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咏雪》,完成各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

阅读《咏雪》,完成各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下列选项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俄而雪/暴风 B.公欣曰/不以为

C.可拟/阴阳错 D.风起/材施教

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翻译:谢安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理【解析】
短短八个字,交代了时间、地点、故事的社会背景和主人公、事件的起因等,体现了文言文语言的精练。

B.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跟他的子女一起谈论诗文。

理【解析】
谢氏家族是世代诗礼之家,谢安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有时间和子女“讲论文义”,体现了对他教育的重视。

C.公大笑乐

翻译:谢安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

理【解析】
从“公欣然”和“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安一家人亲密无间的感情,能够感受到古代人美好的家庭生活情趣。

3.把下雪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你认为哪个比喻更生动形象?请说明理由。

4.中国古代有很多“少年早慧”的故事。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两则链接材料,概括说明“少年早慧”在谢道韫、夏侯荣、戴震身上分别有怎样的体现。

(链接材料一)

,字幼权。幼聪惠,文帝闻而请焉。宾客百馀人,人一奏刺,悉书其乡邑名氏。客示之,一寓目,使之遍谈,不谬一人。帝深奇之。

(链接材料二)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震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注:①荣:夏侯荣,三国魏将。②刺:名帖,相当于现在的名片。③寓目:观看,过目。④《大学章句》:出自《四书集注》,是朱熹对《大学》的注释和补充。⑤震:即戴震,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⑥朱文公:即朱熹,宋朝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1.A 2.C 3.答案示例:“柳絮因风起”更生动形象,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不仅形似而且神似。盐与雪花,形状不同,轻重有别,“撒盐”也缺乏美感。由北风飞雪的严寒冬景,联想到东风吹拂的和煦春色,更富诗情画意,也表现出开朗乐观的胸襟以及对美好春光的向往。 4.答案示例:少年早慧在谢道韫身上体现为她的诗作贴切传神,新颖巧妙,“咏絮之才”也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在夏侯荣身上体现为过目不忘,记忆力惊人;在戴震身上体现为善于独立思考,不盲从,能提出独到见解。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翻译。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A.急,紧。 B.……的样子/是,对。 C.大致,差不多/差错。 D.凭借/根据。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这句话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但并未交代社会背景,选项错误。 B.儿女:子侄辈。故翻译为:和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选项错误。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学生可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谈谈自己的观点。示例一:我认为第一句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撒盐空中”比较接近,让人生动形象地感受到当时下雪的情形。当时“雪骤”,看不见雪花轻飘飞舞的样子,此句更形似。示例二:我认为第二句好。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撒盐”缺乏美感,而且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一种意境美。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谢道韫的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精绝巧妙,被称作“咏絮之才”,夏侯荣“一寓目,使之遍谈,不谬一人”过目不忘,甚是聪慧,戴震敢于质疑权威,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读诗可能会遇到不同的版本,本诗最后一句还有一个版本是“随风直到夜郎西”,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2.与本诗一样,古诗中多有借明月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下列诗句抒发的情感与此不同的一项是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3.诗的首句包含“树”和“鸟”两种意象。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一句中同时包含“树”和“鸟”两种意象的诗句,请你再写出两个这样的诗句:“______”和“______”。(每句诗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查看答案

请在下面的表格中填入恰当的七言诗句。

 

查看答案

班级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各组同学除进行专题研究外,还根据搜集整理的材料设计了一些学习任务。请你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1.第一组同学向大家推介“最美书店”。下面是展示文案的节选。请你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最美书店,到底美在哪里?那些真正做到“内外兼修”的“最美书店”值得同行效仿。以跻身“世界最美书店”之列的南京先锋书店为例,它不仅为读者提了惬意的阅读环境、舒适的咖啡区,还通过举办高质量的文化沙龙,为读者搭建起一座可供交流分享的公共平台,让喜欢读书的人   ①   感温暖。先锋书店的标语“大地上的异乡者”已经成为粉丝们   ②   络的暗号。书店之美决非只在颜值。当书店经营者致力于为读者寻找真正意义上的好书,当读者沉浸于与书中伟大灵魂的美妙相遇,就已经定格了一间书店最美的姿态。

全民畅读书店(特钢店)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首钢特钢厂房为建筑基础(甲)将破旧不堪的半废弃工厂打造成石景山区乃至北京市的一个文艺青年聚集地。几十吨钢材,几百吨水泥,不到半年时间,它成为了当地居民熟悉的陌生人。工业感十足的硬朗建筑,混搭后现代室内装修风格,重新定义了阅读与时尚,给每位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

