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材料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文阅读量统计:
版本 | 总数(篇) | 年平均数(篇) | 增长率 | |||
小学 | 初中 | 小学 | 初中 | 小学 | 初中 | |
2013版 | 69 | 64 | 11.5 | 21.3 | 79.7% | 93.8% |
2017版(部编) | 124 | 124 | 20.7 | 41.3 |
(材料三)《中国诗词大会》自2016年开办以来,已由中央电视台连续举办了四届。这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让古代经典诗词深深印在国民大众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又一档主流文化类益智节目。
(1)阅读三则材料,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2)第五季《中国诗词大会》将于2019年10月20日在北京正式启动,组委会决定继续聘请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担任《中国诗词大会》竞赛点评嘉宾,聘期一年。请你以组委会名义拟写一份聘请书。
(3)下面是河西初级中学拟写的一则号召同学们积极诵读经典的倡议书,其中有几处错误请你改正。
经典诵读活动倡议书
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必须从自身文化中即取营养,丢掉自己的文化就等于放弃了生存的沃土。我校开展“传承经典 感恩成长”经典诵读活动是让孩子们能够继续学习、发扬和继承民族文化,这是我们的责任。为此,我校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
①同学们要亲近书籍,与大师对话;
②要阅读经典,为人生奠基;
③要做诚信公民,努力实践自己的读书诺言,在读书时要做到“六个一”,即:每班成立一个图书角,每人建立一个小书柜,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每天早自习诵读一篇经典诗词,每月读一本文学名著,每读一本书后写一篇读后感。
同学们,让经典引领我们成长、让知识为我们导航。让我们携起手来,以诵读诗文为乐、以传承经典为主,营造书香校园、打造亮丽人生。
河西初级中学
2019年10月15日
①倡议书中有一个错别字的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②划线句子中语序不当,应将 和 调换。
③倡议书有一处格式不规范,请在横线上提出修改意见。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以下各题。
且说菜园左近有二三十个赌博不成才破落户泼皮,泛常在园内偷盗菜蔬,靠着养身,因来偷菜,看见廨宇门上新挂一道库司榜文,上说:“大相国寺仰委管菜园僧人鲁智深前来住持,自明日为始掌管,并不许闲杂人等入园搅扰。”那几个泼皮看了,便去与众破落户商议道:“大相国寺里差一个和尚,甚么鲁智深,来管菜园。我们趁他新来,寻一场闹,一顿打下头来,教那厮伏我们。”数中一个道:“我有一个道理。他又不曾认的我,我们如何便去寻的闹?等他来时,诱他去粪窖边,只做参贺他,双手抢住脚,翻筋斗颠那厮下粪窖去,只是小耍他。”众泼皮道:“好,好!”商量已定,且看他来。
(1)以上文字选自名著《 》,作者是 。
(2)“道理”在文中的意思是
(3)请结合原著内容,回答问题。
①鲁智深被派往东京相国寺看守菜园,因智斗泼皮和 两件事,让他威名远播。
②请简述鲁智深智斗泼皮的过程。
③同样是面对泼皮,鲁智深最终选择了原谅,而杨志却一怒之下杀了泼皮牛二,这是为什么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秋草独寻人去后,_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②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③欲为圣明除弊事,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④________,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⑤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巧用典故表达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万千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②李商隐在《无题》中,借物传信,惆怅而又伤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同学们,两个多月前,你迈进了中学的大门,从此你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中学生。在这段中学时光中,也许你遇见了一位影响了你的老师,一个引为知己的朋友,一件触动心灵的事,一本充满魅力的书,一处经常流连的风景……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500字。
③文中不要出现含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照片,记录着我们的生活点滴,暗藏着我们的喜怒哀乐。如今,拍下一张照片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但纷繁的照片中总有一张是让你难以忘怀的。
请以“总会想起那张照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记叙文。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 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③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④然而,到了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⑤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⑥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纯朴可爱。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感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把它点缀得美丽了。
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⑧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自行枯萎了。
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以后,祖国已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选自《读者》,有删改)
(注)①陈之藩,科学家,散文家。河北霸县人。1924年生,国立北洋大学机电工程系毕业,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②郑思肖(1238-1317),宋朝末年著名的诗人、画家,福建省连江县人。
1.阅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失根的兰花”的理解。
2.请按照下面的提示,梳理表现作者爱国思乡之情的内容。
看花草→__________→讲故事→__________→引典故
3.第④段画线句中“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与“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这种说法矛盾吗?说说你的理由。
4.第⑧段引用郑思肖画兰的故事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