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铁血红安》姊妹篇《红安兵谣》1月16日在红安开拍。《红安兵谣》讲述的是在黄麻起义中,夏二苕(学名夏圣义)等一批人物走上革命道路的精彩故事。
B.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C.君子要讲和谐,但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同流合污。《中庸》所谓“君子和而不流,”就是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有丝毫含糊。
D.本届展演周剧目囊括了黄冈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楚剧、文曲戏等,展示出了黄冈戏曲厚重的底蕴和丰富的资源,让观众大饱眼福和耳福。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屏息(píng) 镌刻(juān) 诘责(jié) 藏污纳垢(gòu)
B.不辍(chuò) 窒息(zhì) 题跋(Pá) 坦荡如砥(dǐ)
C.婆娑(suō) 濒临(bīn) 鲜腴(yú) 重峦叠嶂(zhàng)
D.雕镂(lòu) 喧嚣(xiāo) 狼藉(jí) 摩肩接踵(zhòng)
默写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
(2)__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描绘了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4)晏殊《浣溪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以景衬情,引发了词人对年华流逝的感伤。
(5)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借禽鸟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了塞外的雄浑景象。
(7)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也说过意思相似、哲理相通的一句话,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乡愁,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请你默写两句(连续两句)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课内外均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它们或外观独特,或历史悠久,或有重要的意义,或有特殊的功能。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介绍某一建筑。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提示:①这一建筑可以是单体建筑,比如一栋楼、一座桥,也可以是群体建筑,比如一条街巷、一片塔林。②抓住建筑的特征来写,注意介绍建筑的位置、外观、用途等。③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可以先总说建筑的特征,然后再加以具体说明。
在“环境保护月”活动中,你所在的班级将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倡导节约、低碳、环保的理念。请以班级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不少于500字。
提示:①应介绍发出倡议的背景、目的,这样更容易让人理解和信服。②明确倡议书的主题,如“节约新风尚,环保小卫士”“低碳生活我行动”等,并提出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③注意倡议书的使用场合、对象,做到表达得体。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最后一件行李
①很小的时候,随母亲去过一趟北京城,从此再也忘不了糖炒栗子的甘美。家住的小城不产栗子,集市上偶尔碰到卖栗子的小贩,也都是摊着小指肚大的一堆,色既不正,味也不香。
②然而,每每过生日,总少不了妈妈炒的糖栗子,一颗颗大个头的栗子是母亲搭公车往两百里外的漯河买来的。我虽每次劝她不要跑那么远买这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但下次的生日餐桌上照例还会有一盆糖炒栗子,固执地流溢着芳香。
③18岁那年,要到国外上学。离家前的十几天,母亲一直忙着准备我那似乎永远也备不齐的行李,连夹头发的小黑卡和大小不等的各色纽扣也被她买回来,塞进本已满满当当的箱子。
④我只觉得母亲絮絮叨叨地给我增了远行的负担,总是很不耐烦:“少放点吧,太麻烦了!”母亲却固执地说:“带上吧,要用的时候国外不一定买得到。”看着母亲一脸的慈爱,我只有苦笑,不再作声。
⑤临行前一天,母亲吃完中饭就出去了,傍晚才回来,臂上挎着一个竹篮。我问母亲哪儿去了,母亲只轻描淡写地说:“出去串了个门儿。”然后把竹篮放到壁橱里。我突然注意到母亲的脚有点跛,是右边那只,便问:“妈,你的脚怎儿了?”母亲回头笑笑,“天黑,路上崴了一下。”
⑥我没再多问,想着自己的心事。真的要走了,以往的兴奋忽然间化成客行他乡的惶恐不安,我黯然起来。母亲吃完饭,在我身边坐下来,重复着一些平常要注意的事项。我的鼻管酸起来,有要落泪的危险,很不想再继续这太过伤感的场面。母亲也渐渐黯然了,于是说:“早睡吧,明天还要赶路呢!”拂了一下我的头发,起身走了。
⑦那夜睡得很浅,不知什么时候忽然醒了。恍惚中,听见院子里有人在说话,睁开眼睛,看到窗外红光跃动。我轻轻起身,披衣来到窗前。
⑧灶房檐下,那个久已不用的铁炉里正火焰熊熊。父亲坐在炉前的小木凳上,用一根木棍拨着炉里的柴火,时而弯下腰,用嘴吹一吹。有时长长的火舌猛然伸出来,险些咬到他的白发。母亲站在旁边,手里握着一把长柄锅铲,在大铁锅里翻搅着,唯恐锅里的东西熟得不均匀。
⑨一个下午的奔波,400多里的路程,夜半起身,只为几斤女儿爱吃的糖炒栗子。母亲的身影缓缓移动,仿乎那跌伤的脚还在隐隐作痛。不常烧火的父亲被柴烟熏得流泪,不时擦拭着眼角。他们说着话,脸上挂着笑容,在寒星灿烂的冬夜里为远行的女儿收拾最后的一件行李……
⑩第二天,我们都未提起夜里的事情。
⑪在新加坡的新住处收拾箱子时,在一堆衣服下面,我发现了一个封闭的小纸箱,撕开封胶,是满满一箱糖炒栗子。忙乱中,我把栗子装进一个塑料袋里,塞进壁橱。
⑫那段日子,忙于认识朋友,熟悉语言,适应环境,那包栗子被渐渐遗忘了。直到有一天猛然想起,在壁橱里翻出时,塑料袋下面已积了一小摊褐色的水。解开塑料袋,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袋内蒙了厚厚的一层水雾,褐色的栗子上霜似的一层白霉。
⑬我惋惜着,把它倒进垃圾箱里,然后去擦拭壁橱上那一小片灰褐色的痕迹。可无论我怎样费尽心思,却总有几道仿佛是印在白色的柜壁上,擦拭不净,就像父母对儿女繁琐的爱意,不管你如何漠视,如何抵制,甚至如何恼火,它都会牵牵绊绊,拂之不去。
⑭我又想起火光中母亲围着锅台缓缓转动的身影,还有父亲那险些被火舌咬住的白发和柴烟熏出的泪水。
⑮我走到垃圾箱前,掀开盖子,一大袋糖炒栗子冒着酸气,正躺在垃圾堆中。我凝视良久,泪水纷纷落了下来……
1.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从第⑧段画线句中,找出几个体现细节的词语,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
3.第⑮段写到“我”落泪,是因为什么呢?请写一段话,补写出“我”当时的心理活动(不少于60字)。
4.若把文章题目换成“糖炒栗子”,可以吗?谈谈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