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香味让我们迷恋。它们有的淡雅,有的清新...

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香味让我们迷恋。它们有的淡雅,有的清新,有的浓郁,让人陶醉其中,让人思绪万千……不论是花香、土香,还是书香、墨香,闻着那一缕缕的香味,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也许就浮现在你的眼前。

请结合自身经历或感受,以“迷恋那一缕芳香”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文体。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④书写要工整、规范,同时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范文: 迷恋那一缕芳香 抹不去,她的笑颜;变不了,那香如故。 ——题记 那年四月,天很晴,似乎是刚下过雨,阳光映照着那一方红土地,清新、湿润,有着故乡的味道。 我,走在家乡的故土上,难得空闲,父母便与我同回故乡。家乡的小路有些泥泞,却有一番别样的风景。小路两旁的花儿没有规律地绽放着,没有城中花朵的艳丽,却多了些自由和随性。似乎便是那随性吸引了我。驻足,静静观赏,却也是那般的清丽,正如故土般亲切。 沿着小路走,周围依旧是令人难以忘记的土地,很是熟悉。我俯下身去,正想用手拨弄泥土,却听见一阵鸣笛声,转身,却见一辆小汽车停在路中央。我只好躲去一旁。那偌大的车轮像是城市冰冷的齿轮,碾压着路旁刚刚冒芽的小花小草,结束了那短暂的生命。我眉头紧锁,耳边仿佛有一阵又一阵细小尖锐的呻吟和呼救;眼前的红土已留下了车轮碾压过的痕迹,被那钢铁之躯压得喘不过气来。故土,竟被烙下了两道深深的疤痕;那些花草的残骸已粉碎,散落在狼狈的小路旁。心中,似有什么在翻腾;心里,竟也有如被碾压般的刺痛,那样的撕心裂肺。走过去,俯下身,抚摸着红土的身躯,泪,涌出,滴滴落在红土中。 抹去泪,拿来一把小铲子,轻轻地将那些支离破碎的花草的根挖出,用双手捧起一把又一把红土,将他们埋葬在故土中,又用一把把红土,抚平她的伤痕。那一刻,我手中的红土飘香,清新、亲切又熟悉。一缕缕芳香沁人心脾,似是环绕着我,挥之不去。那芳香,如琴声袅袅,直入心扉;那芳香,如湖水荡漾,泛起涟漪;那芳香,如爷爷泡的茶,暖心舒适。那,便是家乡的味道。 重回故土,似又能看见故乡的笑颜,又能闻到那一缕红土香。 想起那一缕故土的芳香,想起家的味道。 故乡,她笑颜依旧;故土,那芳香如故。 ——后记 【解析】 题目是命题作文。“迷恋”是指强烈的、通常是极度的爱慕的意思。“这一缕芬芳”可能源于花的淡雅,源于自然:如荷花的飘逸,梅花的浓郁,兰花的清幽……可能这种香味也来自生活:如书本里蕴含着的那一缕墨香,奶茶里洋溢着的那一缕奶香,餐桌上飘出的那一缕菜香,甚至是父亲劳累一天后身上散发出的那一缕汗香。两类题材比较,写自然景物也许会大同小异,讲生活故事则可能与众不同。扣住重点,突出“芬芳”。不管是描写景物。还是记叙生活,“芬芳”均是文章的核心。如写荷花,重点就不能是状荷花之美丽,而应该是绘荷香之动人;写梅花,重点就不能是赞梅树之独特,而应该是绘梅香之淡雅。写自然“芬芳”,得在景物描写上下功夫,要将各种不同的花香展示得淋漓尽致;写生活故事,则要透过香味挖掘生活的真挚情感。写作时,若能以“那一缕芬芳”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故事,写出自己对这缕芬芳的真切感受,文章结构自然会也严谨而独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没用的故事

刘心武

⑴那是星期日中午。公园长椅上,一个母亲疲惫地仰靠椅背,身边是竖着的提琴盒,一会儿,她便把养神变成了沉睡。儿子坐在她身旁,另一边是一个大画夹子。儿子轻推母亲,母亲没有反应,他跳下长椅,拔腿跑开,这一幕被一个散步到那里的老爷爷看到,老爷爷轻声叫住他:“小朋友,别跑远了!”

