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竹筛 腋下 猜想 废寝忘食 B.脑髓 ...

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竹筛  腋下  猜想  废寝忘食

B.脑髓  走廊  秕谷  众目葵葵

C.确凿  锡泊  陌生  饥肠辘辘

D.狼呗  企盼  灌溉  威风凛凛

 

A 【解析】 试题B项“葵葵”应为“睽睽”;C项“泊”应为“箔”;D项“呗”应为“狈”。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ài)    呻(yín)   根问底(páo)

B. (cuì)   干(hé)    气喘吁(yù)

C. 薄(bǐ)    滑(jì)    沉默言(ɡuǎ)

D. (juàn)  磨(zuó)   轻怕重(niǎn)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作。

与挚友相伴的日子,我们互励互助,共同成长;与父母相伴的日子,承欢膝下,享受亲情;与书籍相伴的日子,博览古今,通晓世事;与爱相伴的日子,学会关心,懂得感恩……

请以“与________相伴的日子”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6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套写;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雨丝

倚在阳台栏杆上,便能瞅见远处街口那个拄着拐杖、身材瘦小的退休老瓦匠,在那里向过往行人打听一个骑飞车撞他而逃的人。好多天了,无人能劝他回家。渐渐地,我对他的反感竟超过对那个撞他的人。世上固然有缺德的人,可高尚的人也决不会这样记仇结怨的呀。

这是个湿漉漉的黄昏。雨缝中的残阳,让一条深长、斜缓、地上飘着油渍的小街,爆出一片绚丽的光斑。街巷恬静,稀疏地浮过几朵花似的伞。我挽着丈夫,撑着伞,伫立在“人”字型街口。小街尽头,跳动着红绿信号灯。铅色塔顶,在雨丝里闪着鳞光。“走这条街,去看看去年婚礼时栽下的丁香树。”我对踌躇择路的丈夫说,“若遇到那个缠问人的老顽固,兴许还能接受你的劝说呢。雨天,人容易劝。”

“嗯,哦?几点了?”

“哟,表停了,你的表呢?”

“到修表店休养去了。唔,雨中不知道时间,倒真有点诗意朦胧呢。”他似乎沉浸在他的诗意中,向雨中伸出手去,弯着微肿的食指。

“你那只手怕凉,雨丝也凉。”我拨回他的手说,“接着‘吐’你那首《雨丝》呀。”轻风拂过,雨丝也仿佛有意要把伞撩开似的,前面晃过一个拄拐杖的身影儿。丈夫瞥了我一眼,粲然笑道:“真贪,让毛毛雨都淋在你头上啦。”他把伞偏向我的头上,遮得很低,像一叶睡莲扣在头上。看不见街上的的景物,只能听到咝咝的雨声里搏动着轻缓的雨韵。哒、哒、哒,踏在光滑的石道上,清脆的脚步伴着雨丝抽伞的声点,和着丈夫柔和的低吟:

“我愿做一片雨丝,织一片朦胧的轻纱,裹住这纤瘦的小街,蒙上你忧郁的脸颊。”

“请问一下,同志,几点了?”吵哑、疲惫、略带四川口音的询问声打断了丈夫的低吟。

“六点一刻吧。”我有点扫兴地回答。

“不。六点三十分。”一个声音回道。

我奇怪地转过身,陡地从伞下瞟见那褪色的斗篷下露出那根讨厌的、变了形了的柞木拐杖。“又是你?”我亮开伞,鄙夷的望着他。而他却神情古怪地端详着温存的丈夫。“总算找到你了。”他濡湿、苍白的脸上掠过一丝欢悦,呼呼地喘着粗气。

“您认错人了吧?”

“不,是您。”语气平静,肯定。

“瞧,他把我当成那个人啦。”丈夫微笑道。

我气极了,扯着丈夫就走。

“别,他需要劝慰和温暖。”丈夫扳开我的手,上前搀扶老瓦匠,从我手中要过伞撑在他的头上。顿时,我发烧的脸颊仿佛感到,连雨丝也带着他的体温。可是老瓦匠却将丈夫轻轻推开,湿亮、略带悦色的脸竟变得黯淡了。他张开粗糙、褐色的大手,亮出一块光闪闪的瑞士手表,——“啊!”我失声叫了出来。

“这是从你撞倒我的路边上捡到的。”他将表塞进丈夫手里,声音低哑的说。他……

他慢慢地转身走了。瘦小的身躯在身后铺下一条巨大的身影。这身影抹去了夕阳罩在雨街上迷人的光斑,露出了一片淡淡的藕色,显得清澈、洁净。雨丝粗了,鞭打在我身上,沁凉沁凉的。雨丝溅破了叠映在脚下水洼中两张俊美的脸,把雍容打得个破碎不堪。

我猛地拨开头上那抖战的茶叶伞,向溶进雨丝里的那步履蹒跚的瘦小背影追去……

(1)小说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按示例对选择文中所运用的对比进行分析。请参照示例,再写出的两点。

示例:“丈夫”对妻子无微不至万般柔情和对老瓦匠的撞后逃跑以及被认出来后的故作姿态的对比,表现丈夫自私虚伪的特点。

(2)结合语境,理解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

雨丝溅破了叠映在脚下水洼中两张俊美的脸,把雍容打得个破碎不堪。(这个句子里的“雍容”指的是什么?为何作者说“雍容”被打得个破碎不堪?)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情节虽然简单,但文章构思精巧,疑团四伏,波澜迭起,在“我们”和老瓦匠开始交谈前已多处埋下伏笔。

B.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非常成功,如开头“雨缝中的残阳,让一条深长、斜缓、地上飘着油渍的小街,爆出一片绚丽的光斑。街巷恬静,稀疏地浮过几朵花似的伞。”衬托出“我”讨厌“这个湿漉漉的黄昏”和对老瓦匠的反感。

C.这篇小说的语言精练而优美,生动而耐人寻味,它既有诗歌一般的凝练含蓄,又有散文一般的精彩流畅。

D.这篇小说结尾写“我”猛然拨开头上那抖战的荷叶伞,向溶进雨中的瘦小背影追去,说明“我”终于理解了老瓦匠﹣﹣他的心灵是高尚的。

(4)请在倒数第三段末“他……”省略号处做恰当联想,此时此境中老瓦匠和丈夫两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等进行描写。要求:运用比喻修辞,符合情境,150字左右,不能少于100字。

 

查看答案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

①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 14 篇增至 72 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 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

②58 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来,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左传》等 40 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如顾炎武、戴震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

③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④多感官能够帮助背诵。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就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的:“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更加容易。”

⑤少年时发挥听觉记忆的作用,能够帮助背诵。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记住了这些作品。

⑥重视最初的记忆,能够帮助背诵。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滚瓜烂熟,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容在 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 究,如乌申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巩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 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是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 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

⑦从这个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 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的材料放在文章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

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

4.同桌小明认为古诗文内容太多,不愿意背诵,结合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你将如何劝说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吴门道中二首

宋  孙买见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1)试赏析诗中“湿”字的妙处。

(2)古人善借景抒情,试着概括诗中所写之景和所抒之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