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周海亮的《伤口》,完成下列小题。 他坐在正午的阳光里,面前的细铁架上绑一只白...

阅读周海亮的《伤口》,完成下列小题。 

他坐在正午的阳光里,面前的细铁架上绑一只白晃晃的口琴。他的额头和脸颊上挂着亮晶晶的汗水,他微笑着,尽量用口琴吹出悦耳并且连贯的曲子。可是那曲子并不连贯,它断断续续,调子甚至跑出很远。他端坐着,脸上露出抱歉的表情,口琴声却并不停歇。他旁边放一个红色的小塑料桶,偶尔有行人走上前来,往塑料桶里扔一张零钞或者一枚硬币。他并不看行人,更不理会那个塑料桶。他只顾吹他的口琴。可是他的脸上分明写着感激,对好心人,对一张零钞,或者一枚硬币。

和着曲子,他的脸上表情丰富。人们注意到他肘部以下的袖筒空空荡荡,那袖筒随着他身体的微小动作而轻轻摆动。

男人带儿子横穿了马路。他们站在不远处听他吹琴,男孩说那里有个人在“演奏”。男人说:“他是乞丐,他不过是在胡乱地吹口琴。”男孩坚持说:“不,不,他在认真地演奏。”

然后,男孩跟父亲要十块钱。

“什么?”男人吃了一惊。

“五块钱也行。”男孩让了一步。

“你要给那个乞丐五块钱?”

“是,我想给他五块钱。”男孩认真地说,“我们听了他的演奏,我们应该付钱……他那么认真,他没有胳膊……”

男人想了想,掏出五块钱递给男孩。男人拉着男孩的手,径直走到他的面前。恰逢一曲终了,他抬起头,舔一舔干燥的嘴唇,冲男人和男孩笑笑,然后将头深低下来,在肩膀上擦一擦汗水。男孩捏着五块钱,向前跨一步,试图将钱扔进他面前的红色塑料桶。

“稍等,”男人说。他将五块钱重新握到手中。

男孩不解地看着自己的父亲。

“我得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对他说。

他再一次抬头,再一次看面前的男人。他的脸呈现出紫黑的颜色,分不清是因了阳光的照晒还是因了男人的话。他的嘴微张,嘴唇轻轻抖动,然而,他没有说话。

“我得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重复说,“你知道,现在骗子太多……我不想让我和儿子再一次受到欺骗。我绝对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想证明你是乞丐……请你原谅我……”

“可是我不是乞丐。”他说。

“你不是乞丐?”

“我不是乞丐。我只是艺人——在大街上吹口琴的艺人。”

男人不知是否应该把手里的五块钱扔进塑料桶。他迟疑着,愣怔不动。“我还是想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坚持说,“我真的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是想证明一下……”

他低下头,久久不语,然后,将嘴唇重新凑近口琴,吹起另一首曲子。他似乎完全沉浸到自己的曲子里,对面前的父子二人视若不见。

男孩看着父亲。他感到不知所措。

最终男人还是将那五块钱扔进了塑料桶。他拉起男孩,转身,往回走。他们需要重新横穿马路。

身后的口琴声戛然而止。

“稍等!”他喊住父子二人。他努力低下头,用牙齿咬开胸前的两粒纽扣。一滴汗水恰在这时滑过额头,滴进他的眼睛。他用一种艰难并且笨拙的姿势脱下身上的T恤衫,男人和男孩同时看到他丑陋并且可怜的残肢——的确,他的两个肘部以下,空空如也。

男人和男孩,同时愣住。男人开始不安和尴尬。男人说:“对不起。”

他笑一笑,重新用笨拙并且艰难的姿势将T恤衫穿好。他再一次低下头,用牙齿仔细地系上胸前的两粒纽扣。他抬头看看男人,对男人说:“请收回您的钱。”

“什么?”男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请收回您的钱。”他重复一遍,“我想您还是把我当成了乞丐——只有把一个人当成乞丐,才会在意他是否伤残……但事实上,我并不是乞丐,我只是艺人……我给您看我的胳膊,既不是为了博取您的同情和怜悯,更不是为了得到您的五块钱……”

