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文化
迟子建
(1)母亲今春血压居高不下,我怀疑是故乡的寒冷气候使然,劝她来哈尔滨住上一段,换换水土。她来了。说也怪,她到后的第二天,血压就降了下来,恢复正常。我眼见着她的气色一天天好看起来,指甲透出玫瑰色的光泽。她在春光中恢复了健康,心境自然好了起来。她爱打扮了,喜欢吃了,爱玩了,甚至偶尔还会哼哼歌。每天她跟我出去散步,看待每一株花的眼神都是怜惜的。按理说,哈尔滨的水质和空气都不如故乡的好,可她却如获新生,看来温暖是最好的良药啊。
(2)白天,我看书的时候,母亲也会看书。她从我的书架上选了一摞书,《红楼梦》、《毛泽东的晚年生活》、《文化大革命十年史》、《慈禧与我》等,摆在她的床头柜上。受父亲影响,她不止一次读过《红楼梦》,熟知哪个丫鬟是哪一府的,哪个小厮的主子又是谁。大约一周后,她把《红楼梦》放回去,对我说,后两卷她看得不细。母亲说《红楼梦》好看的还是前两卷,写的都是吃呀喝呀玩呀的事情,耐看。而且,宝玉和黛玉那时还天真着,哥哥妹妹斗嘴斗气是讨人喜欢的。到了后来,宝玉和宝钗一结婚,小说就不好看了。母亲对高鹗的续文尤其不能容忍,说他不懂趣味,硬写,把人都搞得那么惨,读来冷飕飕的。她对《红楼梦》的理解令我吃惊,起码,她强调了小说趣味性的重要。
(3)母亲对历史的理解也是直观朴素的。那段时间,我正看关于康有为的一些书籍,有天晚饭同她聊起康有为,她说:“这个人不好啊,他撺掇着光绪闹变法,怎么样?变法失败了。他跑了。要是不听他,光绪帝能死吗?”为了证明她的判断是正确的,她丛书房拿出一本《慈禧与我》,说:“这里面有件事涉及到康有为,也能证明他的不仁不义。”然后翻来翻去,结果找不见那页了,她搬下书,对我说:“不管怎么着,连累了别人的人,不是好人啊。”康有为就这样被她给定了性。
(4)我想让母亲在哈尔滨过得丰富些,除了带她到商场购物,去饭店享受美食,去植物园看牡丹和郁金香外,还带她进剧场。
(5)刘老根大舞台最近落户哈尔滨的工人文化宫,每晚都有演出,场面很火爆。我约母亲一同去看,她说:“那东西有什么看头?就是耍嘛!”母亲伸出手来,绘声绘色地学着演员:“这边观众的掌声不热烈呀,给点掌声好不好啦?”她说她受不了这个。不过她没有拗过我,有一天,我还是把她拉到剧场。虽然不是周末,但上座率还是很高。母亲说得没错,演出一开始,演员就朝观众要掌声,有的还骗下台,在观众席中怂恿观众鼓掌。高分贝的音乐震耳欲聋,母亲再次堵起了耳朵,一副痛苦状。演出只到半程,当又一位演员出场后耸着肩膀嬉皮笑脸地要掌声时,母亲终于忍不住了,她几乎是用命令的口气大声对我说:“咱走吧!”我也没有料到演出是那么低俗,赶紧跟着她出来了。出了剧场,她长吁了一口气,对我说:“怎么样?我说就是个‘要’嘛。花着钱遭着罪,再坐下去,我都要犯心脏病了!”
