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外婆的手纹》,完成下面小题。
外婆的手纹
李汉荣
①外婆的针线活做得好。周围的人都说:她的手艺好。
②外婆做的衣服不仅合身,而且好看。外婆说,人在找一件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那个合适的人,找到了,人满意,衣服也满意,人好看,衣服也好看。她认为,一匹布要变成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功夫。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
③外婆做衣服是那么细致耐心,从量到裁再到缝,她好像都在用心体会布的心情。一匹布要变成一件衣服,它的心情肯定很激动,充满着期待,或许还有几分胆怯和恐惧:要是变得不伦不类,甚至很丑陋,布的名誉和尊严就毁了,那时,布也许是很伤心的。
④记忆中,每次缝衣,外婆都要先洗手,把自己穿戴得整整齐齐,身子也尽量坐得端正。外婆总是坐在敞亮的地方做针线活。她特别喜欢坐在院场里,在高高的天空下面做小小的衣服,外婆的神情显得虔诚,而且有几分庄严。
⑤在我的童年,穿新衣必是在盛大的节日,比如春节、生日的时候,才有可能穿一件新衣。旧衣服、补丁衣服是我们日常的服装。我们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也不感到委屈,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都过着打补丁的日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外婆在为我们补衣的时候,精心搭配着每一块补丁的颜色和形状,她把补丁衣服做成了好看的艺术品。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外婆依然坚持着她朴素的美学,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
⑥除了缝大件衣服,外婆还会绣花,鞋垫、枕套、被面、床单、围裙上都有外婆绣的各种图案。
⑦外婆的“艺术灵感”来自她的内心,也来自大自然。燕子和其他各种鸟儿飞过头顶,它们的叫声和影子落在外婆的心上和手上,外婆就顺手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外婆常常对着天空的云朵出神,她手中的针线一动不动,布,安静地在一旁等待着。忽然会有一声鸟叫或别的什么声音,外婆如梦初醒般地把目光从云端收回,细针密线地绣啊绣啊,要不了一会儿,天上的图案就重现在她的手中。舅舅说,外婆的手艺是从天上学来的。
⑧那年秋天,我上小学,外婆送给我的礼物是一双鞋垫和一个枕套。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小鱼。我说,外婆,我的脚泡在水里,会冻坏的。外婆说,孩子,泉水冬暖夏凉,冬天,你就想着脚底下有温水流淌,夏天呢,有清凉在脚底下护着你。你走到哪里,鱼就陪你走到哪里,有鱼的地方你就不会口渴。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兔子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
⑨外婆用细针密线把天上人间的好东西都收拢来,贴紧我的身体。贴紧我身体的,是外婆密密的手纹,是她密密的心情。
⑩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我童年时的一双鞋垫。那是我的私人文物,我保存着它们,保存着外婆的手纹。那泉水依旧荡漾着,贴近它,似乎能听见隐隐水声,两条小鱼仍然没有长大,一直游在岁月的深处,几丛欲开未开的水仙,仍是欲开未开,就那样停在外婆的呼吸里,外婆就这样把一种花保存在季节之外。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已经过去三十年之久,它们已经变得破旧,真如文物那样脆弱易碎。
⑪我买回针线,我要亲手“复制”我的文物。我把图案临摹在布上。然后,一针一线地绣起来,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这手纹,会失传吗?
