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作。 与挚友相伴的日子,我们互励互助,共同成长;与父母相伴的日...

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作。

与挚友相伴的日子,我们互励互助,共同成长;与父母相伴的日子,承欢膝下,享受亲情;与书籍相伴的日子,博览古今,通晓世事;与爱相伴的日子,学会关心,懂得感恩……

请以“与________相伴的日子”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6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套写;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

 

【例文】 与阅读相伴的日子 时光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人的生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港。但在这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谁能说得清究竟又经历了多少次花开花落、斗转星移。在漫长人生旅途中,因为有你,我便了勇气和信心,在生活的道路上认真前进。 伴着色彩斑斓的图片图画,我在五彩缤纷中长大。那时,我的天空一片晴朗。美人鱼的传说,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在童话的世界里长大。那时,我的心中有了爱恨情仇,我对未来的路充满了期待;伴着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我在学校里长大。我的心中有了成功与失败,我的心中有了甜蜜与苦涩。 我知道,我在长大。在这条路上,我随身携带着你,我亲密的旅伴“阅读”。伴着你,我走进了我国古代诗词这块丰厚的土地上。我理解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我羡慕陶渊明的超脱;我敬佩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知道了这世上的尽心尽力与赤胆忠诚;我领略了“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清新与恬静,我的心也跟着清静起来;我感染于“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烈,我的心中充满无限豪情。伴着你,我走进了历史,我懂得了历史前进的曲折,一朝一代,盛衰交替,战争的残酷,刀光剑影,战火连天,让百姓水深火热。伴着你,我学会了坚强、勇敢、自信,每个人是平等的,只是在于你去不去奋斗、拼搏。只有这样,才能让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爱你,像白云爱蓝天一样;我恋你,就像鱼儿恋海水一般;我离不开你,就你天空离不开星光……你是我的知已,你会微笑着倾听我的心,你会一起快乐地歌唱,一起骄傲地流泪,一次次会心地读你,一次次深深地启示,一次次真心地感动。 啊,阅读,愿你永远伴我成长。有你的感觉,真好! 【解析】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相伴的可以是实指,如亲人、老师、朋友等;也可以是虚指,如知识、憧憬、信念等。不管实指还是虚指,在写作中不应局限于所给材料,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在材料的基础上拓宽自己的思路。如:写父母师友的呵护与帮助一路相伴;写具体事物的一路相伴;写抽象事物的一路相伴。变换视角,变别人与“我”“相伴”给“我”关爱,或“我”与别人相伴,“我”给予别人关爱和帮助。无论是哪种立意,都要注意以细节感人,以真情动人,切忌泛泛而谈。如,写朋友遇到挫折,意志消沉,自己陪伴他一路走来,帮助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也可以写奶奶年纪大了,我懂得了亲情的可贵,求学之余,陪她聊天,让她感受到人生的幸福……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不适合写议论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雨丝

倚在阳台栏杆上,便能瞅见远处街口那个拄着拐杖、身材瘦小的退休老瓦匠,在那里向过往行人打听一个骑飞车撞他而逃的人。好多天了,无人能劝他回家。渐渐地,我对他的反感竟超过对那个撞他的人。世上固然有缺德的人,可高尚的人也决不会这样记仇结怨的呀。

这是个湿漉漉的黄昏。雨缝中的残阳,让一条深长、斜缓、地上飘着油渍的小街,爆出一片绚丽的光斑。街巷恬静,稀疏地浮过几朵花似的伞。我挽着丈夫,撑着伞,伫立在“人”字型街口。小街尽头,跳动着红绿信号灯。铅色塔顶,在雨丝里闪着鳞光。“走这条街,去看看去年婚礼时栽下的丁香树。”我对踌躇择路的丈夫说,“若遇到那个缠问人的老顽固,兴许还能接受你的劝说呢。雨天,人容易劝。”

“嗯,哦?几点了?”

“哟,表停了,你的表呢?”

