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题一: 百草园,鲁迅曾经走过,留下了童年的快乐记忆;井房,海伦•凯勒曾经走过,唤...

题一:

百草园,鲁迅曾经走过,留下了童年的快乐记忆;井房,海伦•凯勒曾经走过,唤醒了她求知的欲望;北海公园,史铁生曾经走过,激发了他生命的烂漫绽放……

有很多地方,你也曾经走过,那人、那事、那景,触动了你的心弦,带给你人生的启迪,请以“这里,我曾经走过”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要求:①请先在答题卡上所选题号后的括号内打“√”,然后再作文。②若选题二,请重新拟定题目。③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

 

例文: 这里,我曾经走过 再一次来到这里时,一切都不如从前了…… 前几天,我们一家三口回到了许久没回的奶奶家。刚进村口,便发现一切都变了样。到处都竖起了一幢幢新房。 不一会儿,车驶到了巷子深处的奶奶家,进门却没看到奶奶,不用想便知道奶奶定是在后院照料她养小鸡了。果然,奶奶把凳子搬在了鸡舍外,一边喂食一边跟它们絮叨着什么。 “奶奶!”我大声喊到,并看向圈里的小鸡仔。“唉哟,你们来了,我要赶紧去做饭了。”奶奶见我,赶紧把手在衣服上擦了擦,摸了摸我的脑袋,“乖孙女,饿坏了吧?怎么不提前招呼一声呢?”说着就向老屋走去了。 奶奶走后,我仰头望着蓝天,发现这天已不如儿时一般湛蓝,已经变成了一片灰色。周围的房子好像都拆了重造了。想着,我向村口望去,咦,村口的大槐树怎么没了?我忽然想起,奶奶前一阵子在电话里头告诉过我,小时候大家一起乘凉的大树,被砍了,那时候听着不以为意,但当我真正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有些莫名的悲伤…… 小时候,这大槐树下总聚满了人。夏夜,在大树下乘凉最是适意。每天傍晚,我总喜欢待在奶奶身边。奶奶总是一边摇着扇子为我拍走蚊虫,一边与邻里谈笑风生。爽朗的笑声让夏夜更加静谧。有时我也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槐树下捉迷藏、躲猫猫,欢快的笑声在槐树四周回荡。那皎洁的月光,习习的凉风,和着清脆的蝉鸣,都诗一般地刻在我心中。 这一次,重回家乡,一切都变了样。天上的月亮,仿佛不那么明澈了,凉风吹得让人不胜寒意,而蝉鸣更是消失在幽静的夜色中。这个村庄,我曾经无数次走过,它伴我度过了最适宜最快乐的童年,为什么如今却让我觉得有些陌生呢? 【解析】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首先审题。结合要求可知必须是记叙文。“这里”是写作对象,这是一个指代性词语,它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所指,是某一个地方,比如家乡、学校、某条道路等;也可以是一个抽象的所在,是指某个领域,唐诗世界、钢琴世界、小说世界等。“我”限制了人称和选材范围,必须是第一人称,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去选材。“曾经”其限制作用,限制了选材,一定是过去发生的。“走过”是题眼,是文章写作的重点,这个“走过”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的用脚走过,另一个指渡过,经历过,显然要重点是后者。文章主要写自己在某个地方、某个领域的某些经历,那么为什么要写这些经历呢?结合导语可知,写这个经历的过程,是为了表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获得的成长和变化。其次,立意。立意一:走过“初三”。记录初三一年的风风雨雨: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奋战,起早贪晚,废寝忘食,在取得学业进步的同时,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立意二:走过“风雨”。记叙自己曾经经历的一次困难或挫折。可以记叙家庭的一次变故,可以记叙学习上的一次打击,也可以从他人的视角写是如何面对一场灾难的。立意三:走过“懵懂”。敞开心扉,诉说自己十几年的人生之路上曾经犯下的一次或几次错误,并阐释自己通过反思得出的启示或教训。第三,结构。记叙文以故事情节为主,那么需要展现情节的起伏,选材时、处理素材时都要注意展现情节的冲突和波折性,这样才能使文章可读性增强。但是不要为了冲突而冲突,要合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在妈妈的膝头上》,完成下面小题。

在妈妈的膝头上

叶倾城

①大姐告诉我,在她的独生女儿小满出生之后,她曾经反反复复想: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小时候作文课上写《我的理想》时提到的那些宇航员、科学家、警察吗?

