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无可奈何花落去”是诗人读懂人生的感慨;“读你千遍...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无可奈何花落去”是诗人读懂人生的感慨;“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是歌手读懂真情的呼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文人读懂时代的担当;万有引力是科学家读懂苹果落地的思考……一诗一文,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需要用慧眼去阅读,用心灵去感悟。

以“读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有需要,请用“×××”代替。

 

范文 终于,我读懂了你 庄子,我也许读懂了你,也许我自以为读懂了你! 在我小时候,只是在片断的信息中接触到了你,更多的时候那是加着书名号的--《庄子》。 我虽小,但已知道“子”是对一个人的敬称,就像孔子。但是何以一个人的敬称为书名?这个人一定很伟大,我想,至少没有一本书叫“孔子”。 那时候不能称为我不懂你,因为我不了解。我不知道我不懂的事情自然我就不懂。 小学时候,我从成语词典中时常看到你的名字。有很多成语都标明出于《庄子》。很多的典故也出于《庄子》,其中丰富奇特的比喻也使我对它有一丝期待。 中学时候,我终于接触到了你。 最初是通过濠梁之辩。你站在河桥上看到鱼在水中游动,说道:鱼能出游,这是鱼的快乐呀。你的朋友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啊!你反驳,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这个故事我看了三遍都没明白,因为当时是古文。当我理解了语句,又思索了很长时间,其中智慧又深沉的语言令我对哲学产生了兴趣。 读到你的文章,有时尽管不能完全理解,但字里行间透出的一股浪漫与神气令我想象出了绚丽而宏大的远古景观,自然地领会了你的观点。 你著作不多,却是字字珠玑。李白用酒和诗发泄愁闷,你却用哲理来发泄。比起李白,你的文章更像一个报国无门的游子的呐喊。李白用酒和诗,世人认为他放浪形骸,你却用诸多的诡辩和歪理令人感受你的无可奈何。 有人说你是精神病,人格缺陷,心理疾患。可是在那样一个时代,浪漫而又惨烈的时代,你的心理是合理的。 诸侯的征战频繁,人民被驱使进行战争,而内部统治越残酷的国家越强大,至少在军事力量上。你痛心,却又无能为力。 孟子忙于奔走各国。善意地夸张着“仁政”的益处,而你却只有独自发泄。人各有志,你的做法无可厚非,因为你知道自己太弱小,与人类本身的矛盾抗衡根本不可能。于是,当楚王的相位在你的面前,你断然推辞了,这一点,我本无法理解,这是士人们施展抱负的机会。但你知晓你的目标与贵族们相去甚远,不可能成功。 当我理解了这一点时,我甚至认为我读懂了你。 【解析】 这是一篇话题作文,写作难度较大。以“读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把它转化为一篇半命题作文:读懂某某,这样难度就会降低很多。读懂是一个动补式的动词,“读”得怎么样,“懂”了。细品一下,就会感到这中间有一个从不懂到懂,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读懂对象”:①“读懂对象”是个第二人称单数的代词,不能扩大为“你们”或“他们”“自己”之类。②“读懂对象”可指具体的人或物,也可指抽象的东西。具体的“人”指自己身边的人(亲人、朋友等)、当代的人(球星、歌星、影星、运动员、时代的风云人物等)、现代的人(鲁迅、李叔同、曾国藩、谭嗣同、孙中山等)、古代的人(孔子、庄子、曹操、诸葛亮、嵇康、岳飞、郑板桥等)、外国的人(梵高、贝多芬、伦勃朗、李斯特、莫扎特等)等,具体的“物”指小屋、一条河、一座山(如《泰山赋》中读出泰山的公正阅世,刚正不阿),一句诗、一首诗、一本具体的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抽象的东西指某种好的品质(诚信等)、某种处世态度(如寂寞等)、酸甜苦辣的生活等。面对“读懂对象”的丰富内涵,考生只需找准一点,写出从不懂到懂的过程或写清“我读懂了你”怎么样皆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屋顶上的旧时光

马亚伟

①小时候,我最喜欢攀上屋顶。农家的屋顶,简直就是一个孩子瑰丽而神秘的城堡,可以承载太多的想象和情感。我一直觉得,屋顶是最自由最浪漫的地方,因为这里离白云最近,离天上宫阙最近,可以让自己的思绪随着空中的云朵四处流浪。

②记得小时候,每当我觉得孤单的时候,或者被父母训斥的时候,总要登上房顶去看看。母亲总说我:“难道你是属猴子的吗,眨眼的功夫就爬到屋顶上去了!真是奇怪了,屋顶上有啥?咋那么喜欢往屋顶跑?”