⑫我看见天空上,永不会失传的云朵和月光。我看见泉淙淙地涌出来,鱼轻轻地游过来。我看见水仙,欲开未开着,含着永远的期待。我仿佛隐隐触到了外婆的手,她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接通了我手上的温度。
(有删改)
1.阅读第①-⑦段内容,概括外婆做针线活时的态度。
2.请你从文中画线的语句中选择一句,结合上下文品味其含义。
(甲)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外婆依然坚持着她朴素的美学,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
(乙)外婆用细针密线把天上人间的好东西都收拢来,贴紧我的身体。
选______句,含义:________________
3.在⑧-⑫段中,作者三次写到鞋垫上外婆亲手绣的图案,这三次描写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4.从结尾处可以看出,作者对“外婆的手纹”可能会失传有所忧虑。你怎样看待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问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鸟类在迁徙中每天平均飞行200千米-280千米,这相当于22座珠穆朗玛峰叠加起来的高度。当体力殆尽之时,它们便找寻一个食物充足、天敌较少的安全驿站停歇补给。
湿地是候鸟迁徙途中再好不过的中转站了。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许多水生植物,这无异于鸟类天然的遮蔽所。优质的水环境又孕育了丰富的鱼虾,成为鸟类能量补给的来源。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都离不开湿地,因此这些位于迁徙路线上的湿地又被誉为“鸟类的乐园”。
北京地处亚热带向亚寒带的过渡区,是众多候鸟春秋两季迁徙的必经道路。全球有八大候鸟迁徙通道,经过中国境内的共有三条,北京处于“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上,每年过境南迁或北徙的候鸟、旅鸟达三百多种,数万只。每年的3月和11月,是候鸟在北京驻留的高峰期,鸟儿们聚集在密林、草丛、水库边觅食、休养,为下一步的长途旅行蓄积体力。
中国候鸟迁徙路线图示
(材料二)
近年来,北京重视生态涵养,百万亩造林工程让绿色越来越多,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候鸟正在纷纷回归。是不是林密水美,就能坐等更多的候鸟光顾北京?不全是如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仅要站在人的角度,也要站在鸟类的角度想一想。
候鸟最看重的是环境适宜度和食物资源的丰富度。有专家表示,北京的绿化工程确实为候鸟提供了更多栖息地,但不同候鸟习性不同,对栖息地的要求也不同。比如喜欢开阔滩涂的灰鹤,如果水域周边密植了树木,过境时就会避开;在湿地建设中有的灌木丛、草地被清理,造成鼠类数量减少,也会使得一些猛禽因觅食难而迁离。因此,湿地环境建设应考虑候鸟的栖息习性,保持其立体丰富性,以便为不同种类的候鸟提供食源。
(材料三)
鹳
当我们看到鹳的时候,就意味着春天来临了。鹳建筑巢穴,往往会选在钟楼的围墙、水边的大树或陡峭的岩石尖梢等非常高的顶部。鹳会单腿站立着休息,蜷曲着脖颈,把头往后方缩起来,然后往肩上靠。青蛙、蜥蜴和游蛇等爬行动物很容易就被它发现,这得益于它超常敏锐的视觉,当它捕食的时候,往往会把地点选择在沼泽地、水边或潮湿的山谷中,这是因为这些地方有很多爬行动物。
鹳在年迈体弱的时候,年富力强的鹳会把食物送到它们的巢穴里。鹳拥有这种感人的孝道,历史上的希腊人曾经制定过一个叫“鹳”的法律,即赡养父母的法律,希望拿鹳来作为人类的模范。
天鹅
在大地和空中生活的许多动物都惯于征战,譬如狮子、老虎、老鹰和秃鹫,它们依赖暴力对其他动物实施统治。天鹅是水中之王,却并非依靠暴力获得。天鹅兼具威势、武力和勇气,但只有在自我保护迫不得已时,它才运用武力。它一点也不害怕强悍的狗,也不害怕空中霸主鹰的攻击。当它快速而猛烈地扇动翅膀的时候,甚至能把人的腿打断。
天鹅的姿态俊俏、形体圆润、线条优美、浑身洁白无瑕、动作轻柔、眼睛有神,再加上飒爽英姿或怡然自得的姿态,浑身上下都光芒四射,令人愉悦、陶醉。它喜爱自由,我们不能将它变成我们的奴隶。它在水上四处游逛,或者登上岸,或者从岸边离开往湖的中心游去。它在岸边休息,有时钻到灯芯草丛中,藏进非常幽僻的港湾中,有时从自己居住的地方回到人类的居住地,与人类快乐地相处。
(节选自布封《自然史》)
1.每年春秋两季,北京的湿地公园就成了“鸟类的乐园”。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2.学校爱鸟社的成员希望能在北京为鹳鸟和天鹅建一个“湿地驿站”,方便它们在此驻留。这一湿地驿站应能同时满足鹳鸟和天鹅对栖息地的要求,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用“既要……又要……”的句式,对此驿站建设提出一条具体要求。
3.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蟋蟀
我经常可以在蟋蟀住宅的门口看到它们卷动着触须,以便使身体的前面能凉快一些,后面能更加暖和一些。它们一点儿也不妒嫉那些在空中翩翩起舞的各种各样的花蝴蝶。相反的,蟋蟀反倒有些怜悯它们。那种怜悯的态度,就好像有家庭的人谈及那些无家可归、孤苦伶仃的人时,都会流露出怜悯之情一样。蟋蟀也从来不诉苦、不悲观,它一向是很乐观的、很积极向上的。它对于自己拥有的房屋,以及那把简单的小提琴,都相当满意。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
《昆虫记》与《自然史》都是博物学的经典著作。从写作手法上看,“蟋蟀”与“鹳”“天鹅”这几段文字有什么相似之处?请再举出一个《昆虫记》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片段,说说这部书为什么能引人入胜。
根据阅读的名著,完成题目。
1.《红星照耀中国》第一次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苏区和中国工农红军的真相。作者斯诺曾这样高度评价红军:“我所见到的,我所听到的,都在告诉我,这是一支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队伍。他们的存在,是世界的一个奇迹;他们的精神,是世界文明的一份财富。”请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2.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后,几位同学各写了一句荐读语,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书采用第一手资料进行报道,完美呈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真实面貌,堪称纪实作品之典范。
B.全书讲述长征故事,传播长征精神,对长征壮举进行全方位记录,读完全书等于重走长征路!
