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娴熟 拮据 油光可鉴 潜滋暗长 B.狼藉 婆娑...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娴熟       拮据       油光可鉴       潜滋暗长

B.狼藉       婆娑       颔手低眉       器宇轩昂

C.畸形       频临       和颜悦色       藏污纳垢

D.曼延       摄取       妙手偶得       抑扬顿挫

 

A 【解析】 B. 颔手低眉——颔首低眉; C. 频临——濒临; D. 曼延——蔓延。 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唐(tuí    责(jié)   道(chēng   坦荡如

B.xiè    (zèn    热(chì     锐不可dānɡ

C.          xiè     不绝(yì)

D.息(bĭng   彩(     制(è       痛绝(wù)

 

查看答案

请以“奔跑”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阅读小说《求雨》,完成下面小题

求  雨

汪曾祺

(1)昆明栽秧时节通常是不缺雨的。雨季已经来了,三天两头地下着。停停,下下;下下,停停。空气是潮湿的,洗的衣服当天干不了。草长得很旺盛。各种菌子都出来了。青头菌、牛干菌、鸡油菌……稻田里的泥土被雨水浸得透透的,每块田都显得很膏腴,很细腻。积蓄着的薄薄的水面上停留着云影。人们戴着斗笠,把新拔下的秧苗插进稀软的泥里……但是偶尔也有那样的年月,雨季来晚了,缺水,栽不下秧。今年就是这样。因为通常不缺雨水,这里的农民都不预备龙骨水车。他们用一个戽斗,扯动着两边的绳子,从小河里把浑浊的泥浆一点一点地浇进育苗的秧田里。但是这一点点水,只能保住秧苗不枯死,不能靠它插秧。秧苗已经长得过长了,再不插就不行了。然而稻田里却是干干的。整得平平的田面,晒得结了一层薄壳,裂成一道一道细缝。多少人仰起头来看天,一天看多少次。然而天蓝得要命。天的颜色把人的眼睛都映蓝了。雨呀,你怎么还不下呀!雨呀,雨呀!

(2)望儿也抬头望天。望儿看看爸爸和妈妈,他看见他们的眼睛是蓝的。望儿的眼睛也是蓝的。他低头看地,他看见稻田里的泥面上有一道一道螺狮爬过的痕迹。望儿想了一个主意:求雨。望儿昨天看见邻村的孩子求雨,他就想过:我们也求雨。

(3)他把村里的孩子都叫在一起,找出一套小锣小鼓,就出发了。

(4)一共十几个孩子,大的十来岁,最小的一个才六岁。这是一个枯瘦、褴褛、有些污脏的,然而却是神圣的队伍。他们头上戴着柳条编成的帽圈,敲着不成节拍的、单调的小锣小鼓:冬冬当,冬冬当……他们走得很慢。走一段,敲锣的望儿把锣槌一举,他们就唱起来:

(5)“小小儿童哭哀哀,撒下秧苗不得栽。巴望老天下大雨,乌风暴雨一起来。”

(6)调子是非常简单的,只是按照昆明话把字音拉长了念出来。他们的声音是凄苦的,虔诚的。这些孩子都没有读过书。他们有人模模糊糊地听说过有个玉皇大帝,还有个龙王,龙王是管下雨的。但是大部分孩子连玉皇大帝和龙王也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天,天是无常的。它有时对人很好,有时却是无情的,它的心很狠。他们要用他们的声音感动天,让它下雨。

(7)(这地方求雨和别处大不一样,都是利用孩子求雨。所以望儿他们能找出一套小锣小鼓。大概大人们以为天也会疼惜孩子,会因孩子的哀求而心软。)

(8)他们戴着柳条圈,敲着小锣小鼓,歌唱着,走在昆明的街上。

(9)“小小儿童哭哀哀,撒下秧苗不得栽。巴望老天下大雨,乌风暴雨一起来。”

(10)放慢了脚步,或者干脆停下来,看着这支幼小的、褴褛的队伍。他们的眼睛也是蓝的。

⑾望儿的村子在白马庙的北边。他们从大西门,一直走过华山西路、金碧路,又从城东的公路上走回来。

⑿他们走得很累了,他们都还很小。就着泡辣子,吃了两碗包谷饭,就都爬到床上睡了。一睡就睡着了。

⒀半夜里,望儿叫一个炸雷惊醒了。接着,他听见屋瓦上噼噼啪啪的声音。过了一会,他才意识过来:下雨了!他大声喊起来:“爸!妈!下雨啦!”

⒁他爸他妈都已经起来了,他们到外面去看雨去了。他们进屋来了。他们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斗笠和蓑衣上滴着水。“下雨了!”

⒂“下雨了!”

⒃妈妈把油灯点起来,一屋子都是灯光。灯光映在妈妈的眼睛里。妈妈的眼睛好黑,好亮。爸爸烧了一杆叶子烟,叶子烟的火光映在爸爸的脸上,也映在他的眼睛里。

⒄第二天,插秧了!

⒅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出来了,到处都是人。

⒆望儿相信,这雨是他们求下来的。

1.小说以“昆明栽秧时节通常是不缺雨的”开篇有什么作用?