③对我来说,屋顶上的世界太丰富太生动了。我的家乡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屋顶是乡村的“制高点”。我家在村子的最北面,坐在屋顶上,村庄背后的原野可以尽收眼底,还可以把视线推到远方,遥望远处黛色的山。大平原开阔无边,绵延而去。土地上的庄稼和树木是忠诚的坚守者,它们一岁一枯荣,守望着沉静而简朴的乡村。远方的世界是朦胧的,有连绵起伏的山。山那么多,那么大!山上会有什么呢?山的那边还是山吗?

④我久久地坐在屋顶上,总觉得一颗小小的心变得开阔起来,渐渐有胸怀激荡之感,所有的小烦恼都烟消云散了。我想,因为屋顶上是纯净简单的,除了无边的风景,就是轻轻荡漾的风,所以屋顶能够收留一个孩子所有的寂寞和忧伤。屋顶上安静空旷,好像能够让人触摸到梦境的衣衫,让所有的心愿都有一个归宿。

⑤我在屋顶上,随意地哼起自创的歌,觉得时光真的像水一样清澈,而且这样的时光永远不会老去。屋顶上风光无限,无论哪个季节都有独特的魅力。院子里的几棵树,都紧挨着屋顶。春天香椿长出了新芽,我小心地揪下来,慢慢地嚼出春天的香味。夏天槐花开了,香味弥漫,我轻轻地摘下槐花,品尝着甜丝丝的味道。秋天的屋顶上晒满了收回家的果实,玉米,花生,高粱,芝麻,我随手捡起一粒花生吃,满口生香。冬天的屋顶最寂寥,却也最安宁,风肆意地吹,真有“天地之悠悠”的味道。

⑥有时,我会招呼同伴小燕一起在屋顶上玩。我们仰面躺在屋顶上,聊聊远方和将来,就像说梦话一样。小燕说:“咱们要是能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多好,能腾云驾雾,一下子飞得老远老远。”我说:“我想像一片云一样,想飞多久就飞多远!”乡村的屋顶,让我们看到了远方的世界,萌生了飞出的愿望。

⑦屋顶上的时光,真的是太快了,转眼我上了中学,却依然喜欢去屋顶。风轻轻地吹着,云淡淡地飘着,一切都是轻松怡然的样子,感觉非常舒适。人在屋顶上,总有很多复杂的情绪。有时,我有“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感慨与伤感,觉得苍茫天地,人像微尘一样渺小。有时,我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和激情。人在屋顶上,觉得自己成了离远方最近的人。

⑧时光飞逝,往事依稀。多年过去了,我真的飞出了乡村,飞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我怀恋着屋顶上的旧时光,怀恋那些风轻云淡的日子,怀恋那些年少的情怀与梦想。

⑨高高的屋顶,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开阔的世界……

1.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章为何以“屋顶上的旧阳光”为题。

2.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

多年过去了,我真的出了乡村,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3.赏析文章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第五段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象,写这些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说说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粲敏慧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皆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到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注释)①王粲: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②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③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④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

1.解释下列字词。

(1)献帝西迁,粲徙长安    徙:

(2)宾客盈坐    盈:

(3)因使背而诵之    因:

(4)性善算    善: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2)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3)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

3.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查看答案

下面一段话是对“微公益”的说明,请提取其主要信息,写出“微公益”的三个关键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于是一种草根公益应运而生,这就是微公益。微公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人们将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积少成多,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微公益关注贫困,关注教育,关注社区发展,关注生物保护和低碳等,具有很强的利他性。它没有过去大慈善者那种“行侠仗义”“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寓善于乐的参与方式。

 

查看答案

根据下列提示,完成题目。

请从“时间、小溪、鲜花、幽香、骏马”中选取词语(不少于三个),连缀成一段话,并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不超50字)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

(2)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______________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4)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