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乡书何处达?___...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乡书何处达?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夕阳西下,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⑤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所言:“________________。”

②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描写暮春景色,烘托出哀伤气氛,又点明谪迁之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①归雁洛阳边 ②断肠人在天涯 ③学而不思则罔 ④不知何处吹芦管 ⑤尚思为国戍轮台 ⑥何当共剪西窗烛 (2)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在背诵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此题中注意“雁”“罔”“戍”的书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

我们常说“人生百味”,无论是成长中的坎坷,还是生活中的波折,或是青春里的喜悦……很低多时候,心中的一番滋味只有自己才能品尝,甘苦自知,而人就是在这些“百味交集”中长大了。

请以“    的滋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补充题目完整,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4)书写工整,不少于600个字。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完成下列的任务。

(材料一)春节过后第一周,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这一文化类综艺节目彻底火了。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等各大媒体都在发布有关该节目台前幕后的消息,观众关注度极高。某知名网站对此做了各项统计,以下是“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年龄分布”调查数据图:

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特征分布

年龄

小于19岁

19-24岁

25-34岁

35-49岁

50岁以上

所占百分比

42%

21%

17%

9%

6%

 

(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冠军得主是复旦附中16岁高一学生武亦姝,人们对她纷纷表示赞赏,但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在升学考试残酷的现实面前,有没有必要花大量宝贵时间去背诵古诗词。

(材料三)大学者王国维认为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可以把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两种不同的形态,“造境”即虚拟之境,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境”即写实之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显示的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分布特征。

(2)针对(材料二)中某些人的质疑,说说你的观点。(至少说出两点)

(3)阅读(材料三),写出王维的《使至塞上》属于“写境”的两句诗句。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

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

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

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

A.①②⑤④③ B.④①⑤②③ C.③⑤④①② D.④①③②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要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

B.文化节目《国家宝藏》中,通过明星守护人的讲述,使观众看到了国宝的“前世今生”。

C.“校园欺凌”会影响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学校需预防和正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D.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的使用,扩大了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故地重游,物是人非,与之有关的旧记忆还是不期然地纷至沓来

B.这是一块令人惊诧不已的未知领域,它可以引导你进入名副其实的奇妙乐园。

C.这幅画已破损严重,简直是不修边幅,一点美感都看不出来。

D.站在高楼俯看那毕大桥,桥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颇有大都市的盛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