位于八宝山地铁站附近的全民畅读书店(朗园店),对平房院落加以改造(乙)利用平房接地气的优势,将阅读、美食、运动巧妙地融合在同一个屋檐下。1000多平方米的平房院落,被布置成一个个既间隔又连通的空间,移步换景,别有洞天,有书可读,有景可赏。2019中国书店大会,朗园店入选16家“年度最美书店”之一,成为本年度北京唯一上榜的书店。

(材料二)

从装成册的纸质书到不限容量的电子书,从街角路边的实体书店到轻点鼠标就能浏览的网上书城,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消费行为的改变,也在悄然影响着大众的阅读习惯。实体书店的转型势在必然,24小时“书店+”模式应运而生。刚刚被评为北京市2019年特色书店、位于石景山古城的“悦闻书屋”就是这样一家书店,它集书店、阅读空间、文化讲堂、私人影院、咖啡吧、水吧等多种业态为一体……这里不但有书,更有美和生活。李克强总理指出,24小时不打烊书店的创建很有创意,是对“全民阅读”的生动   ③   ,希望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陪护读者潜心前行,让手不释卷   ④   ,让更多的人从知识中汲取力量。如今,24小时不打烊书店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1)依次给材料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供(ɡōnɡ   订(dìnɡ    B.供(ɡōnɡ   订(dīnɡ

C.供(ɡònɡ   订(dìnɡ    D.供(ɡònɡ   订(dīnɡ

(2)在(材料一)的①②两处依次填入汉字,正确的一项是

A.① 倍     ② 连             B.① 倍     ② 联

C.① 备     ② 连             D.① 备     ② 联

(3)在(材料一)的(甲)(乙)两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恰当的一项是

A.(甲)破折号 (乙)破折号     B.(甲)逗号  (乙)冒号

C.(甲)破折号 (乙)冒号       D.(甲)逗号  (乙)破折号

(4)在(材料二)的③④两处分别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③ 推行     ④ 蔚然成风          B.③ 推行     ④ 风靡一时

C.③ 践行     ④ 蔚然成风          D.③ 践行     ④ 风靡一时

(5)结合语境,在(材料二)结尾的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文化空间,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彰显了首都的文化特质,从而成为北京文化夜生活的新地标

B.市民的精神生活被这些文化空间点亮,它们也成为北京文化夜生活的新地标,首都的文化特质因此彰显

C.首都的文化特质因这些文化空间突显,市民的精神生活因此丰富,它们成为北京文化夜生活的新地标

(6)结合语境,你认为(材料一)中“熟悉的陌生人”在这里的意思是       

2.第二组同学结合在特色书店读书的经历,写下了一些切身感受,其中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执一盏茶,读一卷书,漫步其中,每一个角落都自成风景,在风景里静静翻上几页书,便没了时间和空间。

B.一个书店,就是一座城市。阅读能带给人心灵的慰藉,犹如春风轻抚万物,润物无声地滋养着城市的荒原。

C.或许你曾有过这样的梦想:走进书店,就走进布满点点星光的空间,仿佛置身在无垠的星空下。俯仰之间都是书,随手挑出一本,找个位子,就是一段惬意时光。现在,他已经做到了,你只需走进他营造的梦。

D.屋外是幽幽的山谷,偶尔听到风吹动芦苇的声音。屋内是暖暖的阳光,偶尔能听到手翻动书页的声音。早该留给自己这样一个下午,抱着最喜欢的书,眼睛看着窗外洒满阳光的芦苇,心里飘过曾经最美的时光。

3.第三组同学研究“国民阅读现状”。他们根据调查数据制作了柱状图,请为这张图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对外公布了结果。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84.87分钟,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为65.12分钟;纸质书报刊的阅读时长均有所减少,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间最长,为19.81分钟,12.3%的国民平均每天阅读1小时以上图书。

(《光明日报》2019年4月19日 第9版)

4.2019年12月20日起,国家博物馆举办《〈红楼梦〉文化展》,近600件文物、文献和艺术品亮相。第三组同学观看展览时发现展览的主题是“隻立千古”。一位同学查字典得知“隻”的意思是“单、单数”。结合展览的内容,你认为“隻立千古”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

5.第四组同学负责编辑班级的研究成果集。请你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1)下面的四副对联,不适合加入成果集的一项是

A.笔近率更俗客少    书随松雪雅情多

B.欲知今古千年事    且读中西万卷书

C.锦绣成文,原非我有    琳琅满架,惟待人求

D.小小店堂,诸子百家皆过客    皇皇寰宇,三才万物入奇书

注:①欧阳询官拜太子率更令,别名欧阳率更。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②琳琅,美玉,比喻美好的事物。③皇皇,形容盛大。三才,指天、地、人。