他用光秃秃的肘部指指面前的小男孩,说,“我把伤口展示出来,只是想让您的儿子相信,这世上,并非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都是骗子;这世上,至少还有诚实……”

他埋下头,再也不肯说话。稍顷,又一支曲子在正午白晃晃的阳光里飘荡开来。

1.根据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男人”的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然后填写表格内容。

故事情节

男人的语言和神态

男人的心理

男孩要给在路边吹口琴的“他”十块钱。

   

认为给一个胡乱吹口琴的乞丐十块钱,太不可思议。

男孩试图将五块钱扔进“他”面前的塑料桶

“稍等。”…… “我得看一看你的胳膊。”

   

“他”强调自己不是乞丐,只是吹口琴的艺人。

迟疑着,愣怔不动。

   

“他”展示自己的残肢。

愣住。开始不安和尴尬。  “对不起。”

   

“他”要求男人把钱收回。

“什么?” 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2.阅读全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联系上下文,请说出下面两个句子中“稍等”一词所表达的言外之意。

①“稍等。”男人说。他将五块钱重新握到手中。

②身后的口琴声戛然而止。“稍等!”他喊住父子二人。

(2)赏析结尾句“稍顷,又一支曲子在正午白晃晃的阳光里飘荡开来”的作用。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他”在正午的阳光下专注地吹口琴,旁边放着红色的塑料桶,人们往塑料桶里扔钱,他是卖艺的乞丐。

B.男人带着儿子横穿马路,在不远处听他吹口琴,儿子认为他在“演奏”,父亲认为他在胡乱地吹,是因为儿子听出他吹得认真,父亲听出他吹奏的曲中的错误。

C.男人虽然同意让儿子给吹琴人五元钱,但坚持要先看看吹琴人的空荡荡的肘部,是因为他要教导孩子要有同情心。

D.小说中的“他”向男人展示了自己的丑陋的伤口,但拒绝男人给的钱,因为他想让男人明白不是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都是骗子,也想教育小男孩这世上有诚实。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和本文划线句子,分析两段文字中作者刻画的小男孩形象意义的异同。

(本文)“什么?”男人吃了一惊。“五块钱也行。”男孩让了一步。“你要给那个乞丐五块钱?”“是,我想给他五块钱。”男孩认真地说,“我们听了他的演奏,我们应该付钱……他那么认真,他没有胳膊……”男人想了想,掏出五块钱递给男孩。

(链接)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疯了!……”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

