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个以稻作农业为支撑、存在社会分化、具有统一信仰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它由四个部分组成:瑶山遗址区、谷口高坝区、平原低坝区和城址区。该遗址通过呈现的大型土质建筑、城市规划、水利系统、不同墓葬形式,体现出社会等级制度,成为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中国首次向世界展现的长江流域的大河文明,与黄河流城、辽河流域等系列的中国早期文明共同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填补了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空白;同时,良渚古城遗址作为距今5000年的早期国家和城市文明实例,还将中国乃至东亚的文明进程提早了1000多年。

(材料二)

良渚古城遗址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以莫角山为中心的向心式三重空间形式,凸显出一种非常强烈的规划设计意图。作为宫殿区的莫角山轮廓是十分规整的矩形,内堿的封闭式轮廓几近圆形,外城的不连贯轮廓也多呈向心的弧线段。结合考古工作在城区不同台地上的遗存发现,基本上可以明确这是一种人为规划的,以宫殿区、内城与外城组成的一套“都城”规划形制(如下图所示)

这种城市空间格局在其后5000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渐成主流。宫殿区、内城、外城的格局类似后世都城中宫城、皇城、外郭的三重结构体系,这是中国最早的三重城市格局,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虽然这三种都城空间要素在不同历史阶段受到实用功能或地形选址的影响,布局形制有所变化,但作为国家的都城,在城市空间规划上始终保留了这三种基本要素,并伴随着唐宋文化在东亚地区的传播,明显影响了东北亚地区都城规划。

(材料三)

良渚文化对黄河流域产生大的影响,是其进入晚期以后。大约距今4500年,在晋南临汾盆地出现陶寺文化,其琮、璧、钺、V字形石刀等玉、石器,都明显具备良渚文化因素。以陶寺文化为基点,琮、壁等玉器北向影响到老虎山文化,西向影响到甘肃、青海、宁夏地区的齐家文化,为这些粗犷的北-西北方文化平添了许多温润之气。良渚文化的玉器传统,还通过陶寺文化、龙山文化等传承到更晚的二里头文化,以至于商、周文化。良渚文化对早期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良渚古城遗址展示出了早期区域性国家的形态。

B.良渚古城遗址是我国早期城布文明的杰出范例。

C.良渚古城遗址属于我国早期文明中的黄河文明。

D.良渚古城遗址为五千年的华复文明提供了实证。

2.下面的(链接材料)可以印证(材料二)的哪些重要信息?

(链接材料)

中国向心式三重空间布局的都城规划传统发展示意图

3.依据上述三则材料,说明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中的价值。

 

1.C 2.答案示例:都城的规划呈现宫殿区、内城、外城这种三重结构体系格局,良渚古城的空间布局对其后的中国都城的布局形制影响巨大。 3.答案示例:良渚文化具备了以稻作农业为支撑、存在社会分化、具有统一信仰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特征,是早期国家与城市文明的实证;三重结构的城市格局为其后5000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主流;对黄河流域产生大的影响,对早期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解析】 1.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筛选。结合材料一“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中国首次向世界展现的长江流域的大河文明”可知C错误,选C。 2.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结合图表的标题“中国向心式三重空间布局的都城规划传统发展示意图”和图表右边的图例,可知“中国向心式三重空间布局”指的是宫殿、皇城(内城)、外城。并且从图片上山,它的宫殿呈矩形,这和材料二“良渚古城遗址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以莫角山为中心的向心式三重空间形式,凸显出一种非常强烈的规划设计意图。作为宫殿区的莫角山轮廓是十分规整的矩形”等信息相符合。故印证的信息是;都城的规划呈现宫殿区、内城、外城这种三重结构体系格局。2)结合图片里面的时代,南朝、北魏、北宋、明清,看出都是一脉相承的,和材料二“这种城市空间格局在其后5000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渐成主流”相印证,故印证的信息是;良渚古城的空间布局对其后的中国都城的布局形制影响巨大。 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抓住关键词“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在材料中寻找相近的内容。1)结合材料一“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个以稻作农业为支撑、存在社会分化、具有统一信仰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可知对于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价值:良渚文化具备了以稻作农业为支撑、存在社会分化、具有统一信仰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特征,是早期国家与城市文明的实证。2)结合材料二“这种城市空间格局在其后5000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渐成主流”“这是中国最早的三重城市格局,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但作为国家的都城,在城市空间规划上始终保留了这三种基本要素”等信息可知,这种文化对于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价值:三重结构的城市格局为其后5000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主流。3)结合材料三“良渚文化对黄河流域产生大的影响,是其进入晚期以后”“良渚文化对早期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可知这种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价值:对黄河流域产生大的影响,对早期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小说常常借助人物命运的发展变化,表达作者对社会或人生的思考。请你从《水浒传》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相关情节,分析作者借人物命运的变化表达了怎样的思考。(1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辟者       生于忧    难与共

