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一榫一卯①总关情 黄秀芳 ①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一榫一卯总关情

黄秀芳

①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

②中囯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奇妙、自然。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③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④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⑤榫卯的功能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⑥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于是即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多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⑦榫卯的功能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但越简单,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中最终如同一体。

⑧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但它一旦出现,便被运用的淋漓尽致,便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的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卯眼。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注)①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1.文章除介绍榫卯的连接功能外,还介绍了榫卯的哪两种功效?

2.阅读第⑧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⑥段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多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

 

1.(1)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2)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 2.迄今为止是到现在为止的意思(表时间限制),文中是指到现在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但不排除将来会有新的发现,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举例子,列举了山西应县木塔凭借榫卯结构历经多次地震而不倒的事例,具体真实地说明了榫卯结合,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即使地震来袭,建筑也自岿然不动。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找到相关答题区域,结合关键句子回答。定位在第⑤段,“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第⑥段,“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据此整理答案即可。 2.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特点的把握能力,往往考查一些限制性词语,如“可能”“迄今为止”“主要”“左右”等词语,答题时,先说明词语的意思及作用,再说明用了该词所在句子的意思,最后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本句中的“迄今为止”,意思是到现在为止,起限制作用,句意是“到现在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并不排除将来会有新的发现。最后一定不要忘了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第⑥段划线句子,“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历经多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是为了说明本段的中心“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于是即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答题模式: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生动形象或突出)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9月20日,在济南举办的第八届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故宫博物院共挑选出11个系列,172种文创产品参展,包括故宫美妆、故宫首饰、故宫图书等。其中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故宫彩妆系列了。展台前聚集了一大批年轻女孩,看着带有华丽、精美的故宫文化元素的口红,大家纷纷表示又要剁手了。

(材料二)1月15日,联想与故宫在以智慧新生为主题的联想&故宫文创战略合作发布会上,正式官宣了联想与故宫的品牌联合。与此同时,双方还带来了多款联名产品,包括体脂秤、看家宝等多款智能产品及配件。而作为已经上市的联名版电脑—联想AI0520XMax故宫文创联名款一体机,也出现在了这次发布会上。

(材料三)12月9日,故宫博物馆联合健力宝共同推出“祥龙纳吉罐”,童年的味道健力宝也穿上了“龙袍”。“祥龙纳吉罐”的设计就是以故宫所藏的文物——乾隆皇帝的龙袍为创作灵感,提取了祥龙纹作为产品主视觉,另外辅以蝙蝠纹、祥云纹、火焰纹等传统纹饰,以寓意吉祥。

(1)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

(2)请参照画线句,在横线上仿写一个句子。

故宫博物院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璀璨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如一杯茗茶,清香而悠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他道:“吃了好贱的云片糕,你晓得我这里头是些甚么东西?”掌舵的道:“云片糕无过是些瓜仁、核桃、洋糖、粉面做成的了,有甚么东西?”他发怒道:放你的狗屁!我因素日有个晕病,费了几百两银子合了这一料药,是省里张老爷在上党做官带了来的人参,周老爷在四川做官带了来的黄连!你这奴才,‘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说的好容易,是云片糕!方才这几片,不要说值几十两银子,‘半夜里不见了枪头子——攘到贼肚里’!只是我将来发来了晕病,却拿甚么药来医?你这奴才,害我不浅!”叫四斗子开拜匣,写帖子:“送这奴才到汤老爷衙里去,先打他几十板子再讲!”掌舵的吓了,陪着笑脸道:“小的刚才吃的甜甜的,不知道是药,只说是云片糕。”他道:“还说是云片糕?再说云片糕,先打你几个嘴巴!”

(1)文段中的“他”是_________(人物),本段情节表现了“他”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2)通读全书,请结合具体情节加以分析这个人物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性格特点。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②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半竿斜日旧关城。(纳兰性德《浣溪沙》)

④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⑤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作者运用奇特的比喻描写塞外雪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秋波媚

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醉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释)①这是陆游48岁在南郑担任军务时所作。当时他身着戎装,往返前线,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词。②酹(1èi)酒:把酒洒在地上的祭祀仪式。③灞()桥:与后文的“曲江”同在长安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

1.词的上阕写景,从视觉角度写了________;从听觉角度写了_________;渲染了______的氛围。

2.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一句的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卫灵公纳谏

卫灵公天寒凿池。宛春谏曰:“天寒起役,恐伤民。”公曰:“天寒乎?”宛春曰:“公衣狐裘,坐熊席,陬隅有灶,是以不寒。今民衣弊不补,履决不组,君则不寒矣,民则寒矣。”公曰:“善。”令罢役。左右以谏曰:“君凿池,不知天之寒也,而春也知之。以春之知之也而令罢之,福将归于春也,而怨将归于君。公曰:“不然。夫春也,鲁国之匹夫也,而我举夫民未有见焉,今将令民以此见之。曰春也有善,于寡人有也,春之善非寡人之善欤?”灵公之论宛春可谓知君道矣。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起役:即兴办土木工程。②陬(zōu)隅:屋角。③履决不组:鞋子坏了不得编织。④见:了解。

1.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一处)

灵 公 之 论 宛 春 可 谓 知 君 道 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春之知之也而令罢之,福将归于春也,而怨将归于君。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卫灵公是个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