(本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他是乞丐,他不过是在胡乱地吹口琴。 ②怀疑他不是残疾,假冒乞丐 ③固执己见,越发怀疑他不是残疾 ④对他竟然真是残疾出乎意料,有些后悔 ⑤对他不接受施舍深表惊讶,开始反省自己 2.(1)①让我先弄清楚他是不是骗子。②我不是乞丐,不接受你的施舍,但是我还是要给你看看我的伤口,为的是告诉你的儿子不是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都是骗子,这世上还有诚实。 (2)结构上,与首段他在正午的阳光中认真地吹奏曲子遥相呼应,作为结尾,余韵袅袅,引人深思;内容上,描写曲调悠扬的正午,创设美妙的环境,既表现了“他”的淡然,又与文中男人的言行举止形成对比,凸显了人与人之间要有诚信和尊重的主旨。 3.D 4. 相同点:都刻画了纯真的男孩形象,都与自己的家人形成对比。 不同点:【本文】 本文刻画的男孩对文中的他充满敬佩,作者在小男孩身上寄托的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彼此信任、彼此真诚的期望。 【链接】本文刻画的“我”富有正义感,对叔叔于勒充满同情 ,作者在他身上寄托了人性的期望,呼唤人与人之间不再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期待人们重视亲情。 【解析】 1.本题考查根据文章情节把握人物心理变化能力。解答时,需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关键的段落分析概括。根据表中提示的故事情节,从文中“男人说:‘他是乞丐,他不过是在胡乱地吹口琴。‘什么?’男人吃了一惊。”可回答①空;从“‘稍等,’男人说。他将五块钱重新握到手中。男孩不解地看着自己的父亲。‘我得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对他说。”可分析出②空男子的心理:怀疑他不是残疾,假冒乞丐;从“男人不知是否应该把手里的五块钱扔进塑料桶。他迟疑着,愣怔不动。‘我还是想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坚持说,‘我真的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是想证明一下……’”可分析出第③空男子的心理:固执己见,越发怀疑他不是残疾;从“男人和男孩,同时愣住。男人开始不安和尴尬。男人说:‘对不起。’”可分析出第④空男子的心理:对他竟然真是残疾出乎意料,有些后悔;从“‘什么?’男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可分析出第⑤空男子的心理:对他不接受施舍深表惊讶,开始反省自己。 2.(1)本题考察的是词语的言外之意。词语的言外之意就是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需要结合语境,认真推敲。里结合前后文可知,第一句子里的“稍等”是当男孩捏着五块钱,向前跨一步,试图将钱扔进他面前的红色塑料桶的时候,他的父亲说的,由此分析可知,他的言外之意是“等一下,让我先弄清楚他是不是骗子”;第二个“稍等”是最终男人还是将那五块钱扔进了塑料桶,他拉起男孩,转身,往回走的时候,这个吹口琴的男子说的,由此分析可知,他的言外之意是“请等一下,我要告诉你我不是乞丐,我不是骗子,但是我还是要给你看看我的伤口,为的是告诉你的儿子不是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都是骗子,这世上还有诚实”。 (2)本题考查的是结尾在文中的作用,结尾的作用通常有:结构上: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上: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又一支曲子在正午白晃晃的阳光里飘荡开来” 在结构上,与首段“他坐在正午的阳光里,面前的细铁架上绑一只白晃晃的口琴。他的额头和脸颊上挂着亮晶晶的汗水,他微笑着,尽量用口琴吹出悦耳并且连贯的曲子”遥相呼应,作为结尾,余韵袅袅,引人深思;内容上,描写曲调悠扬的正午,创设美妙的环境,既表现了“他”的淡然,又与文中男人的言行举止形成对比,凸显了人与人之间要有诚信和尊重的主旨。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小说中“他”在正午的阳光下专注地吹口琴,旁边放着红色的塑料桶,人们往塑料桶里扔钱,从后文得知,他不是乞丐,故A错误。男人带着儿子横穿马路,在不远处听他吹口琴,儿子认为他在“演奏”,父亲认为他在胡乱地吹,是因为父亲认为他是乞丐,他不过是在胡乱地吹口琴,故B错误。男人虽然同意让儿子给吹琴人五元钱,但坚持要先看看吹口琴人的空荡荡的肘部,是因为他还是对吹口琴的人的残疾持怀疑态度,故C错误。故选D。 4.本题考察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比手法的运用。链接材料节选自《我的叔叔于勒》,和本文进行比较,不难分析出这两篇文章都刻画了一个纯真的男孩形象,本文将小男孩和他的父亲进行对比,链接中是将“我”和“我”的父母进行对比,这是相同点。不同点是:本文刻画的男孩对文中的他充满敬佩,认为他是在“演奏”,作者在小男孩身上寄托的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彼此信任、彼此真诚的期望。链接材料中刻画的“我”富有正义感,对叔叔于勒充满同情,作者在他身上寄托了人性的期望,呼唤人与人之间不再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期待人们重视亲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饶人》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宋朝时,蔡州有一道人善棋。每与人对局,总是让对方先走一步。即便如此,他也从没输过。道士有诗云:“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②“饶人”即“让人一步棋”;后来慢慢演变成了“宽容、忍让”之意。

③饶,在汉语里还有丰足的意思。丰足,____是物质还是精神,____需以前倾的姿势去进取,也需适当“退一步”来回味。一味向前、向前、向前,马不停蹄,无休无止,定有山穷水尽时。略停停,退后一步,放开视野,让思想回旋一下,世界呈现给你的常常是多情和惊喜。