B.所识穷乏者我   优劣所    自其乐

C.道之人弗受     阵和睦    一目十

D.蹴尔而与       藏书家    求不得

2.翻译文中三处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翻译:生命是我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有胜过生命的,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理解:这是作者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不只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不丧失罢了。

理解:孟子认为人人都有重义之心,人们不应丧失这种重义之心。

C.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翻译: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就可以保全生命,得不到就要饿死。

理解:这句话强调一碗饭、一碗汤虽关乎生死,而下文行道之人和乞丐都拒绝接受,可见面临生死的考验,人人都会不失本心。

3.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阎进、谭嗣同“舍生取义”的表现各是什么。

(链接材料一)

阎进,隶宣武。建炎①初,遣使通问,进从行既至云中府,金人拘留使者散处之,进亡②去。追还,留守高庆裔问:“何为亡?”进曰:“思大宋尔。”又问:“郎主③待汝有恩,汝亡何故?”进曰:“锦衣玉食亦不恋也。”庆裔义而释之。凡三亡乃见杀。临刑,进谓行刑者:“吾南向受刃,南则我皇帝行在④也”行刑者曳其臂令面北,进踊身直起,盘旋数四,卒南乡⑤就死。

——《宋史·忠义四》

(链接材料二)

余是夕宿于日本使馆,君竟⑥日不出门以待捕者。捕者既不至,则于其明日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劝东游,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⑦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遂相与一抱而别。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日,日本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注释:①[建炎]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的第一个年号。②[亡]逃跑。③[郎主]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对自己君主的尊称。④[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⑤[乡]同“向”,面向,朝着。⑥[君]指谭嗣同。⑦[南海]指康有为。

 

查看答案

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书愤(其一)》,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书愤(其一)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①,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③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释:①[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宋高宗绍兴

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洲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军击退第二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关。楼船,高大的战船。瓜洲,在今江苏邗江南大运河入江处,为江防要地。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军事重地。③[塞上长城]比喻守边御敌的将领。

1.上面这两首诗分别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诗句,所表达的辛弃疾与陆游的共同愿望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两句又写出他们年华已逝却功业未成的伤感和愤懑。

2.两首诗对战争场景的描写都堪称妙笔、请从画线诗句中任选一处,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场景的。

 

查看答案

(1)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2)___________________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受命以来,_______________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诸葛亮《出师表》)

(4)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写出了边关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又抒发了将士们功业未成的怅惘之情。

 

查看答案

小说单元的学习,引发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年级为此开展了以“探文学初心,增文化自信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一位同学找来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陈彦的获奖感言。阅读文段,完成各题。

自17岁发表第一篇作品以来,我在文学和戏剧文学的道路上,已经(bá         涉了40年。这个奖是对我40年奋斗历程的一个肯定,让我满怀激情与喜悦,也充满了焦灼与感奋。我出生的山乡小县镇安,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股文学热湖,青年人几乎个个都在做着热辣的文学梦。我就是那时被襄进去,40年,再没有停止过丈量、勘测人性与生命温度的脚步。我要感谢我的戏剧,感谢让我阅历了几十年的中国戏曲。这让我最终在写作《主角》时,有了一种流淌与喷涌的感觉,几乎不需要做任何功课便能信手来。我个人的写作体验反复告诫自己,必须写最熟悉的生活,写那些呼之欲出、欲罢不能的生命记忆,这个最靠得住。

《主角》不是戏剧小舞台的行当主角,而是饱蘸着社会大舞台演进的各色人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一部千年秦腔史,本身就包含着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当它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自然会产生出前所未有之战栗、阵痛、持守与蜕变。我要感谢陕西那块厚土,养育了厚重大气的秦文化,也养育了前赴后继、延绵不(jué     的作家群。我是从那块土地上走出来的作家,面对前贤,我们不能不敬畏他们的高度,并努力承接过他们的衣钵,继续奋力向前!