②后来她换了一个问法:要不要让孩子成为自己这样的人?但她第一个想到的自己的缺点就是:不爱看书学习。就这样,她先定了个小目标:让小满做一个爱看书学习的孩子。

③她第一次牵着小满进书店,三岁的孩子在书架间跌跌撞撞了几步,发现书不能啃,也不能拿在手里,很快失去兴趣,掉头就要往外走,被她一把揪住,还不甘心地一直指外面的零食店。小孩子最喜欢什么?吃。

④小满从小就对吃兴味盎然。一岁多一点,她在学步车上摔了一大跤,牙齿都磕出了血,正哇哇大哭,大人赶紧在她手里塞了一枚旺仔小馒头,哭声立止。两岁多,小满第一次吃到冰淇淋,美味像重锤直击她心。这一刻,大姐弯下腰去,对小满说:“你在这里看一小时书,就带你去吃好吃的。”小满立刻眉开眼笑,乖乖去看书。

⑤当时书店的书架不能坐不能靠,小家伙倒是不介意坐地上看书,可是她妈介意。最后,大姐背靠墙,一膝跪地,一膝蹲,给小满当座位。小满坐在她膝上,像小雀儿赖在满是草香的鸟巢里,静静地翻开她一生中的第一本书。

⑥蹲一会儿,累了,便换个膝盖。又累了,再换。小满渐渐看书着了迷,任她妈把她颠过来倒过去,全无知觉。不过小满还是坐不住,半小时就闹着要吃东西。大姐叹口气,屈服了。小满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双丰收,开心得不得了。

⑦第二周,小满主动说:“妈妈,我们去书店吧,看完了去吃好吃的。”这句话,大姐印象特别深,因为太高兴了。从此她们每周必去书店。开始是一小时,后来小满阅读的时间越拖越长,分量也与日俱增,大姐的膝盖就更加是负重深蹲。

⑧直到小满上小学,各种培训班越来越多,这件事才渐渐停止。而让大姐欣慰的是:小满,真的如她所愿,成为了一个爱看书学习的孩子。好处是小满成绩优异,目前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坏处是小满年纪轻轻就得经常考虑减肥这件事,得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

⑨大姐在好几年前,膝盖就开始不太行了,要经常去针灸、拔火罐、吃骨维力。可是,她的膝头,曾经承托过一个孩子的未来呀,如托泰山。

(《文摘报》2019年05月11日03 版)

1.根据第①②段内容,用两个词语概括妈妈的性格特点。

2.本文为什么以“在妈妈的膝头上”为题?

3.“直到小满上小学,各种培训班越来越多,这件事才渐渐停止”一句中“这件事”指什么事?“这件事”对小满人生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

小满坐在她膝上,像小雀儿赖在满是草香的鸟巢里,静静地翻开她一生中的第一本书。

5.“陪伴是最美的长情。”读完了这篇文章,你最想对自己的妈妈(或爸爸)说点什么呢?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绣眼与芙蓉

赵丽宏

①我曾经养过两只鸟,一只绣眼,一只芙蓉。

②绣眼体型很小,通体翠绿的羽毛,嫩黄的胸脯,红色的小嘴,它黑色的眼睛被一圈白色包围着,像戴着一副秀气的眼镜,绣眼之名便由此而得。绣眼是江南的名鸟,据说无法人工哺育。一般都是从野地捕来笼养。它的动作极其灵敏,虽在小小的笼子里,上下飞跃时却快如闪电。它的叫声并不大,但却奇特,就像从树林中远远传来群鸟的齐鸣,回旋起伏,变化万端,妙不可言。

③那只芙蓉是桔黄色的,毛色很鲜艳,头顶隆起一簇红色的绒毛,黑眼睛,黄嘴,黄爪,模样很清秀。它的鸣叫婉转多变,如银铃在风中颤动,也如美声女高音,清泠百啭。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

④两只鸟笼,并排挂在阳台上。绣眼和芙蓉能相互看见,却无法站在一起。它们用不同的鸣叫打着招呼,两种声音,韵律不同,调门也不一样,很难融合成一体,只能各唱各的曲调。它们似乎达成了默契,一只鸣唱时,另一只便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