(6)有一天,我和母亲黄昏散步时路过文化宫,看见王全安导演的《图雅的婚事》在上映,立刻买了两张票。我知道这部电影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拿了奖。按照票上的时间,它应该开演五分钟了,我正为不能看到开头而懊恼呢,谁知到了小放映厅门口却吃了闭门羹。原来,这场电影只卖出这两张票,放映厅还没开呢。我找来放映员,他说坐飞机要是一个乘客,人家都得给飞,电影票呢,哪怕只卖出一张,他也会给放的。放映员打开门,为我和母亲放了专场电影。当银幕上出现了蒙古包、羊群和纯朴的牧民时,母亲慨叹了一句:“这是真景啊。”母亲看过两部流行大片,对里面电脑制作的假景很反感,所以这真实的场景让她觉得亲切。故事很简单,一个女人征婚,要带着“残疾”的丈夫嫁人,而这个丈夫之所以“废”了,是因为打井所致的。这背后透视出的是草原缺水的严峻现实。虽然它与多年前轰动一时的《老井》有似曾相识之处,但影片拍得朴素、自然、苍凉而又温暖,我和母亲被吸引住了,完整地把它看完了。出了影厅,只见大剧场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正在高湖,演员在台上热阔地和观众互动,掌声如潮。
(7)我和母亲有些怅然地在夜色中归家,慨叹着好电影没人看。快到家的时候,母亲忽然叹息了一声对我说:“我明白了,你写的那些书,就跟咱俩看的电影似的,没多少人看啊。那些花里胡哨的书,就跟那个刘老根大舞台一样,看的人多啊。”
(8)母亲的话,让我感动,又让我难过。我没有想到,这场两个人的电影,会给她那么大的触动。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有母亲在,我生命中的电影,就永远不会是一个人的啊。
(选自迟子建《母亲的文化》,有删改)
1.本文选取了哪几个生活片段来表现“母亲的文化”?请参照示例简要概括。
示例:母亲读《红楼梦》,评价高鹗的续文缺乏趣味性。
2.请赏析第三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中加点的两个“温暖”的丰富含义。
4.文中第(6)段划线句子有何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简要分析。
出了影厅,只见大剧场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正在高潮,演员在台上热闹地和观众互动,掌声如潮。
《昆虫记》中,作者以人性的眼光去描写虫类,将昆虫的世界描绘得如人的世界。请你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特点。
选出下列描述和人物不相对应的一项( )
A.材料一:
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传说他能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他的口才很好,说起话来能够“叫死人活过来打仗”。据说在去西北的长征路上,其红二方面军许多部下宁可与他一起在路上死去,也不愿意离去。(人物:贺龙)
B.材料二:
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人物:彭德怀)
C.材料三:
他部下的军队在西藏的冰天雪地中,经受了整整一个严冬的围困和艰难,除了牦牛肉以外没有别的吃,而仍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纯属领导人物的罕见人品。(人物:朱德)
D.材料四:
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人物:毛泽东)
(甲文):
随园记(袁枚)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小仓山之北巅构园,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余宰江宁,园倾且颓弛,禽鸟厌之,不肯伏,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余恻然而悲,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修葺茸屋,易檐改涂。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穴;随其翁郁而旷也,为设亭台……皆就势取景,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选自袁枚《随园记》,有删改)
(乙文):
袁枚年立四十,送绝意仕官,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其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其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棂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
(选自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有删改)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园倾且颓弛(颓:破败) B.随其夹涧为之桥(为:修建)
C.因其姓也(因:因为) D.必造其随园投诗文(造:修葺)
2.翻译文中的划线句子。
(1)就势取景,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1)袁枚年方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
3.选文体现的袁枚的人生态度与下面哪篇课文里作者的人生态度最为相近?请简述理由。
A.《三峡》(郦道元) B.《与朱元思书》(吴均) C.《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含山店梦觉作
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1.请简要概括诗中抒发的情感。
2.诗中第三、四句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一部《山海经》改变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态度与看法,一个犀利的眼神改变了茨威格对托尔斯泰的认识,一个背影改变了朱自清对父亲的态度。生活中,一个小小的举动,一个温暖的场景,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往往会改变我们对人、事、物的认识与看法。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以《改变》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要表达真情实感。(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3)不得抄袭。(4)不少于600字。