(1)上面文段中加点字的注音、根据拼音所写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xié   信手(nián)        延绵不

B.(jiá   信手(nián)        延绵不

C.(xié)    信手(niān)        延绵不

D.(jiá   信手(niān)        延绵不

(2)根据陈彦的获奖感言,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他创作的源泉。要求用上关联词“不仅……而且……”。

2.活动中,同学们追溯新中国70年来文学创作的历程,探寻作家创作初心的共性。请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从70年文艺实绩来看,如果不是在人民群众中有深厚根基,深入生活,同人民的感情、思想和心愿结合在一起,老舍就不会有《龙须沟》《茶馆》这样感人肺腑的剧作;如果不扎根人民、扎根乡里,周立波就不会创作出《暴风骤雨》《山乡巨变》这样优秀的长篇小说;如果不是“不管漂泊到何处,心永远贴着黄土地”,对家乡人民爱得真挚、彻底、持久,路遥怎能展现出《平凡的世界》里那种时代巨变中年轻人的进取精神?           。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我们才会增强攀登文艺高峰的信心和勇气。

(1)下面是一位同学在阅读文段后所拟写的一副对联。你认为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周立波扎根黑土地,《暴风骤雨》给翻身农民画像,     ①        ②    寄情大运河,《   ③   》为英雄儿女代言,唱响民族抗战的赞歌。

A.①谱写时代变革之序曲     ②曹文轩    ③蒲柳人家

B.①谱写时代变革之序曲     ②刘绍棠    ③蒲柳人家

C.①书写变迁时代之篇章     ②曹文轩    ③孤独之旅

D.①书写变迁时代之篇章     ②刘绍棠    ③孤独之旅

(2)结合语境,在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优秀作品,充分体现出作家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努力和成就。

B.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作家们创作出这些优秀作品的初心。

C.作家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创作出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3.这次活动专刊以近年来我国文学创作所取得的成就作为结语。阅读文段,完成各题。

近年来,中国文学之花在海外次第盛开。短短几年光景,中国作家频频走上世界文坛的最高领奖台,作品打入欧美主流文学市场。从2012年莫言捧回诺贝尔文学奖,到2015年刘慈欣凭《三体》获世界科幻文坛最高荣誉雨果奖,再到2016年曹文轩摘得儿童文学的(甲)“诺贝尔奖”——国际安徒生奖的桂冠,郝景芳以《北京折叠》获得第74届雨果最佳中短篇小说奖……一个又一个中国人,在国际文坛实现(乙)“零的突破”,成为多个全球权威文学奖项的中国第一人”。正如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誶所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囯文艺由此迎来了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的新境界。”

(1)年级将从下面两幅书法作品中选出一幅配发在专刊上。下面是四位同学的推荐语,对书法作品及寓意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

A.选用甲。该作品的字体属于草书,流畅洒脱,大小错落。诗句生动地表现了中国文艺正在蓬勃发展的盛景。

B.选用乙。该作品的字体属于隶书,端正典雅,整齐匀称。诗句生动地表现了中国文艺如汹涌大潮般的形势。

C.选用甲。该作品的字体属于草书,行云流水,整齐匀称。诗句生动地表现了中国文艺如泅涌大潮般的形势。

D.选用乙。该作品的字体属于隶书,笔画端正,大小错落。诗句生动地表现了中国文艺正在蓬勃发展的盛景。

(2)引号有多种用法:①标示语段中具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②标示语段中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③标示语段中直接引述的内容。对语段中两处引号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甲)②    (乙)③

B.(甲)①    (乙)③

C.(甲)②    (乙)③

D.(甲)①    (乙)②

4.下面是四位同学活动后写下的感受,其中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新中国七十年里,作家们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持之以恒地进行着创作实践活动,塑造出许许多多感人的艺术形象。

B.中国小说的优秀作品是中国历史文化积淀的智慧结晶,是各个时代风云变幻、民间疾苦的真实写照,也是作家潜心创作、茅塞顿开的成果。

C.看到近年来中国文学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怎不让人对中国作家心生敬意,对中国文学的未来之路充满信心。

D.在活动中,我了解了新中国文学创作的成就,探寻了作家文学创作的初心,找到了他们创作的源泉,收获满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