⑵小男孩仰着头望望老头,心想:我要能飞,飞得老远老远才好哩!

⑶老爷爷指指长椅上的东西。

⑷小男孩歪歪头,意思是:哼,都让人拿去才好哩!

老爷爷。他把小男孩引到花丛中的甬道上,指着那些花跟小男孩说:“你把最美丽的一朵,找出来吧!”小男孩问:“那有什么用呢?”老爷爷说:“不是为了用。你能找吗?”小男孩就找开了,他指着一朵,快活地宣告:“那朵那朵!”老爷爷点头。两只蓝喜鹊叽喳叫着掠过花丛,升腾到大柳树上去了。老爷爷说:“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吗?因为那边湖里新来了一对野鸭。”小男孩问:“野鸭能给他们什么好处?”老爷爷眯眼俯看小男孩,小男孩仰起的脸上,一双黑眼睛很亮。老爷爷就让小男孩跟他坐到甬道的石凳上,隔着花丛,斜对着小男孩母亲打瞌睡的那张长椅。

⑹老爷爷说,他要讲些故事,不过这些故事没有什么用,也给不出什么好处。老爷爷讲了起来,小男孩开头精神不集中,可是,听着听着就入迷了。没多久他妈妈忽然惊醒过来,大惊失色地叫唤他。

⑺小男孩回到母亲身边,母亲不由分说拍了他脖子两下说:“晚啦晚啦,快走快走!”母亲背起提琴,小男孩背起画夹,匆匆往公园外头走去。

⑻一个多月过去。又是个星期日中午;公园附近派出所来了个报案的母亲。她一个肩膀上挎着提琴,另一个肩膀挎着画夹。她哭着报告儿子丢失的情况:带儿子上午去提琴老师那里上完课,到麦当劳吃午餐,准备休息一下,下午好去美术老师那里上课;谁知自己趴在小餐桌上睡着了!以前是吃完麦当劳以后到公园去休息,后来觉得公园的安全性不如快餐店,没想到快餐店里也出问题!

⑼她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哭诉:每星期六上午是带孩子去补习英语,下午学电脑,每到“双休日”她比上班还累,为的还不是孩子的前途?没想到孩子根本不懂得做母亲的一片苦心!

⑽她的宝贝儿子究竟哪去了?原来,他和妈妈在麦当劳坐在靠大玻璃的座位上,妈妈打盹的时候,他忽然看见了那回在公园里遇见的老爷爷正从窗外走过,他犹豫了一下就溜了出去,尾随着老人,一直跟着老人进了附近的居民楼,眼看他开锁进了自家的单元门。孩子在门外歪头想一想,就踮起脚尖去按门铃。门开了,老爷爷看见他大吃了一惊,他大声提出要求:“我想听您讲没用的故事!”……

⑾正在派出所里一筹莫展的那位母亲,手机忽然响了起来,不久就在派出所里呈现了大团圆的场面。当天晚上,孩子把他记得的那些没用的故事讲给母亲听,母亲惊异万分:为什么这些故事孩子会记得那么清楚?孩子熟睡后,母亲还在枕上琢磨,一时也理不清头绪,但那些小鸟、云朵、伸长缩短的树影、飘落在湖心的鹅毛、抱着毛栗的松鼠、只露出半个脸蛋的狸猫……却分明在她的意识上,让她疲惫的心感受到一种意外的温柔与熨帖……

(有删改)

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小男孩为叙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发展

小男孩听老爷爷讲没用的故事

高潮

小男孩尾随进了老人的家,要听没用的故事

结局

 

 

2.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做简要分析。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⑴老爷爷了。

⑵却分明在她的意识上。

4.说说文章标题的含义,并分析其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天空的表情

《诗经》里说:《诗经》里说:“蝃蝀在东,崇朝其雨”,意思是说若东方见虹,立刻就要下雨。实际上我们见到虹的时候,天空中已在下雨,因为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成的。虹作弧形,红色在外,向内有橙、黄、绿、紫等色。虹的中心在地平线下,所以平时我们所看到的不过一个小半圆。虹的颜色捉摸不定,时常更变。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以上,那红、黄、蓝、绿各色俱备,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以下,就不见红色,若在十分之一公厘,则虹即无光彩而作白色了。