④饶,饶人,都贵在这退后一步。

⑤饶人,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自信的情怀。是那种立在高处,视野涵容八方,游刃有余的从容淡定。就像那个宋朝道人,身有绝技,可骄矜,可放旷,可目中无人,藐视四野;但他宽落落地让人先行。这饶人处,便多了一重人格之美。

⑥法国作家雨果有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人心,宽阔在哪?宽阔在其中有一个饶人处。

⑦唐朝时,狄梁公与娄师德一同担任国相。狄仁杰刚直不阿,遇事敢言,娄师德却委曲求全,“唾面自干”。狄耻于与娄同列,屡屡明里暗里排挤他。有天,武则天问狄仁杰说:“朕重用你,你知其中原因吗?”狄说:“我文章出色,品行端正,不是无所作为依靠别人的人。”武则天说:“我起初并不了解你,你受重用,是娄师德的功劳。”于是令侍从拿来十几篇荐人奏折给狄仁杰看。狄仁杰读了之后,惭愧难当。

⑧饶人,不是一种表演,而是一种宽宏的内在。饶人者,目光高远,思绪恒定,心无杂念,因此心间可撑船,可奔马,可容得人性万千;宽了,就厚了,就暖了,自个儿暖和,拢一块儿暖和,抱在一起更暖和。饶人,是一种人性之暖。

⑨饶人,不是一种愚昧,而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按说,得理不饶人,是不逾矩的,属个人权利;而得理且饶人呢,境界更为超拔。它是一种原谅,一种放下,一种人生大智慧。人一得理,往往会理直气壮,有声势,要讨个说法,喧嚷,焦躁,振振有词;但是,任何事,过犹不及。不讲理,是缺点;硬讲理,是盲点。

⑩不管什么时候,留一点余地,便可以让棘手的事情回旋自如。这饶人之处,像那雨过天晴,人情与霞光共散成绮,相映生辉。饶人,流露人情之真。

⑪人这一生,走万里路,修百年身,难得的是长风万里;饶人处,便是一叶扁舟,乘风破浪,载你到一个开阔地,那地界,柳暗花明,月朗风清。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依次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饶人是人生的一种智慧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2.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  所以 B. 既然   就 C. 无论   都 D. 如果   就

3.请选择下面这段文字在本文中最恰当的位置并具体阐明缘由。

清朝宰相张英在京辅政,一日接到安徽桐城一封家书,信上说:邻居在圈院子时,把自家的地界也圈进去了,要张英想办法。张英拈须提笔,沉吟一下,写下28个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后顿悟,将院墙拆除并后退三尺。邻居被感动,也将院墙推倒后退了三尺。这便是千古流芳的“六尺巷”佳话。

A②③之间        B.⑥⑦之间      C.⑧⑨之间        D.⑩⑪之间

我选择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麈 尾》,完成下列小题。

(zhǔ)尾,是魏晋清谈家经常手执的一种道具。直到唐代,还在士大夫间流行。宋朝以后逐渐失传。近现代的人没有见过实物,往往顾名思义,把麈尾认为与马尾拂尘是一类东西;或见古代图画中有之而不识,把麈尾看成扇子。其实,考古与文物界,早在四十年代傅芸子先生发表《正仓院考古记》之时,对麈尾的形制已经了然。可是文献界与文物界有时脱节,1979年出版的 《辞海·下册》4728麈尾条的解说是:拂尘。魏晋人清谈时常执的一种拂子,用麈的尾毛制成。

麈尾,形如树叶,下部靠柄处则常为平直状。它有点像现代的羽扇,可又不是扇。麈尾也绝不像拂尘,这是肯定的。拂尘的形制、用途与麈尾大不相同。

据说,麈是一种大鹿。麈与群鹿同行,麈尾摇动,可以指挥鹿群的行向。麈尾取义于此,盖有领袖群伦之义。魏晋六朝清谈家习用麈尾。只有善于清谈的 大名士,才有执麈尾的资格。在这一点上,它有点像某些外国帝王和总统手持的权杖,起显示身份的作用。那是不能随便交与他人,特别是交与侍从代为掌管的。而拂尘,则是侍女一类人侍候主人时拿的东西,这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东晋大名士王导有一篇《麈尾铭》:勿谓质卑,御于君子。拂秽清暑,虚心以俟。麈尾本来的用途似乎是拂秽清暑,大约兼有拂尘、扇子的功用,可是御于君子,经清谈名士手执以后,身价倍增,谁还敢说它质卑?