2.本文细节描写十分生动。文章在下雨前后都写到人们的眼睛,有什么不同?其作用是什么?

3.请分析第(4)段划波浪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这是一个枯瘦、褴褛、有些污脏的,然而却是神圣的队伍。

 

查看答案

阅读《感动是一种能力》,完成下面小题

感动是一种能力

毕淑敏

①感动在词典上的意思是“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得同情或向慕”。虽然我对这本辞典抱有崇高的敬意,依然认为这种说法不够精准,甚至有点词不达意。难道感动是如此狭窄,只能将我们引向同情或是向慕的小道吗?这对“感动”来说,似乎不全面、不公平吧?感动比这要丰饶得多,辽阔得多,深邃得多啊。

②“感动”最望文生义、最平直的解释就是感情动起来了。你的眼睛会蒸腾出温热的霞光,你的听觉会捕捉到远古的微响,你的内心像有一只毛茸茸的小松鼠越过,它纤细而奔跑的影子惊扰了你,思维的树叶久久还在摇曳,你的手会不由自主地出汗,好像无意中捡到了天堂的房卡,你的足弓会轻轻地弹起,似乎想如赤脚的祖先一般奔跑在高原……

③感动的来源是我们的感官,眼耳鼻舌加上触觉。如果封闭了我们的感官,就戮杀了感动的根,当然也就看不到感动的花和感动的果了。感官是一群懒惰的小精灵,同样的事物经历多了,感官就麻痹松懈了。现代社会五光十色,瞬息万变,感官更像被塞进太多脂肪的孩子,变得厌食和疲沓。如今人们渐渐丧失了感动的能力,感动闪现的瞬间越来越短,感动扩散的涟漪越来越淡。因为稀缺,感动变成了奢侈品。很多人无法享受感动,于是他们反过来讥讽感动,嘲笑感动,把感动和理性对立起来,将感动打入盲目和幼稚的泥沼之中。

④感动是一种幸福。在物欲横流的尘垢中,顽强闪现着钻石的瑰彩。当我们为古树下的一株小草决不自惭形秽,而是昂首挺胸成长而感动的时刻,其实我们想到的是人的尊严。我上小学的时候,在一次考试中,得到了有生以来最差的分数。万念俱灰之时,我看到一只蜘蛛锲而不舍地在织补它残破的网。它已经失败了三次,一次是因为风,一次是因为比它的网要凶猛百倍的鸟,第三次是因为我恶作剧的手。蜘蛛把破坏者感动了,风改了道,鸟儿不再飞过,我把百无聊赖的手握成了拳。我知道自己可以如同它那样,用努力和坚忍弥补天灾人祸,重新纺出梦想。我也曾在藏北雪原仰望浩淼星空而泪流满面,一种博大的感动类似天毯,自九天而下裹挟全身。银河如此浩瀚,在我浅淡生命之前无数年代,它们就已存在,在我生命之后无数年代,它们也依然存在。那么,我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在这个惶然的瞬间,我被存在而感动,决心要对得起这稍纵即逝的生命。

⑤我喜欢常常感动的人,不论那感动我们的起因,是一瓣花还是一滴水,是一个笑颜还是一缕白发,是一本举足轻重的证书还是只言片语的旧笺……引发感动的导火索,也许不胜枚举,可以有形,也可以是无所不在的氛围和若隐若现的天籁。感动可以有着任何颜色的羽毛,在清晨或是深夜,不打招呼地就进入心灵的客厅,在那里和我们的灵魂倾谈。

⑥珍惜我们的感动,就是珍惜了生命的零件。在感动中我们耳濡目染,不由自主地逼近那些曾经感动过我们的灵魂。也许有一天,我们也在无意间成了感动的小小源头,它淙淙地流向了另一双渴望感动的眼眸。

1.根据文章内容层次,在横线上填空。

引论:①由“感动”的词典意思引出“感动”最直接的解释

本论:②_____

③感动是一种幸福

结论:④_____

2.赏析第③段划横线句子。

感官是一群懒惰的小精灵,同样的事物经历多了,感官就麻痹松懈了。现代社会五光十色,瞬息万变,感官更像被塞进太多脂肪的孩子,变得厌食和疲沓。

3.仿写第⑤段划线句(联系生活经历,写出你生活中的“感动”)。

4.谈谈你对文章第⑥段划线句的理解。

在感动中我们耳濡目染,不由自主地逼近那些曾经感动过我们的灵魂。也许有一天,我们也在无意间成了感动的小小源头,它淙淙地流向了另一双渴望感动的眼眸。

 

查看答案

龙井题名记

秦观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注释)①秦观:宋代著名词人。文中“辨才”“参寥”两位僧人都是他的朋友。②会稽:今浙江绍兴。③龙井:地名。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④普宁:与下文”寿圣院”都是寺名。⑤篮舆:竹轿。⑥霁:雨后放晴。⑦雷峰:与下文“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⑧惠因涧:山涧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以邀余入山  书:____      ②以不时至,矣  去:____

足于惠因涧  濯:____      ④明日乃还        明日: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②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3.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