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猫(节选) 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猫(节选)

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扳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依据文中“我”对第三只猫情感的变化过程,完成填空。

______→愤怒→②______

2.作者一家人不喜欢第三只流浪猫,为什么又要收留它呢?

3.“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4.联系全文说说结尾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

 

1. ①讨厌(漠视) ②悔恨(内疚、伤痛、后悔) 2.对弱小生命的关爱。 3.比喻,生动地表现了“我”的悔恨与自责。 4.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内容上,是写因为“我”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心中负罪感永远无法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及灵魂的伤痛,所以“永久”不养猫。表达了“我”的深深的内疚和自责。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作者对猫的情感变化,这样的题型一般文章中有答案,只要认真阅读、分析就能解答正确。根据“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游玩,好像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更觉得难看了”看出作者对第三只猫讨厌、不喜欢;后来自己冤枉了这只猫,猫死后,作者没法补偿,因此内心愧疚、后悔。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回答。即:对弱小生命的关爱。 3.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这个句子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表现了……感情。“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运用比喻,把我的主观臆断比作针,生动地表现了“我”的悔恨与自责。据此作答。 4.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文章开头:引出下文,为……作铺垫。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表达了作者……。“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在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内容上,因为“我”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心中负罪感永远无法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及灵魂的伤痛,所以“永久”不养猫。表达了“我”的深深的内疚和自责。据此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⑴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              之情。

⑵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狼(节选)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以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牧竖巧逮狼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一狼径(离开)

B.奔树下(愤怒)

C.眈眈相向(静静地注视的样子)

D.狼闻声四(看,视)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2)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谋 分 捉 之 各 登 一 树 相 去 数 十 步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查看答案

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播出后好评不断。某班也开展与朗读有关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探究下面材料,说说朗读有什么好处?

(材料一)美国著名亲子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坚持为孩子们朗读。在他看来,朗读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交流方式。

(材料二)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口若悬河即兴演讲的人,仰慕那些说话头头是道有条有理的人,喜欢那些文采飞扬出口成章的人。但是人的口才也不是天生的,它是练出来的。一个人口头说话的能力怎样训练?我觉得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朗读。如果我们面对一篇现成的文字尚不能大声流利地读出来,难道还能指望即兴地说出流利的话吗?

(材料三)我们大声朗读,品味诗词文章的语言美,领略诗词文章的节奏美,欣赏诗词文章的韵律美,领悟诗词文章的情感美,体会诗词文章的意境美,从而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

(2)每一期《朗读者》都有一个关键词,例如“陪伴”“选择”“第一次”等,请你依照示例也确定一个关键词,围绕这个关键词再从初中语文课本中选择一篇课文,并说说选择它的理由。

示例:

关键词:母爱  课文题目:《金色花》

理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之一,秦戈尔的《金色花》以诗一般的语言抒发了对母亲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关键词:        课文题目:     

理由:         

(3)《朗读者》邀请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朗读经典美文。对于嘉宾的朗读水平,网友们褒贬不一,请你跟帖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网友跟帖:个别嘉宾读音不准,吐字不清,影响表达效果。

你的跟帖:         

 

查看答案

名句积累与运用。 

(1)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2)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刘禹锡《秋词》)

(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________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4)《论语﹒子罕》中孔子感叹时光易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这段文字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仔细阅读并回答以下问题。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1)“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我被浇冷水的原因是_________

(2)请再写出出自这本书的两篇文章的篇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