C.本书毋庸置疑是在宣告: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D.本书影响力巨大,很多热血青年都曾受到书中人物的精神感召与激励,从而走上革命道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乙)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①,备匈奴。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②,急入收保③,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④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①[代雁门]代地的雁门郡。②[入盗]入寇,入侵。 ③[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垒。保,同“堡”。④[让]责问,责备。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已而之细柳军 赵之北边良将也 B.居无何 常居代雁门
C.将以下骑送迎 乃复强起使将兵 D.使人称谢 使他人代将
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翻译:慰问的军队直接驱车而入,将军级别以下的骑兵都要迎送。
理【解析】
写出慰问军队嚣张的气焰,使得驻扎的将军及属下不得不卑躬屈膝。
B.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翻译:于是文帝就控制住车马,缓缓前行。
理【解析】
表明汉文帝深明大义,具有雄才大略,是一位识才、爱才的贤明君主。
C.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翻译: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像从前一样。
理【解析】
呼应了上文的“不敢战”,既写出了李牧胆小怕事,又体现其刚愎自用。
3.周亚夫和李牧为什么都能被称为良将?请结合具体内容解说。
4.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临敌之际,君臣一心很重要。汉文帝对周亚夫显然是充分信任的,他并不认为劳军时周亚夫的表现损害了自己的威严,反而称赞他是“①____”;而赵王则对李牧②____的做法很不满,最终下令③____,造成的后果是④____。
阅读《春望》,完成下面小题。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对《春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笔下沦陷后的国都长安是如此荒芜破败,“破”“深”二字触目惊心,残破的城池、草木杂生的春景,为全诗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气氛。
B.面对满目疮痍的都城,诗人怎能不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感时”“恨别”两词,凝聚着他为国事而伤怀的沉重忧愁。
C.诗人曾因战乱而辗转避难,也曾困居长安,与家人音讯隔绝。战火平息后,他突然接到一封家书,获知了妻子儿女的音信,怎能不无比惊喜!
D.白发疏稀难簪,是因为内心的愁苦焦虑难以排解,从国破家亡写到自叹衰老,忧国、伤时、思家、自哀层层递进,感人至深。
2.“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下面的背景材料,展开合理想象,描述出画线诗句呈现给你的景象。
(背景材料)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五月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继位,即为唐肃宗。杜甫闻讯,将家属安顿在鄜(fū)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不料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未被囚禁。杜甫目睹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写下了《春望》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3.眺望,能够拉开一个开阔的空间,感怀、诗意由此而生。望月、望乡是古诗中最常见的姿态,你所熟知的古诗句有“ , 。”
(1)诗言志,一代枭雄曹操在《龟虽寿》中以“________,壮心不已”两句,来表达自己年华虽老而壮志未泯的乐观心态。
(2)孟子善用排比增强论辩的说服力,如“居天下之广居,______,______”三句,采用排比的形式,指明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义正词严,气势磅礴。
(3)诗词中的佳句都体现着诗人的匠心,比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______,______”,以物自喻,形象表达出受到排挤后的飘零无依之感;李清照《渔家傲》中的“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妙用动词,展现出梦中银河涛翻浪涌的幻境,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