⑤在鸟儿的欢唱中,日子不知不觉地也欢快起来。

⑥一次在为芙蓉加食后我忘记了关笼门,发现时已是一个多小时以后,想那笼子可能已经空了。却没想到,芙蓉依然在茏中欢快地高歌,全然无视洞开的笼门。更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绣眼的鸣唱声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阳台上只剩下芙蓉的独唱,时而高亢,时而低沉。

⑦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芙蓉的叫声似乎有了变化,它一改从前那种清亮高亢的音调,声音变得轻幽飘忽起来。那旋律,分明有点像绣眼的鸣啼。莫非是芙蓉在模仿绣眼的歌声来引导它重新开口?然而绣眼不为所动,依然保持着沉默。芙蓉执着地独自鸣唱着,而且唱得越来越像绣眼的声音。而绣眼不仅停止了鸣叫,也停止了那闪电般的上下飞跃。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它是在回想自己昔日的歌声,还是在回忆那遥远的自由时光?我感到困惑。

⑧日子一天天过去,芙蓉照旧每天欢歌,已多日无语的绣眼显得更落寞了,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一天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刚进门,就听见阳台上传来很热闹的鸟叫声,那是绣眼的鸣唱,但比它原先的叫声要响亮得多,也丰富得多。我感到惊奇,绣眼重新开口,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走近阳台一看,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鸟笼外,来了另一只绣眼。笼中的绣眼在飞舞鸣叫,笼外的绣眼围着笼子飞舞,不时停落在鸟笼上。那只自由的野绣眼,翠绿色的羽毛要鲜亮得多,相比之下,在笼里的绣眼毛色显得黯淡无光。不过此刻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两只绣眼,面对面上下飞窜,鸣叫声激动而急切,仿佛在哀哀地互相倾诉,在快乐地互相询问。

⑨那两只绣眼此刻的情状,让我看到了“欢呼雀跃”是怎样一种生动的景象。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它们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绣眼的重新开口,应该是对自由的呼唤吧。想到这里,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还没碰到鸟笼,就惊飞了笼外那只野绣眼。我打开笼门,再退回到屋里。笼里那只绣眼对着打开的笼门迟疑了片刻,便一蹦两跳,飞出了鸟笼,它拍拍翅膀,飞过楼下的花坛,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⑩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这样想着,我的内心不觉得欣慰起来。

1.请从绣眼的角度概括文章情节。

(1)________→绣眼冷看芙蓉→(2)________→绣眼回归自然

2.根据要求,品析文中的画“____”的句子。

(1)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从修辞角度)

(2)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从描写角度)

3.文章第⑨段划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出作者对绣眼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B. 第③段写出了绣眼毛色鲜艳、容貌清秀、动作敏捷、鸣叫婉转多变的特点。

C. 文章中芙蓉长时间被关在笼中,已经习惯舒适的生活,失去了对自由的追求。

D. 文章第⑨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失去自由的绣眼的同情,也谴责了人类让鸟儿失去自由的行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

(节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①王右军:王羲之。②减:不足。③大将军:指王敦。④钱凤:人名,字世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甚________       ②相与大惊曰________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及 开 帐 乃 见 吐 唾 从 横 信 其 实 孰 眠 于 是 得 全。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

4.用自己的话概括王羲之的性格特征。

5.与《狼》一文类似,王右军遇到与屠户类似的危险,他们得以巧妙逼险,这给了我们怎样的危机处理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天净沙.秋思》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查看答案

明德中学决定开展一次语文日活动, 主题为“少年正是读书时”。请你随我们到下列站点参加活动。

(1)(标语栏)为宣传阅读的重要性,更好地促进全体学生阅读,请你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2)(故事会)古时很多名人的读书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广为传颂。请选出下面的读书故事与人物不相符的一项(          )

A.韦编三绝——孔子                          B.囊萤映雪——车胤、孙康  

C.悬梁刺股——孙敬、 苏秦                   D.凿壁偷光——张衡

(3)(交流间)为了推进全市“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行动计划,教育局组织开展了公益海报设计评比活动。下面为参赛作品,请欣赏这两幅海报,并按要求作答。

甲乙两幅作品,你喜欢哪一幅?请结合画面内容谈谈理由。

赞同甲:                       

赞同乙:                       

(4)(信息台)阅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18日公布了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主要情况。说说我市“世界读书日”活动为何确定“网络书香.世界读书日”这一主题?

我的概括:                                

(阅读调查的主要情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