“到修表店休养去了。唔,雨中不知道时间,倒真有点诗意朦胧呢。”他似乎沉浸在他的诗意中,向雨中伸出手去,弯着微肿的食指。

“你那只手怕凉,雨丝也凉。”我拨回他的手说,“接着‘吐’你那首《雨丝》呀。”轻风拂过,雨丝也仿佛有意要把伞撩开似的,前面晃过一个拄拐杖的身影儿。丈夫瞥了我一眼,粲然笑道:“真贪,让毛毛雨都淋在你头上啦。”他把伞偏向我的头上,遮得很低,像一叶睡莲扣在头上。看不见街上的的景物,只能听到咝咝的雨声里搏动着轻缓的雨韵。哒、哒、哒,踏在光滑的石道上,清脆的脚步伴着雨丝抽伞的声点,和着丈夫柔和的低吟:

“我愿做一片雨丝,织一片朦胧的轻纱,裹住这纤瘦的小街,蒙上你忧郁的脸颊。”

“请问一下,同志,几点了?”吵哑、疲惫、略带四川口音的询问声打断了丈夫的低吟。

“六点一刻吧。”我有点扫兴地回答。

“不。六点三十分。”一个声音回道。

我奇怪地转过身,陡地从伞下瞟见那褪色的斗篷下露出那根讨厌的、变了形了的柞木拐杖。“又是你?”我亮开伞,鄙夷的望着他。而他却神情古怪地端详着温存的丈夫。“总算找到你了。”他濡湿、苍白的脸上掠过一丝欢悦,呼呼地喘着粗气。

“您认错人了吧?”

“不,是您。”语气平静,肯定。

“瞧,他把我当成那个人啦。”丈夫微笑道。

我气极了,扯着丈夫就走。

“别,他需要劝慰和温暖。”丈夫扳开我的手,上前搀扶老瓦匠,从我手中要过伞撑在他的头上。顿时,我发烧的脸颊仿佛感到,连雨丝也带着他的体温。可是老瓦匠却将丈夫轻轻推开,湿亮、略带悦色的脸竟变得黯淡了。他张开粗糙、褐色的大手,亮出一块光闪闪的瑞士手表,——“啊!”我失声叫了出来。

“这是从你撞倒我的路边上捡到的。”他将表塞进丈夫手里,声音低哑的说。他……

他慢慢地转身走了。瘦小的身躯在身后铺下一条巨大的身影。这身影抹去了夕阳罩在雨街上迷人的光斑,露出了一片淡淡的藕色,显得清澈、洁净。雨丝粗了,鞭打在我身上,沁凉沁凉的。雨丝溅破了叠映在脚下水洼中两张俊美的脸,把雍容打得个破碎不堪。

我猛地拨开头上那抖战的茶叶伞,向溶进雨丝里的那步履蹒跚的瘦小背影追去……

(1)小说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按示例对选择文中所运用的对比进行分析。请参照示例,再写出的两点。

示例:“丈夫”对妻子无微不至万般柔情和对老瓦匠的撞后逃跑以及被认出来后的故作姿态的对比,表现丈夫自私虚伪的特点。

(2)结合语境,理解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

雨丝溅破了叠映在脚下水洼中两张俊美的脸,把雍容打得个破碎不堪。(这个句子里的“雍容”指的是什么?为何作者说“雍容”被打得个破碎不堪?)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情节虽然简单,但文章构思精巧,疑团四伏,波澜迭起,在“我们”和老瓦匠开始交谈前已多处埋下伏笔。

B.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非常成功,如开头“雨缝中的残阳,让一条深长、斜缓、地上飘着油渍的小街,爆出一片绚丽的光斑。街巷恬静,稀疏地浮过几朵花似的伞。”衬托出“我”讨厌“这个湿漉漉的黄昏”和对老瓦匠的反感。

C.这篇小说的语言精练而优美,生动而耐人寻味,它既有诗歌一般的凝练含蓄,又有散文一般的精彩流畅。

D.这篇小说结尾写“我”猛然拨开头上那抖战的荷叶伞,向溶进雨中的瘦小背影追去,说明“我”终于理解了老瓦匠﹣﹣他的心灵是高尚的。

(4)请在倒数第三段末“他……”省略号处做恰当联想,此时此境中老瓦匠和丈夫两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等进行描写。要求:运用比喻修辞,符合情境,150字左右,不能少于100字。

 