唐代孙位的《高逸图》,实为《竹林七贤图》残卷,其中所绘阮籍便手执麈尾。七贤以嵇康、阮籍为首,看来阮籍执麈尾也隐喻有竹林清谈领袖之意吧。此外,唐代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卷》中的孙权,也手执麈尾。从而又可看出,麈尾虽是清谈所用的名流雅器,但因它能显示一种高雅的领袖身份,所以,名士平时自然可以手执,另一些虽非名士但具有某种领袖资格的人也可以拿。

麈尾实物,有镶牙漆木柄的,有镶玳瑁檀木柄的,显示出贵族用具的风貌。据《晋书·王衍传》记载,大清谈家王衍常用的是白玉柄麈尾,他的手和玉柄同样 白皙温润,有一种病态美,历来为名士所称道。《陈书·张讥传》记载,陈后主造了一个玉柄麈尾,认为当时配拿它的只有清谈家张讥,就把它赐给了张讥。这两则故事说明:华贵的麈尾是极受名流重视的。大名士王濛病重时,在灯下转动麈尾看来看去,长叹不已。王濛死后,另一大名士刘惔把犀麈尾纳入棺中。麈尾与名士,可真是生死与共了。

1.下列说法中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麈尾,类似于“权杖”,不能随便交给别人。

B.麈尾,形如树叶,下部靠柄处则为平直状。它有点像现代的羽扇,可又不是扇。

C.麈尾本来的用途似乎是“拂秽清暑”,大约兼有拂尘、扇子的功用,可是因为常着名士之手,所以身价倍增。

D.麈尾虽是清谈所用的名流雅器,但因它能显示一种高雅的领袖身份,所以,名士平时自然可以手执,另一些虽非名士但具有某种领袖资格的人也可以拿。

2.第⑤小节划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回答问题。

(1)第③小节句子“据说,麈是一种大鹿。”中的加点词“据说”能否删去?为什么?

(2)《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写道:“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偏接过麈尾来拂着”,结合本文所提供的知识,你认为这儿用得对吗?写出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郑同北见赵王》,完成下列小题。

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乎?’王曰:然。’‘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战国策·赵策三》,有删改)

注:①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 ②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 ③孟贲(bēn):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草之人

②兵天下之狙喜也

③臣意大王不好也

王之境

2.下列句中与例句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

A.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B.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C.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以头抢地尔(《唐雎不辱使命》)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今 王 既 受 先 王 之 传

4.翻译下列句子。

(1)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同为劝谏君王,唐雎和郑同劝谏方式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贾岛的《寄韩潮州愈》,完成下列小题。

寄韩潮州愈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注)韩愈写了一首《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这首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一开头就表达了与韩愈不同寻常的交契,流露出一种深情的眷恋和神往的心曲。

B. 颔联中一个“来”字与“过”字表明二人高山流水,肝胆相照。

C. 韩愈在诗中写道:“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贾岛实写潮州的瘴气,以“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这两句来劝慰祝愿。 

D. 此诗直如澄清的泉水,字字句句从丹田流出,语言酷似韩愈的《左迁蓝关示侄孙湘》,可以称得上是“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2)请赏析这首诗的尾联。

 

查看答案

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

某中学九年级(3) 班开展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让我们随着该班同学,进行一次奇异的语文之旅……

(读文识人)请在横线上写出对应的人名。

片段一:他A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

片段二:他B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得一个儿!”

片段中的人分别是:A.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彩纷呈)请用你熟悉的小说中的人物,将下面一副对联的下联补写完整。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旁征博引)

小天同学说:“在制作‘小说人物档案卡片’时,我对《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心灵成长历程还不十分清楚。”

请你结合文章的内容,向他解说杜小康的心灵成长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