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照片,记录着我们的生活点滴,暗藏着我们的喜怒哀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照片,记录着我们的生活点滴,暗藏着我们的喜怒哀乐。如今,拍下一张照片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但纷繁的照片中总有一张是让你难以忘怀的。

请以“总会想起那张照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记叙文。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总会想起那张照片 每一张照片,无论淡雅还是发黄,都已经被岁月赋予了特别的味道。但是,那张照片总会在某一个回眸的时刻濡湿了我柔软的心。 照片中的男人一直微笑地看着远方,眼睛似乎湿润了,黝黑的皮肤,强健的体魄,岁月的痕迹早已侵占了他的脸,留下深浅不一的皱纹。照片中的男人是我的父亲,这张照片是当年我离家求学时父亲塞给我的。 15年前,我总盼望能展翅高飞,飞出这个困顿了十多年的地方。本来应该说“故乡”更贴切,因为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然而身在故乡这么多年我并没有很浓厚的乡情。只觉得那只是一个地方,一个熟悉的地方,一个有点厌倦的地方。它和贫穷无关,和落后无关,其实只和自己对父亲的隔膜有关。父亲不善言语,作为人民教师的他总是忙忙碌碌的。小时候我总是眼巴巴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被他们的父亲抱起,高高举起。孩子那清脆悦耳的笑声成了我梦中的一个小小悸动。为什么父亲就不抱我呢,我心里充满冷冷的疑问,甚至泛起丝丝的恨意。或许,这就是我想逃离的原因。 于是,我踏上了省外求学的道路。每次我出远门,我总是固执地认为自己懦弱的性格是由于父亲导致的,为了显现自己因长大而成熟的表面,我坚决不让父亲送我。在离家的路上我走得很快,我还是忍不住偷偷回过头看看父亲有没有来。 走在那熟悉的马路,看着那些面似熟悉其实陌生的人,孤独在我心里疯狂的滋长,顿时一股失落之感蔓延了全身,就在自己胡思乱想之际,我突然发现父亲已经站在我的身旁。我应该明白,父亲必定要把我送到车站,看着我远去才会离开。 那年的寒假我一回到家,十分惊讶地发现父亲衰老了很多,两鬓多了许多白花,尤其是让酷爱篮球的父亲一直引以为傲的挺直的背佝偻了下去。父亲见了我,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父亲的身体不好,而且每况愈下,手脚无力,发抖,行动十分不便,但是父亲在困难面前从不退缩,畏惧,更不会说一声苦。临行前,父亲在客厅踌躇,勉强挤出一句话:“孩子,路上小心!”我知道父亲因身体不便不能陪我去车站,内心愧疚、无奈和惆怅!我不敢回头看父亲,应诺了一声,就离开了家。不知过了多久,再回过头,就在这时我的眼光和父亲的眼光接触了,父亲支撑着身体,向我点了点头,微笑着。霎时间,我心中的心酸冲垮了眼泪的关卡。 父亲的爱是无言的,却无处不在!纵使是丹青高手,也难以勾勒出父亲您那坚挺的脊梁;即使是文学泰斗,也难以刻画尽父亲您那不屈的精神;即使是海纳百川,也难以包罗尽父亲您对儿女的关爱! 父亲已经远离了我们,那张照片也成了我最珍贵的记忆。我总是看到父亲从相片里走出来,忙碌在三尺讲台上,悠长而慈爱的目光挥洒在我的身上…… 【解析】 本题是命题作文。“总会想起那张照片”这道作文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平常的生活细节,唤醒岁月尘封的记忆。“总”这个表示频率高。“照片”可以是自拍照、毕业照、旅游照、新闻照等。“总会想起”表明这张照片难以忘记,照片背后隐含深层的故事,或许令人喜悦、感动,或许令人痛苦、惭愧,或许令人思索、回味……考生可以从这些角度入手,写出在成长历程的自我感悟。在选择材料时,考生要选取与生活有密切联系、与情感有深切关联的“照片”。选好材料进行写作时,我们可以对照片作细致的描写;可以用我们的心灵触摸老物件,与它们展开丰富的情感对话;可以通过照片讲述家风传承、时代变迁等故事…不管采用怎样的写作思路,以老照片为线索贯串全文当是组织材料的上佳选择。当然,最根本的是要对照片怀着真诚、珍惜的情感,写出生活的真滋味,人世的真性情,事物的真理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 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③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④然而,到了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⑤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⑥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纯朴可爱。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感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把它点缀得美丽了。

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⑧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自行枯萎了。

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以后,祖国已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选自《读者》,有删改)

(注)①陈之藩,科学家,散文家。河北霸县人。1924年生,国立北洋大学机电工程系毕业,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②郑思肖(1238-1317),宋朝末年著名的诗人、画家,福建省连江县人。

1.阅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失根的兰花”的理解。

2.请按照下面的提示,梳理表现作者爱国思乡之情的内容。

看花草→__________→讲故事→__________→引典故

3.第④段画线句中“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与“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这种说法矛盾吗?说说你的理由。

4.第⑧段引用郑思肖画兰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济南的冬天》选段,完成小题。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②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第②句的“顶”为什么用得好?

2.第④句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用文中的话解释“带水纹的花衣”:_______

3.这段文字描写景物的顺序是______顺序。

4.划分层次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⑧④⑤/⑥

5.赏析下面句子: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zhòu B.chā)可拟 C.尊君在 D.友人cán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若柳絮风起___________

(3)陈太丘与友___________          

(4)相而去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4.(甲)(乙)两文都通过讲述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儿童的才智。对选文中的儿童,你最喜欢谁?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理由。

 

查看答案

古诗词阅读。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结合尾联中的“归雁”一词,谈谈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⑵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人送酒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⑹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是探究的动力。当你对语文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