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翘首(qiào) 狼藉(j...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首(qiào           chuò   眼花乱(liáo

B.刻(juān    jìng     形(     肩接踵(

C.热(zào     制(è        钝(     恹欲睡(yān

D.责(jié     密匝     lòu    因地宜(zhì

 

B 【解析】 A. 翘首(qiáo)、眼花潦乱——眼花缭乱。 C. 躁热——燥热、愚钝(yú)。 D. 因地置宜——因地制宜。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将下面的文字(包括标点符号)抄写在方格中,要求正确、规范、工整。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查看答案

题目二:请以“二十年后,我走进了一座图书馆”为开头,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故事。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字数在 600-800 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题目一:

习近平主席曾经说过:“全国广大青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请青年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请以“青春光彩”为题写一篇文 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字数在 600-800 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②勤,对好学上进的人来说,是一种美德。我们所说的勤,就是要人们善于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勤”。

③勤出成果。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 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但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风霜,坚 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我国宋代学者朱熹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元的人,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 二百遍才能读熟。可是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终于“无书不读”,成了一个博学之士。这说明,即使有些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的人,只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同样也是可以弃拙为巧,变拙为灵的。

⑤实践证明,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唯有勤奋者,才能 在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才能不断地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酬报,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这就是说,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个渴望能得到真知灼见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义的。

(有删改)

1.结合上下文,在第④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2.下面三则材料中的内容及表述最能证明第③段观点的是(    )

A.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

B.西汉时的匡衡,家贫,他就在墙壁上凿洞,引来邻家的光亮,偷光读书。

C.京剧大师梅兰芳,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总是执弟子之礼,经常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

3.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这篇文章后受到的启发。

 

查看答案

阅读《那祥云缭绕的地方》,完成各题。

那祥云缭绕的地方

宗璞

①图书馆,在一座大学里永远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这里钻研学问,学子在这里发奋学 习。

②我结识清华图书馆是从襁褓中开始的。我出生两个月,父亲执教清华,全家移居清 华园。从那时,我便看见了清华图书馆。

③图书馆外面的石阶很高,里面的屋顶也很高,一进门便有一种肃穆的气氛。说来惭 愧,对于孩子们,它竟是一个好玩的地方。不记得我什么时候第一次走进图书馆。父亲给我们的告诫是不准大声说话,于是我们的舌头不活动,腿却自由地活动。我们把朝南和朝 西的甬道都走到头,甬道很黑,有些神秘,走在里面像是探险。那时,我想不明白,有许多人的图书馆为什么显得这么安静。

④上小学时学会骑车,慢慢地左顾右盼很是惬意。我和哥哥从大礼堂东边绕过来,到图书馆前下车,走上台阶,再跑下来,再继续骑,算是过了一座桥。我们仰头再仰头,看 这座“桥”和上面的楼顶。楼顶似乎紧接着天上的云彩。(甲)云彩大都简单,一两笔白 色而已,就像是传说中神仙所驾的云,但却使整个建筑显得丰富。多么高大,多么雄伟。这印象到现在还留在我心底。

⑤抗战开始,我们离开清华园,一去八年,对北平的思念其实是对清华园的思念。在清华园中长大的孩子梦里塞满了树林、小路、荷塘和那一处祥云缭绕的地方。胜利以后,我进入清华外文系学习,图书馆是少不得要去的,我喜欢那大阅览室。这里是那样安静,每个人都在专心地读书,只有轻微地翻书页的声音。几个大字典架靠墙站着,字典永远是打开的,不时有人翻阅。那孜孜以求的劲头儿,让我不由地效仿。我总是坐在最里面的一张桌上。因为出入都要走一段路,这样就可以让自己多坐一会,多看一些参考书。在家里写不出的作文,在图书馆里似乎是被那种气氛感染,很快便写出来。

⑥四年级时,便要做毕业论文,可以进入书库。置身于书库中,真像是置身于一个智慧的海洋。还有那清华图书馆著名的玻璃地板,半透明的。(乙)让人觉得像是走在湖水 上,也像是走在云彩上,真可谓是祥云缭绕了。这样的环境让人觉得进入了仙境,埋头苦 读,在书库里留恋徜徉真是一件乐事。

⑦那时,图书馆里有教室。我选了邓以蛰先生的美学,便是在图书馆里授课。这门课 除我之外还有一个男生。邓先生却像有一百个听众似的,每次都做了充分准备,带了许多图片,为我们放幻灯。幻灯片里有许多名画和建筑,我在这里第一次看见蒙娜丽莎。其实,这里还有许多和邓以蛰一样的先生,他们严谨的教学态度,毫无保留地倾心传授,让清华园更加神圣。

⑧从清华图书馆里走出来的还有少年闻一多和青年曹禺。闻一多一九一二年入清华学堂,在清华学习九年中,少不了要在图书馆读书,在九年中他课余写的旧体诗文还自编为《古瓦集》。(丙)去年经整理后出版,可惜我目力太弱,已不能阅读,只能抚摸那典雅 的蓝缎面,让想象飞翔在那一片祥云之上。

⑨曹禺的第一部剧作《雷雨》是在清华图书馆里写成的。我想那文科的教育,外国文学的熏陶,那祥云缭绕的书库,无疑会影响着曹禺的成熟和发展。我们不能说清华给了我们一个曹禺,但我们可以说清华有助于万家宝成为曹禺(曹禺本名万家宝)。我想,演员 若能扮演曹禺剧中人物,是一种幸运。他的台词几乎不用背,自然会记得。“太阳出来了,黑暗留在后头,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上中学时,如果有人说一句“太阳出来了”,立刻会有人接上“黑暗留在后头”。

⑩从图书馆走出的还有许多在各方面有成就的人,无论成就大小,贡献大小,都是促使社会进步的力量,想来,在清华献出了毕生精力的教职员工都会感到安慰。

⑪今年夏天,目疾稍稳定,去清华参观新安排的“冯友兰文库”,便也到图书馆看看。大阅览室依旧,许多同学在埋头读书,安静极了。若是五年换一届学生,这里已换过十届了。岁月流逝,一届届学生的黑发变成银丝,但那自强不息的精神永在。

(有删改)

(注)①祥云指象征祥瑞的云气。

1.阅读文章第⑤—⑩自然段,分析作者为什么将清华图书馆称为“祥云缭绕的地方”?

2.文章中多次提到了“祥云”,下面对相关语句分析不正确是(   

A.描写了作者看到的清华图书馆楼顶的云彩,它衬托出图书馆的高大、神圣,为下文反复写“祥云缭绕”做了铺垫。

B.写出了清华图书馆著名的玻璃地板的漂亮,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C.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不能阅读《《古瓦集》》的遗憾之情,更是表达了对清华图书 馆的无限热爱、留恋和怀念之情。

3.文章结尾写道:“岁月流逝,一届届学生的黑发变成银丝,但那自强不息的精神永在。”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