(________) ②然卒入于渴(________)
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其长可十许步
B.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又折西行
C.如鸣佩环/青藓环周
D.不可知其源/其鸣乍大乍细
3.与“视之既静”中的“之”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久之,目似暝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何陋之有
D.乃记之而去
4.翻译下列句子
(1)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什么写法带领我们领略极强的动态画面?
6.[甲]文中点明作者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
7.[乙]文中作者描写岸上的奇石怪木林立,花草修竹繁茂美景有什么作用?
古代诗歌阅读后面小题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这是一首情深意长的_____________(题材),作者在颈联中巧妙的借用浮云和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表达了对朋友的_____________。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的表达效果。
3.发挥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实用类文本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细流汇江,江河成海,我们凝聚力量,就能展示民族的强大。”对此,你们学校开展了“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的主题班会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任务。
1.作为追梦青少年的你积极参与到分享活动中——“推荐精忠报国英雄”。
你最崇敬的英雄是谁?请向同学推荐。(要求:概述英雄事迹,语言简洁准确。)
我最崇敬的英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更好地开展“崇尚英雄”主题活动,让学校广大师生参与到这一活动中,请你为这一活动设计两个活动栏目。
示例:开展“崇尚英雄”问卷调查。
栏目一: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二:__________________
3.写一句座右铭,激励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语句不得超过16字,可以写古诗句)
4.班主任邀请曾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英雄来你班教室为全体同学作“讲英雄事,树英雄志”的专题报告,小明同学听了一会后,渐渐在会场不认真听讲,甚至搞恶作剧影响周边的同学,还振振有词地说“要是我来作报告我也这么吹”。你看到这种情况,怎样规劝小明呢?
文学类文本阅读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的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沐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间,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予缀满枝头。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予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
⑦“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⑧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1.根据提示,把文章事件补充完整。
故乡人栽种橘树——我们一家采橘子——(______)——父亲询问橘子来源——(______)——看花开怀念父亲
2.阅读全文,找出贯穿本文的线索。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从文中找出一句并加以赏析。
5.第⑧段中的画线句子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论述类文本阅读
辩证看压力
①人生在世,大都喜欢活得自由自在,恐怕极少有人愿意为他人所逼、受环境所迫。但是,外界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一般来说不受人的主观意愿支配,具有某种必然性。换个角度,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外界压力也有可能是人们获得发展与成就的机遇和先导,并不一定都是坏事。
②从历史上看,生存压力带给人类发展进步。在恶劣环境下,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在病痛之下,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在饥饿之下,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可见,外在压力迫使人类学会了盖房子、煮食物、种粮食。人类社会能有今天这样发达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克服外来压力的奋斗过程相关。
③对于做学问来说,压力之下能产生出重大成就。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有很多。史载:“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曹植的七步诗,更是在以死相遇的巨大压力下产生的。曹植富于才学,受其父曹操赏识,然而却遭其兄曹丕忌恨。曹丕称帝后,一日召曹植,命他于七步之内成一诗,否则处死。曹植于悲愤之下,写成了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面对生死而成就的诗,不但保住了曹植的性命,也为中国文坛留下一篇千古佳作。
④毋庸讳言,如果没有外界的种种压力,许多人生活的基本轨迹就是循规蹈矩、安于现状,而不是改变现状、推陈出新。铁人王进喜当年说过:“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有了压力,就有了革命、创造、发明与发愤的动力,就有了创作和改变的愿望与毅力。压力能够使人明确前进的方向。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压力能够让人生发出超常的毅力。被动和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使人更能坚强不屈,表现出坚韧的美德。因此,压力能够激发出人们平常难以显现的智慧和创造力。
⑤不同的人面对压力会有不同的态度,当然结果也就大不相同。同样面对苦难和不幸,有的奋力抗争,成了强者、智者、英雄;有的则被压垮,成了乞丐、懦夫、失败者。如同巴尔扎克所说“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面对压力,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抓住机遇,有效应对,使压力变动力,从而激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潜力。
1.作者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论述了“外界压力是人们获得发展与成就的机遇和先导”的这一观点?
2.阅读文段⑤,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得出什么观点?
3.读完全文,你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正确面对压力?(用原文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