查看答案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

①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 14 篇增至 72 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 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

②58 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来,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左传》等 40 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如顾炎武、戴震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

③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④多感官能够帮助背诵。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就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的:“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更加容易。”

⑤少年时发挥听觉记忆的作用,能够帮助背诵。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记住了这些作品。

⑥重视最初的记忆,能够帮助背诵。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滚瓜烂熟,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容在 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 究,如乌申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巩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 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是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 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

⑦从这个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 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的材料放在文章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

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

4.同桌小明认为古诗文内容太多,不愿意背诵,结合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你将如何劝说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吴门道中二首

宋  孙买见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1)试赏析诗中“湿”字的妙处。

(2)古人善借景抒情,试着概括诗中所写之景和所抒之情。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欧阳修初谪滁州,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①以来金石②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者乎?”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④吾之乐尔。”

①三代: 夏商周三代。 ②金石:钟鼎文及碑文。 ③逃名:逃避名声。 ④志:记述。

(节选自《六一居士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五一尔           问今何世

B.是岂不六一乎       或异二者之

C.子欲逃者乎         之者谁

D.欧阳修初滁州       滕子京守巴陵郡

2.翻译句子

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

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4.欧阳修自号“醉翁”的原因。(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5.滁州时期,欧阳修有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那么,根据(乙)文,他在颍州时以什么为乐?请根据语段内容加以概括。

 

查看答案

近年来,“候鸟儿童”现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学校就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材料。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给“候鸟儿童”下一个定义。(不超过35个字)  

很多鸟类具有随季节变化而迁徙的特性。夏末秋初,这些鸟类由繁殖地往南迁徙到过冬地,春天由过冬地向北再返回繁殖地。这些随着季节变化而南北迁徙的鸟类被称为候鸟。近年来,大批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打工,从事卖菜、卖早点、卖服装等工作,生活水平较低。他们把辛苦钱攒下来,每逢寒暑假,让远在家乡读书的孩子来和自己团聚,享受短暂的亲情。这些孩子不得不像候鸟一样,往返于自己的家乡与父母的打工地之间。

“候鸟儿童”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儿童。

(2)为了解 “候鸟儿童”在城市的生活状况,同学们对小区保安、“候鸟儿童”的母亲和派出所民警进行了采访。请你说出以下采访记录分别说明了“候鸟儿童”的城市生活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

小区保安:这小孩(指“候鸟儿童”)每天一大早就和父母到小区门口摆摊,父母卖早点,他就趴在早点摊的桌上睡觉,有时候在周围闲转,有时候就在我这儿和我做伴,偶尔聊几句天。有一次,我问他从早点摊回家后干什么。他说,没人陪他玩儿,父母给他买了只兔子,他就喂兔子。

“候鸟儿童”的母亲:我也希望孩子能在身边长大,但是没办法,只能在寒暑假把孩子接来。这孩子小时候可活泼了,这次来,话明显少了。一见面他爸就问他,想没想我们。他张口就说“不想”。我们夫妻俩都很难过。

派出所民警:相对于“小候鸟”熟悉的农村环境,城市存在着更多的危险。他们的父母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他们,只能把他们反锁在家中,或者让他们在居住地或父母工作地附近自由玩耍。由此导致寒暑假成为“候鸟儿童”受伤、走失甚至危及生命事件的高发期。

①小区保安:_______________

②“候鸟儿童”的母亲:_____________

③派出所民警:_______________

(3)为了表达对“候鸟儿童”的关爱,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些有益的行动。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请分别概括他们关心了“候鸟儿童”哪方面的生活,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材料一)

南京铁路公安处乘警捐款购买了一批“爱心口袋”。他们在里面装上玩具、文具和必备药品,并写上温馨的祝福寄语,把“爱心口袋”作为新年礼物赠送给奔波在“春运”路上的“候鸟儿童”。看着孩子们一路上过得安全开心,乘警们感到十分欣慰。

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2011年暑假,北京市首个关爱“候鸟儿童”的爱心组织,在西城区陶然亭街道成立。该组织为“候鸟儿童”开展了科普讲座、心理辅导、参观游览等暑期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让孩子们在城市的生活格外丰富多彩。

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