(2)这是成果集封面的设计草图。请你从楷书四大家中,为“少年正是读书时”选择一种字体,并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按要求作文。

请以“不期而遇的温暖”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不少于 650 字;③作文中不能出现人名、校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母亲的诗和远方

江志强

①在冀南山区生活了一辈子的母亲,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邯郸。而在她的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天津、杭州、西雅图等地,却从未涉足。她时常端详着墙上的旧地图,神思千万里,徜徉在每一个牵挂的地方。

②将光阴拉回三十年前,家乡交通不便,想出趟远门,需要做充足的准备工作,天不亮就得上路,翻山越岭几十里,到县城火车站买票。买好票,还得在站台上苦熬好几个钟头。终于盼来了火车,像见到了救命的稻草,背起厚重的行礼,兴高采烈冲上车,晃晃荡荡驶向远方。因此,若无要紧事,母亲不会打破空间的局限,宁愿在大山里蜗居一生。

③那年,父亲从部队转业后分到邯钢工作。母亲抱着我,陪着爷爷奶奶,时常往返于大山与邯郸之间。到邯郸之后,停留时间并不长,少则一两天,多则三五天,旋即打道回山。

④后来,邯长(邯郸到长治)公路开通,从大山通向邯郸的路一下子缩短了很多,无须到县城坐火车,只须步行三五里,便到了路口。待到那辆红白相间的客车从山西方向开来,母亲踮起脚,高高地举着手,可劲地招着。车停后,先让爷爷奶奶上车,二老上车后,母亲高高地举起了我,传给车上的爷爷,然后拎起大包小包上车。

⑤高中毕业后,我穿上了军装,来到浙江西南部山区的一座军营。彼时,我坚持每周给 母亲写封信。据父亲说,母亲每回收到我的信,总是颤悠悠地捧着,如获至宝,细细端详着信封上的邮戳,向父亲打听通向部队的路:从家乡乘坐 4482 次列车,到德州转车,搭 K101 次火车,直抵浙西南……

⑥然而,母亲却从未踏上 K101 次列车,皆因爷爷奶奶身体已不如前,弟弟妹妹忙着考学,几个姑姑相继出嫁,父亲忙于工作,日日早出晚归……母亲那单薄的身子,成为这个普通农家的顶梁柱。

⑦几年后,弟弟考上了天津大学,母亲又多了一份牵挂。

⑧在一次庙会上,母亲花了八毛钱,买了一幅中国地图挂在墙上,一有时间就端详着地图。她的目光里,只有两处地方最有魅力,一是浙江,二是天津。因这两个地方有她的儿子们。与此同时,她也用各种渠道搜集天津和浙江的讯息。每逢打电话,她竟对这两处远离故 土的地方如数家珍: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杨柳青年画,甚至连霍元甲、张伯苓、严修、李叔同、马三立都能脱口而出,一个个“天津符号”,成为母亲口中的“关键词”。浙江虽说更远一些,母亲却记住了很多地名,除了杭州、温州、宁波、嘉兴等人人皆知的地 方,还知道了我当兵附近的市县,如丽水、缙云、青田、云和、龙泉……

⑨妹妹高中毕业后,飞越大洋,到美国西雅图打工。于是,母亲屋里的墙壁上又多了一张世界地图。她戴着老花镜,目光越过广阔幽蓝的太平洋,看着彼岸的西雅图。当妹妹到伦敦一家公司实习,母亲又转过身,将目光移向了大西洋畔……母亲的房间并不大,却装着南 北中国,装着世界。

⑩这几年,我和弟弟妹妹相继回乡工作、生活。我们商量,应该带母亲到天津、杭州游 历一番,如果有条件,去一趟西雅图。谁知,母亲却摆摆手,拄着拐杖站到了地图前,说:“你们都回来了,守着我,再也不走了,我还图啥呢?在山里不也挺好吗……”

听着母亲的话,我感慨万端。母亲一生,与大山、土地为伴,可她的日子并不苟且。因为,她把我们抚养成人,学业有成,成家立业,平安生活。小小的家庭,开枝散叶,幸福美满。这,是她最渴盼的诗和远方啊。

(选自《特别关注》2017 年第 12 期)

1.简要概括母亲是用哪些办法来消解自己对儿女们的牵挂的。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结合语境,品味第⑤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母亲每回收到我的信,总是颤悠悠地捧着,如获至宝,细细端详着信封上的邮戳,向父亲打听通向部队的路。

(2)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子。

谁知,母亲却摆摆手,拄着拐杖站到了地图前,说:“你们都回来了,守着我,再也不走了,我还图啥呢?在山里不也挺好吗……”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形象。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的理解。

小小的家庭,开枝散叶,幸福美满。这,是她最渴盼的诗和远方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