和虹相类的现象在天空中还有晕。晕有大小两种,都以太阳或月亮为中心。大的晕是由于高云所成,云中的水点已结成冰。小的晕又名光环,是低云所成。古人有“月晕而风”之语,晕无论大小,都是风暴将临的预兆。太阳旁的晕,不但比月晕多,而且颜色亦更美丽,不过因阳光刺目,普通人不注意罢了。晕也有红、黄、青、绿各色,大的晕青色在外,红色在内,小的晕则相反。

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宋代范成大诗“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同一现象早晚得到不同的结果?从气象学上可以这样解释,在日中的时候,对流很盛,空中湿气易于凝结成云,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若是空中湿气很重,云层一定很厚,不能见霞。晚上见霞,乃是空中湿气不多的表现,所以主晴。晚上地面因辐射而冷却,不应有对流,但成雾,雾是不会有色彩的。若是早上有霞,那就表示晚间发生对流,是将下雨的征兆了。

云的高低、方向和厚薄都可以为天气晴雨的预兆。在范成大的《吴船录》内有“庐山带帽,平地安灶。庐山紧腰,平地造桥”,这谚语是很准确的。凡山岭的区域,云慢慢上升就是天晴的预兆,若是慢慢地下降,就是将下雨的预兆。夏天中午以前,若是满天是如堡垒般很厚的积雨云,则当日下午即有雷雨。但大块白色的积云,若不十分浓厚,虽满布天空,亦不降雨。所以俗谚叫“楼梯天,晒破砖”,盖满天都是积云的时候,虽是一样高低,但看来总觉得近者高而远者低,形似楼梯,这是久晴的预兆。云行之方向亦可觇风雨,俗谚说“云行东,马车通;云行西,马溅泥”,这也是很灵验的。但以天的颜色和一处的风云来做预告的根据总嫌不足,要预告精确,必得多设气象台,各处用无线电联络起来,每天制图才能有效。

(选自《竺可桢全集》第二卷,有删改。)

(注释)①蝃蝀:音dì dōng,虹的别名。 ②公厘:毫米的旧称。

1.下面对全文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从虹的颜色、形状可推知天气情况。

B.天空呈现出的各种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C.晕的大小、颜色都可以预报天气。

D.云呈现的高低、方向、厚薄与天气的关系。

2.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形成的。

B.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

C.晕有大小之分,大晕是低云所成,小晕是高云所成。

D.云向东移,预示着晴天;云向西移,预示着阴雨天。

3.爸爸在阳台看见天边的晚霞对妈妈说:“快要下雨了,我们就不要去公园散步了。”依据文章内容,判断爸爸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说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孙亮方食生梅,使黄门至中藏取蜜渍梅,蜜中有鼠矢;召问藏吏,藏吏叩头。亮问吏曰:“黄门尝私从汝求蜜耶?"吏曰:“向求,实不敢与。”黄门不服。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矢里燥。亮大笑曰:“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黄门首服,左右莫不惊悚。

(注释)①孙亮:孙权的儿子,很小就做了三国时东吴的皇帝。②黄门:宦官。③中藏:宫中仓库。④渍:浸、蘸。⑤藏吏:管理仓库的官吏。⑥服:认罪。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使黄门至中藏取蜜渍梅/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B.向求,实不敢/未复有能其奇者

C.知耳/寒暑节,始一反焉

D.鼠矢/国山河在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

3.孙亮是如何判断老鼠屎是黄门刚放入蜜中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年九十

(2)达于汉

(3)始一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响应,却遭到妻子的反对和智叟的嘲笑。

B.愚公移山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色彩,增强了讽刺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天帝,天帝命人搬移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和谐校园需要美丽的校园环境,花草树木需要同学们一起呵护,但校园有些绿化区经常被部分同学随意踩踏,同学们觉得需要立一块牌子,以提醒大家要爱护花草。所以,学校决定开展一次宣传标语征集活动。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20个字。

(2)请你从下列词语中选出四个词语,并将其组成对偶句,作为牌子上的宣传语。

行人 花草 文明 爱护 踩踏 绕道 彰显 含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